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耳高領罐,是藏於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的一種陶器,其出土的彭頭山文化遺址發現了中國乃至世界所知年代最早的稻穀遺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耳高領罐
- 館藏地點: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雙耳高領罐,是藏於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的一種陶器,其出土的彭頭山文化遺址發現了中國乃至世界所知年代最早的稻穀遺存。
雙耳高領罐,是藏於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的一種陶器,其出土的彭頭山文化遺址發現了中國乃至世界所知年代最早的稻穀遺存。...
安佛拉 安佛拉是指古代希臘一羅馬陶器中的雙耳高領罐。其名稱左邁錫尼文字和荷馬史詩中已可見到。流行於公元前6~公元4世紀。器形富於變化,一般有兩個聯結頸和上腹的把手(耳)。本用於貯藏酒、油、穀類.後多用作骨灰瓮。把手上常有銘文是研究古代經濟史的重要資料。
採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陶片有泥質和夾砂紅陶、橙黃陶,紋飾主要為細繩紋、劃紋、弦紋,彩陶紋樣多見勾葉紋、弧線三角紋,器形有平口沿盆、瓶、斂口缽、重唇口尖底瓶等;齊家文化的陶片為泥質紅陶、夾砂紅褐陶,器表素麵或飾籃紋、附加堆紋,器形有侈口罐、雙耳罐、高領罐。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
陶器器形主要有深腹罐、雙耳高領罐、缽、盤等,以圓底為特徵。在大多數陶器上滿施繩印紋,在器口邊緣或唇面多飾滾壓而出的不規則的齒狀繩紋。器表其餘地方則飾豎列或交叉的長條形繩紋,這類繩紋的紋理清晰而規整。彭頭山文化的早期陶器上的繩印紋,可稱我國陶器印紋萌生時期的典型樣式。
杭頭遺址,位於山東省日照市莒縣陵陽鎮杭頭村東,總面積約60000平方米,屬於新石器時代、春秋、戰國、漢朝時期歷史文化遺存。杭頭遺址,高出地面1.5米,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包括大汶口、龍山、周代、漢代等時期的文化遺存。遺址出土刻有圖像文字的大口尊,還有單耳罐、高領罐、雙耳罐、壺、鼎、高柄...
採集有: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泥質橙黃陶片,彩陶紋器表素麵或飾有黑彩或黑、紅彩的格線紋、鋸齒紋、四大圓圈紋,可辨器形有雙耳罐、盆、缽等;齊家文化夾砂和泥質紅陶片,器表素麵或飾繩紋、籃紋、附加堆紋,可辨器形有鬲、豆、高領罐、單大耳罐等。另採集有磨製石斧、石刀。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半山類型的...
橋村遺址出土陶器有雙大耳罐、雙耳罐、高領罐、花邊口沿罐、盤、缸、斝、鬲、甑、器蓋、筒瓦和板瓦等。石器有石壁、石刀、石鏟、石紡輪等,玉器有玉刀,玉璜、玉錛等。骨器主要有骨錐、鏃、針、鏟、笄和卜骨等。還出土了大量陶瓦等與建築有關的遺物,初步統計,共出土陶瓦標本及碎片2800餘件,多數標本來自溝...
陳家坪遺址 位於禮縣城南50公里的雷壩鄉蒲陳村,遺址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0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3米.1976年農田基建中出土陶器數十件,銅鐎斗一件,人骨數十具。陶器有雙馬鞍口罐、單耳罐、雙耳瓶口罐、扁腹罐、鼓腹罐、高領罐、圓腹罐及盆、豆、簋、鬲等。泥質有夾粗砂陶與細砂陶兩種。...
位於卓尼縣木耳鄉葉兒村西側。內涵分屬齊家文化與寺窪文化。面積約11.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4--2.5米,暴露有灰坑。採集有齊家文化的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灰陶片,器表素麵或飾繩紋、刻劃紋、籃紋,可辨器形有雙耳罐、侈口高領罐等;寺窪文化的夾砂橙黃陶片,器表素麵或飾乳釘紋、細繩紋,可辨器形有...
藍紋、鏤孔等;有彩陶;主要器形有罐形鼎、袋足小流鬹、侈口罐、高領罐、雙耳罐、鏤孔豆、敞口平底缽和器蓋。考古界稱為“北莊二期文化”。根據放射性炭索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在公元前3100年前。北莊一期文化堆積較厚,多次發掘所發現的90餘座房址、140多個灰坑和60餘座墓葬,大多屬於這個時期。房址一般呈...
菜園文化陶器以夾砂橙黃陶為主,器類有圓腹罐、花邊罐、高領罐、瓮、單耳罐、雙耳罐、刻槽盆、敞口盆、折腹盆、匜、豆等。紋飾以籃紋、刻劃為主,還有少量的繩紋、附加堆紋、戳印紋等。彩陶主要有紅彩、紫彩、黑彩,彩繪圖案豐富多樣。菜園遺址群的發掘對研究寧夏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與周鄰地區考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