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柳地

雙柳地

自古“七十雙柳地(長70里)”是長江漲渡湖之間一狹窄平原沙地。它位於武漢市東郊,人口6萬,是新洲區的南大門,如今成了湖北省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武漢市無公害蔬菜生產加工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雙柳地
  • 別名:雙流峽、崢嶸洲
  • 行政區類別: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雙柳街
  • 所屬地區:華南
簡介,歷史沿革,地圖,

簡介

雙柳地
詞目:雙柳地
拼音:shuāngliǔdì
基本解釋
即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雙柳街
詳細解釋
雙流到雙柳,江湖之間興盛起一片人居之地

歷史沿革

據歷史記載,雙柳古名“崢嶸洲”,又名“雙流峽”。
長江奔流至廣武口(今龍口)便一分為二。南支流從雙柳南端大江主流東去,北支流注入廣武口,經斷天河、陶家大湖、七仙湖、漲渡湖流入團風河段,南北兩支流構成“雙流峽”。雙流峽中的一洲,古名“崢嶸洲”。
“狹長雙柳古雙流,一水分奔夾小洲。漸漸淤泥人不察,湖灘江汊演平疇。”詩歌記載了雙柳地的形成和演變。
雙柳地發展成為一片適宜人居的土地,這還要得益於漲渡湖的形成。
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以前,漲渡湖不是湖,名“斷天河”,為長江東支河道。
明、清以來,斷天河逐年淤塞,南支流形成長江主道,並逐年向南移,斷天河逐漸斷流而形成內湖,江湖之間形成一狹窄洲灘平原。
新形成的平原地帶上,由於汛期長江倒灌,加之北納舉水、倒水,江、河、湖混沌一片,一派水鄉澤國,橫無際涯。
斷天河內湖的年入水量約30億立方米,面積達280平方公里。隨著年久水系演變,湖區形成一個個湖嘴、孤島、沙洲、泥灘、沼澤,素有“汛期一湖水,枯水一片荒”之稱,故因“漲水為渡,落水為湖”,而得名為漲渡湖。
隨著湖區平原地面逐年增高,居民增多,而該地又盛產高大柳樹而出名,舊時古龍川(今古龍村)長有2株3人圍抱,高50餘米特大柳樹,加之“流”與“柳”諧音,便逐步由“雙流”演繹而成“雙柳”。
五水蠻的起義之地
雙柳地與漲渡湖一衣帶水。史載,南朝文帝元嘉二十八年(451年),著名的“五水蠻起義”就發生在漲渡湖的雙柳地。
“蠻”指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東漢初被遷至漢水中游的一支廩君族,晉宋時發展為沔中蠻。另一支被遷到鄂東地區,分布在鄂、皖、豫邊境的圻水、巴水(即巴河)、希水(出英山)、赤亭水(即舉水)、西歸水一帶,稱“豫州蠻”或“五水蠻”。
由於當時官府“收稅不均”,廩君蠻戶憑藉山川阻擋,曾多次起義反抗。宋元嘉二十九年,西陽五水群蠻反。針對這一歷史事件,清朝詩人靖道謨,寫有一首夜泊雙流峽詩句:“萬里江清月亦清,寒光搖漾旅人情。悚看拍岸濤河壯,細數郵亭晚幾更。三徑尚存丘壑趣,百年多似觸蠻爭。當時六一夷陵去,此地曾聞記客程。”
靠水吃水,漁業曾是主要生計
元、明時期,隨著大量移民遷入,人丁日趨興旺,百業進展,湖區遂呈一派“魚米之鄉”景象。過去,居住在江湖之濱的雙柳人,大都以捕魚為業。歷史上流傳著“漲渡湖開湖,魚臭三縣”;“魚過千層網,網網都有魚”;“寒露霜降水推沙,魚奔長江客奔家”等順口溜。
每到捕魚季節,漁人便從四面八方趕到漲渡湖漁場,競相捕撈,千船競發聚集於一湖,“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的網得五六十人同抬,合圍水面達數百畝,不時在船上頓足敲板,驅魚入網,聲震水天,數十人一齊吆喝起來,漁號子,呵哈聲,數里可聞,一網撈得鮮魚最多時達10餘萬公斤。
遠近的魚商、魚販、魚行也紛紛趕赴湖場,搭棚架秤,喊起行話:“起秤喲——記賬——!”接著便是報重、報價聲,字正腔圓,如唱如吟,有的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高興地唱起了打魚歌:“教郎打槳莫輕狂,恐把情波作惡浪;儂愛情郎魚愛水,箇中滋味一般長;薄薄衫兒淡淡妝,扁舟一葉過前塘;魚兒水底偷成對,儂伴情郎也作雙。”

地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