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發現的
大黑山鄉北莊遺址,是長島形成時期最早,埋藏最豐富的古遺址,遺址面積兩萬多平方米。因其與西安半坡遺址屬同一時期,被專家們稱為“東半坡”。
上世紀八十年代,由北京大學考古系、煙臺市博物館和長島博物館聯合對其發掘。發掘出房屋基址90餘座,房基系園角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面積一般20-30平方米最小者4平方米,最大者70餘平方米,木樁為骨架,黃泥為牆,乾草苫頂。縣博物館有房屋復原,望之有一種溫馨、舒適之感。該蹲下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石器。陶器有鼎、鬲、罐、盆等;骨器有鏢、箭頭、錐、針、魚叉等;石器有斧、錛、刀、磨棒、紡輪等。另外,還有貝殼、束髮器等裝飾品。
從1981年至1987年的5次發掘中,發掘面積近4000平方米,是我市規模最大的一次考古發掘,取得了豐碩成果。共開探方與探溝105個,發現清理出古房基址104座,墓葬60餘座,各種灰坑和窯穴等200餘座,出土器物3000餘件,各種動植物遺化石2000餘件,其他肢離文物數千件,在根本上揭開了古村落遺址神秘的面紗。
長島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古代文化。從舊石器晚期,人類就一直在這些美麗的島嶼上繁衍生息。建國後陸續發掘的二十四處古遺址,八處古墓群,出土了大批文物。縣博物館就收藏了一萬餘件。這些文物,記錄了長島的滄桑之變,是長島6500年歷史的見證。
北莊遺址出土的鳥形圖騰,能我們帶來了濃厚的原始文化氣息;大黑山出土的西漢梟鱒,在全國都屬於罕有的精品,它的複製品陳列在烽山公園供遊人觀賞。
自1976年被發現以來,經6次大規模探察發掘,已發掘出100餘座古房屋基址和60餘座墓葬。古村落遺址的發掘,不論是數量還是提供的史實資料,從考古學角度來說,完全可以與西安半坡遺址齊名,被譽為中國的“東半坡”。
文物遺存
北莊遺址出土的遺物甚豐,陶器為主。陶器多為日常生活器皿,有鼎、鬲、鬹 、罐、 盆、盤、碗、壺、杯等。可以說,我們現在用的各種器皿,古人差不多都能生產和使用。”郭賢坤介紹,除了陶器,還有大量骨器和石器。骨器有鏢、箭頭、錐、針、魚叉等;石器有斧、錛、刀、磨棒、紡輪等。另外,貝殼、束髮器等裝飾品也很常見。石鐮、石網墜、石紡輪等說明在母系氏族社會,種植、捕漁、紡線等技術已相當進步。鹿角鎬、骨耜則是挖土或種田的工具,可以斷言,當時人們的種植業亦有相當規模。
北莊遺址出土的遺物甚豐,陶器為其主要遺物。北莊一期、二期出土的陶器時代特徵鮮明,具有不同的文化特點。北莊一期的陶器以泥質和夾砂灰褐陶為主,陶器造型以三足器和平底器為主。北莊二期的陶器則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灰褐陶為主,器類與一期基本相同,新出現罐形鼎、盂和杯,盆形鼎的器身也變成平底了。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膠東地區的先民把鳥類和太陽視為其氏族的圖騰而加以頂禮膜拜,這在北莊遺址出土的陶器及其紋飾等發現均有體現。北莊遺址出土了數量可觀的各類鳥形鬹,有抽象的,也有寫實的。其中有一件栩栩如生的鳥形鬹,為泥質紅褐陶,飾附加堆紋。器身呈鳥狀,鳥首有喙、目;器身上部有二附耳,象徵鳥翅;流口在鳥尾處,呈筒狀;器身下部設三足,至今仍被看作一件獨具匠心的藝術品。
引起考古界注意的,還有一件充滿神秘色彩的陶塑———人面陶塑。北莊遺址出土的人面泥塑,泥質紅褐陶,形狀扁平,平面略呈倒三角形,長16厘米。上有眉、眼、鼻、嘴等器官,眉毛細長,鼻樑高聳,製作手法較為原始,反映出原始人們的審美觀念。北莊遺址出土的彩陶、鳥形鬹和人面泥塑等藝術品,反映了當時人們豐富多彩的藝術修養和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膠東半島西接山東古陸,北望遼東半島,在保持文化面貌上相對獨立性的同時,又與周邊地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特別是與遼東半島的海上交流,在600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北莊遺址出土陶器特點也有體現。”王館長介紹說,如筒形罐是遼東半島以北史前文化陶器群中的典型器物,北莊遺址中便有類似的發現,北莊遺址的筒形罐無論是器形還是紋飾,都與遼東半島的筒形罐基本一樣,成為反映膠東半島古代文化與其它地區古代文化交流的代表性器物。
北莊遺址的發掘和發現,進一步印證了膠,遼自古就有較頻繁的文化交流,而廟島群島便是這種交流的中繼站和海上路橋。
遺址保護
北莊遺址作為膠東地區最典型的史前聚落遺址,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原址上建起了北莊遺址博物館,成為中外學者進行文化學術交流和遊客了解膠東古老文化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