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柏綠孔雀

雙柏綠孔雀

綠孔雀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作為中國綠孔雀家園,雙柏縣一直牢固樹立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只為守護好綠孔雀這一綠色精靈。雙柏縣境內保有較大片的季雨林,庇護著國內30%以上的綠孔雀種群,從2015年的56隻增長到2021年近200隻左右,為全國最大的綠孔雀種群。隨著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棲息地食物充足,食物鏈完整,多種野生動物生存繁衍。雙柏縣以綠孔雀為原型,創造了一個引領雙柏縣自然生態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城市IP。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柏綠孔雀
雙柏綠孔雀IP原型,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歷史文化源流,全球概述,中國概述,雲南概述,文化特徵,雙柏綠孔雀保護現狀,社會評價,

雙柏綠孔雀IP原型

形態特徵

與動物園中常見的藍孔雀不同,綠孔雀是體型最大的雉科動物,胸頸部體羽主要為翠金屬綠色,臉頰為黃色,頭上羽冠是簇形,頸部羽毛為鱗狀,翅上覆羽無斑紋,為藍綠色,除尾屏外,綠孔雀雌雄差異較小。雖然叫作“綠”孔雀,但它的羽毛可不單單是綠色,可以隨著光線、角度的不同,呈現出翠綠、藍綠、古銅、金黃等變化無窮的色彩。

棲息環境

雙柏恐龍河州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雙柏縣鄂嘉鎮和獨田鄉境內石羊江兩側,於2003年經楚雄州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保護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綠孔雀(Pavo muticus)、黑頸長尾雉(Symaticushumiae)、白腹錦雞(Chrvsolophus amherstiae)、滇南蘇鐵(Cycas diannanensis)、千果欖仁(Termimalia myriocarpa)、桫欏(Alsophila spinulosa)等為代表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為主的野生動植物類型的小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野生植物資源豐富,研究該區域種子植物區系的地理成分,可為進一步研究滇中高原小區和滇南、滇西南小區交匯地帶的植物區系起源、演化和野生植物資源保護管理奠定基礎,促進區域植物多樣性保護。
雙柏恐龍河州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位於雙柏縣鄂嘉鎮和獨田鄉境內石羊江兩側,北緯24°22′48.6″~24°34′6.4″和東經101°9′55.3″~101°24′43.9″之間,總面積10 391.0 hm。保護區及其周邊地區位於雙柏縣西部,屬哀牢山北段,整體處於石羊江乾熱河谷內,其最主要的地貌類型為低山河谷,最高海拔1 796 m, 最低海拔623 m,相對高差1173 m。保護區主要分布於乾熱河谷氣候區內,少部分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其中:海拔1 400 m以下至河床為河谷區,全年乾燥少雨,屬典型的乾熱河谷氣候;海拔1 400~2 000 m低山地區地勢陡峭,可見多級河流階地分布,為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和降水適中;2 300 m以上的山地地區為溫帶季風氣候,寒涼多雨。保護區內分布有紫色土和紅壤2個土類,在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與等高線平行的垂直帶狀分布。
按照《雲南植被》和《中國植被》區劃,保護區以季雨林、常綠闊葉林、硬葉常綠闊葉林、暖性針葉林和稀樹灌木草叢為主要植被類型。在森林植被類型中,以千果欖仁林(Form. Terminalia myriocarpa)、木棉林(Form. Bombax malabaricum)、白頭樹林(Form. Garuga forrestii)、毒藥樹林(Form. Sladenia celastrifolia)、刺栲林(Form. Castanopsis hystrix)、毛葉青岡林(Form. Cyclobalanopsis kerrii)、高山栲林(Form. Castanopsis delavayi)、滇青岡林(Form. 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錐連櫟林(Form. Quercus franchetii)、雲南松林(Form. Pinus yunnanensis)、滇油杉林(Form. Keteleeria evelyniana)、含蝦子花的中草草叢(Form. Woodtordia truticosa)、滇欖仁灌草叢(Form. Terminalia franchetii)等群係為主。

