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將他的發現於1878年兩度公布於《美國博物學家》(The American Naturalist)期刊,並分類在新的雙腔龍屬下。他把這個屬編入梁龍科內,雖然只有部分的化石碎片,有些學者則將它分類在梁龍超科下,或是梁龍科的“分類未定屬”。雙腔龍屬中首先被命名的種是高雙腔龍(正模標本AMHD5764),是由科普於1877年發現。雖然只有部分的骨骼,但有足夠特徵可以確定此屬的一些特徵。高雙腔龍的化石較為完好,但就比易碎雙腔龍為小。在1921年,奧斯本與C.C. Mook指出易碎雙腔龍其實只是非常大的高雙腔龍,是高雙腔龍的異名;在1998年,John S. McIntosh也同意這個看法。但是卡彭特指出,它們在脊椎的構造上有所差異,足以顯示它們是不同的種,或甚至不同的屬。可以,卡彭特也提出只憑其原有的標本很難去確定易碎雙腔龍的有效性。
當討論最大的恐龍時,一般都會忽略雙腔龍的巨大骨頭,這是因由於不同的報告都指其脊骨及大腿骨的來歷不明,而嘗試尋找的計畫都失敗。於2006年,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指出雙腔龍標本失蹤的可能情況:由於科普在其描述中指該神經弓非常易碎,而使骨頭硬化及保存化石的技術亦未被開發;科普的對手,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80年代首次採用此一技術。而保有雙腔龍化石的石礦都是嚴重侵蝕的泥岩,使得該化石容易被粉碎及形成小型、不規則的碎片。所以,它可能在科普描繪完後就被粉碎了,所以科普的插圖就只有一個視圖,而不是一般的多個視圖。
由於雙腔龍化石的特殊尺寸及神秘失蹤,科普的描述就引來了懷疑,有些人更指科普可能是在量度上出現了排版印刷之誤。但是卡彭特指出科普的文章充滿根據,顯示他是一位如何出色的古生物學家。發現化石的時間正好是化石戰爭,當時科普的競敵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C. Marsh)卻從沒有提出以上懷疑。而馬什亦曾雇用偵探監視科普的發現,可能對雙腔龍骨頭的巨大有了確定。而奧斯本、C.C. Mook、 John S. McIntosh等不同的學者亦都接受科普的數據。
若要估計雙腔龍的大小,就須假設它與梁龍科的相對比例相似,以較多了解的梁龍科的骨頭作縮放比例。在科普原先的紀錄,他以此來估計雙腔龍的大腿骨大小。科普發現在其它的蜥腳下目恐龍,尤其是高雙腔龍及至高圓頂龍,它們的大腿骨都是背部最高脊骨的兩倍高度,因而估計雙腔龍的體型為3.6米高。於1994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利用相關的梁龍作為參考,估計雙腔龍的大腿骨大小為3.1-4米長。於2006年,卡彭特就同樣利用梁龍重新評估雙腔龍的大腿骨為4.3-4.6米。卡彭特嘗試就整頭雙腔龍的體型作出評估,但發現梁龍不同種的體型差異,會影響其估計結果。假設雙腔龍與梁龍有著同一的比例,它的體型就是58米,與保羅在1994年的估計範圍(40-60米)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