巴爾特斯及其同事提出的雙重過程模型是新機能主義者對智力發展的基本假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重過程模型
- 外文名:Dual-process model
- 套用學科:心理學
介紹,研究內容,
介紹
機能主義者承襲了早期機能主義者的主導思想,即把心理或意識看成是個體適應其所處環境的有用的機能活動,強調研究心理活動的環境適應機能或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心理活動。在新機能主義者看來,智力就是活生生的個體在現實環境中謀求生存與發展的工具。他們注重智力對人類適應和日常生活的作用,並認為智力是由多種成分構成,不同的智力成分在生命全程的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變化軌跡與適應價值。
研究內容
巴爾特斯及其同事提出的雙重過程模型(參見圖)是新機能主義者對智力發展的基本假設。
在雙重過程模型中,智力被認為主要由兩種成分構成,即認知機械成分(cognitive mechanics)和認知實用成分(cognitive pragmatics),這兩種成分在人的一生中呈現出非常不同的變化軌跡。認知機械成分可看成流體智力概念的引申,反映的是神經生理結構的認知操作水平,相當於計算機的“硬體”,負責基本的信息加工活動,如信息輸入、視聽覺與動作記憶、工作記憶,以及對知覺信息的比較、分析與歸類。由於該智力成分與個體的神經生理狀況緊密關聯,而人的神經生理功能從出生到青年時期不斷增強,隨後便漸次減弱,因此,認知機械成分的畢生發展軌跡呈先上升後下降的倒U形,成人早期為從升至降的轉折點。認知實用成分可看成晶體智力概念的引申,反映的是文化的作用,相當於計算機的“軟體”,為個體在後天環境中積累的知識、信息或經驗。由於受文化知識水平所決定,認知實用成分的畢生發展將隨著知識經驗的愈益豐富而不斷增長。
雖然不少實證研究的結果大體上與雙重過程模型相吻合,但巴爾特斯及其同事也清楚地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難找到純粹的認知機械成分或認知實用成分(Baltes,et al.,1999)。這兩種智力成分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也會產生相互影響。例如,認知機械能力水平的降低會制約知識經驗的獲得與套用。巴爾特斯等作過的一項實證研究也表明,以知識經驗為主體的智慧水平在70歲之後便到了增長的極限,當年齡升到70歲左右,個體完成與智慧相關的任務的能力趨於下降(Baltes,et al.,1995)。
從機能主義的角度,巴爾特斯進一步指出,個體智力的畢生發展擔負著三重功能:(1)成長(growth),即逐漸增強適應的能力;(2)保持與恢復(maintenance & resilience),即維持已有的適應能力與恢復曾失去過的適應能力;(3)對喪失的調適(regulation of loss),即在某些適應能力喪失時作出相應的調整。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成長功能越來越弱,而保持與恢復及對喪失的調適功能則越來越強。在巴爾特斯看來,成人發展的總態勢就是隨年齡的增長而愈益變得不完整(incomplete)。完整的程度取決於機能上的所得(gains)與所失(losses)之間的比例,不完整即表現為所失大於所得。人的發展是在先天的生理機能的基礎上,通過後天的文化浸染不斷變化的過程。成人發展的不完整恰恰體現在:年齡的增長導致生理機能衰減,進而導致對文化的需求增強;可是由於可塑性的減弱,文化對個體的影響效能(efficacy)卻在下降。總之,個體維持或增進自身機能的資源總是越來越少。為了利用好有限的資源,個體不得不採取選擇(selection)、最佳化(optimization)和補償(compensation)三種適應手段。為此,巴爾特斯提出了著名的SOC發展觀(Baltes,1997)。
選擇主要指個體從眾多的人生任務中選出一部分作為發展的目標或方向。最佳化主要指個體不斷強化可利用的、有效用價值的資源或能力。補償主要指對某種資源或能力的喪失進行補償性地調整。為具體說明其SOC理論對成人智力發展的意義,巴爾特斯常以鋼琴家魯賓斯坦的事跡作為例子。魯賓斯坦在80歲高齡時仍然保持相當高的鋼琴演奏水平。有人向他請教其中的奧秘,魯賓斯坦的回答恰好為SOC提供佐證。他指出,第一,自己平時只彈少數幾個曲目(選擇);第二,他經常反覆練習這幾個曲目(最佳化);第三,為了對抗老化帶來的機械速度的下降,他採取了一種調適措施,即在快節奏的段落到來之前特意將彈奏速度放慢,這樣使得隨後的快節奏段落彈起來更為容易(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