生活習性

孔雀夜間在靠岩邊的大樹上過夜。每天6時左右(夏天)便下樹活動。下樹前首先要振動翅膀,整理羽毛。然後再”Ha-o-ha',的長鳴幾聲,再前往覓食地。平日多為5-10隻小群在一塊覓食。秋時亦常見20-30隻大群為害作物。飽貪後,常單獨或成群到溪邊飲水。並在溪邊沖積沙灘上進行沙浴。
孔雀為雜食性。以植物性食料為主,白株、火把果及豆科,菊科植物的嫩葉和花。雜有少量的蝗科及金龜子科昆蟲。剛出土的豌豆,蠶豆幼苗,王米,稻穀成熟時也為其食。松果成熟時,亦啄貪松籽。

分布範圍

綠孔雀在中國現僅雲南省中部、南部和西部尚有分布,且分布區正不斷退縮為零散的斑塊。多年來雲南省共52個縣(市、區)曾有綠孔雀分布記錄據近年來的調查,20世紀90年代,雲南省有34個縣(市、區)分布綠孔雀;2014—2017年,綠孔雀在中國分布於雲南省22個縣(市、區);2018年,綠孔雀在中國僅分布於雲南省的雙柏、新平等19個縣(市、區),以元江中上游流域的河谷地區分布較為集中;在過去的30年間,綠孔雀在雲南60%的分布區域已滅絕。

繁殖方式

每年2月中旬,孔雀開始發情,此時雄鳥的羽毛特別綺麗。常見數隻雄鳥追隨於雌鳥周圍,並把艷麗奪目的尾上復羽展開如扇狀,不斷抖動,相互摩擦而發出“沙,沙”的聲音,這便是“孔雀開屏”,此時常見雄鳥為爭雌而發生混戰。常能在野外拾得因混戰而脫落的孔雀毛。
孵卵工作由雌鳥擔任,28-30天才能孵出。剛出殼的幼雉體色與鴨雉相似,全身被以黃褐色的弱毛。僅上背部較暗。出殼後片刻就能啄食。3月後才能逐漸換上綠羽毛。

種群現狀

隨著分布區的退縮,綠孔雀野生種群數量日趨減少。20世紀90年代,綠孔雀在中國的野生種群數量約800~1 100隻。2014—2017年,中國綠孔雀野生種群數量不足500隻;2018年,野生種群數約485~547隻,在楚雄州和玉溪市分布較為集中,其中,在雙柏和新平兩縣交界處的元江流域河谷狹小區域內分布著中國一半以上的綠孔雀。
綠孔雀中國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評定為“全球性瀕危”等級,綠孔雀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極度瀕危物種。歷史上,廣泛分布於湖北、湖南、四川、廣東、廣西和雲南等省區,但目前僅分布於雲南省境內,種群數量555至600隻,其中楚雄州境內300隻左右,而楚雄州雙柏恐龍河州級自然保護區及禮社江、綠汁江沿岸就擁有44群267隻,成為全國最大的野生綠孔雀棲息地。

歷史文化源流

全球概述

世界上有三種雉類叫孔雀:剛果孔雀、藍孔雀、綠孔雀,這三種孔雀中,僅綠孔雀在中國有野外分布,是中國的原生物種。
在早期西方歷史中,人們對來自東方的孔雀有著截然相反的態度。有人認為孔雀是優雅、富貴的象徵,有人則認為孔雀驕傲自大,是典型的“不祥鳥”。在《希臘神話手冊》一書中,孔雀被視為“天后赫拉的愛鳥”。在古羅馬神話中,女神朱諾也十分喜愛孔雀。不過,古猶太人似乎並不太待見這種來自東方的大鳥。基督教歷史學家珀西·聖約翰寫道:因為孔雀,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之所以有這么多關於孔雀的負面表述,可能是因為孔雀太過珍貴,引發了人們對統治者“玩物喪志”的擔憂。18世紀以前,歐洲的孔雀數量稀少,孔雀屬於珍貴的禽鳥。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也稱:“孔雀不很容易飼養,而且(在歐洲)也沒有大群的飼養。”從文獻記錄來看,19世紀晚期,孔雀才旅行到美國。1879年,美國投資人艾里亞斯·傑克遜首次從歐洲向加利福尼亞州進口了三隻孔雀,這也是美國人最早看到的孔雀。
在佛教傳說中,孔雀與大鵬均為“百鳥之長”鳳凰所生,被如來佛祖封為“大明王菩薩”。1963年1月,印度政府宣布孔雀為“國鳥”,使孔雀受到了來自宗教和法律兩方面的保護,成為國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徵,身貴而位尊。。

