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童觀音

雙童觀音

觀世音菩薩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在中文佛典的譯名,有好幾種,竺法護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的舊譯為「觀世音」,玄奘的新譯為「觀自在」,中國通用的則為羅什的舊譯。

介紹,影響,道場,

介紹

唐朝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但也有學者認為,唐朝以前就已出現“觀音”簡稱,如後漢時期的《成具光明定意經》。且唐朝諸多佛經典籍中,並未避諱“世”字。(來看唐代避諱制度:李世民即位後,朝廷頒令:“依禮,二名不偏諱……其官號、人名、公私文集,有‘世民’二字,不連續者,並不須諱。”此處考證引自李利安《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但照梵文原義,尚可譯作「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窺音」、「現音聲」、「聖觀音」等。觀音菩薩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一起,被稱為四大菩薩。觀世音菩薩在佛教諸菩薩中,位居各大菩薩之首,是我國百姓最崇奉的菩薩,擁有的信徒最多,影響最大。菩薩端莊慈祥,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詮釋。菩薩是久已成就的古佛,號“正法明如來”,為度眾生倒駕慈航,現菩薩身。菩薩有三十二應,佛,天人,羅漢,男、女,童子,官員,居士種種等身相,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則現何身而為說法,隨緣救度。菩薩無極之體,當然更無皮囊色身和男女之相的執著了。古印度佛教中,觀世音菩薩像既有現男相也有現女相的。到中國南宋以後,女性的觀音菩薩相已深植中國百姓心中。

影響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慈悲即觀音,在中國婦孺皆知。觀世音菩薩象徵泛在的真理,無形而無所不在,在國際上有“人類的仁慈保護者”之稱。菩薩行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大慈與人樂,大悲拔人苦,在智、悲、行、願之中,觀音菩薩在娑婆人間救苦救難的品格,使其成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自然界的災變與人間社會禍難不可能消除的情況下,觀世音菩薩就是人們心中永遠的信仰希冀。

道場

菩薩的應化道場,到處有記載。例如,陝西的南五台山、大香山,浙江天竺(音zhú竹)山、南海普陀山。尤其是位於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世稱觀世音菩薩道場,其名載於《華嚴經》。歷代皇帝屢屢敕(音chì赤)建,舉世欽崇,各國景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