中國概述

據考古發現,大約五千多年前,中國北方的秦嶺地區有野生孔雀生活的痕跡,但在史籍記載中,孔雀主要還是多見於南方。戰國時期的湖南、湖北曾有孔雀出沒,從漢代到晉代,在四川東部和雲南一帶也有孔雀的分布。因而在古代,孔雀又有南客、越鳥等名字。
孔雀常被視為瑞鳥、珍禽, 有“蕭史吹簫, 常致孔雀”的傳說,而《述異記》將“白孔雀”以為“中瑞”。隋朝大業年間, 有“孔雀飛集”, 便被朝廷百官視為值得稱賀之事。隋朝大業年間, 有“孔雀飛集”, 便被朝廷百官視為值得稱賀之事。古代人們推崇孔雀, 有一部分緣由在於認為它是“九德之鳥”, 即“一顏貌端正, 二聲音清澈,三行步翔序, 四知時而行, 五飲食知節, 六常念知足, 七不分散, 八不淫, 九知反覆。以此喻比丘之行儀也”。
象徵愛情的忠貞之鳥
在古人筆下,孔雀常用來象徵愛情姻緣。漢樂府中的“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令讀者動容。隋唐時期,以各種藝術形式為載體的孔雀形象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被廣泛套用於生活中,孔雀文化深入民心。據《舊唐書》載:唐高祖李淵因箭無虛發地射中門屏畫中的孔雀眼,而在眾多競爭者中勝出,如願娶得竇氏,這就是“雀屏中選”的由來。
文人追捧的富貴之鳥
孔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常被表現的禽鳥之一。它是美麗、富貴、祥瑞的象徵,它絢麗的翎羽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清代冠服上,孔雀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宋《宣和畫譜》有載:“故花之於牡丹芍藥,禽之於鸞鳳孔翠,必使之富貴。”由此可知,孔雀自宋代開始,便具有富貴的象徵意味。
鳳凰血脈與明王傳說
成書於戰國至漢代間的志怪小說《山海經》提到“南方有孔鳥”。“孔雀”之“孔”,在古漢語中有“碩大”與“嘉美”之意。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禽部·孔雀》中釋之為:“越鳥。孔,大也。”眾所周知,“雀”即鳥,因此,“孔雀”意為華美的大鳥。《楚辭·九歌·少司命》:“孔蓋兮翠旌,登九天兮撫彗星。”漢代東方朔《七諫》:“鸞皇孔鳳日以遠兮。”《漢書·司馬相如傳》:“有宛雛孔鸞……”從後兩例來看,“孔”和“鸞”一併出現,意思相近,說明孔雀與鸞鳥都是傳說中與鳳凰相提並論的神鳥。
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土之後,密教經典也接踵而至。孔雀明王信仰相關的經典《孔雀明王經》最早傳入中土是東晉時期。據印度《孔雀明王經》記載,孔雀明王是佛陀的“等流身”之一。唐朝皇室推崇孔雀明王祈雨信仰,將《孔雀明王經》置於極高的位置,祀明王及其眷屬龍王以祈雨成為國家層面的重要活動之一。

雲南概述

“碧雞”是傳統雲南文化中的標誌性符號,指的便是“神話之鳥”——綠孔雀。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提到金馬碧雞“光彩候忽,民多見之”。綠孔雀作為富有文化內蘊的鳥,深入中國人的生活由來已久。雲南的傣族將綠孔雀視為神鳥, “東驤金馬,西翥碧雞”,金馬碧雞坊為進昆明老城的必經路標。碧雞山即西山,“碧雞”望文生義就是翠綠色的雞,雉類中羽毛翠綠色的鳥只有綠孔雀,所以也有一部分專家經考證,認為碧雞就是綠孔雀。明清兩朝的官服上繡有綠孔雀圖案,作為官階標識。清代官員的頂戴以孔雀翎做標識。
孔雀公主與傣族王子的愛情故事傳說來源於傣族敘事史詩《召樹屯》,頭人兒子召樹屯與孔雀公主蘭吾羅娜的愛情故事在傣族人民中間廣為流傳,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靈。孔雀是集“美麗”、“智慧”、“神性”於一身的符號象徵,代表著人民富足安康的幸福生活。
孔雀舞是傣族民間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性舞蹈,是傣族文化的重要標誌,亦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德宏州,傣族孔雀舞主要流傳於瑞麗、芒市、盈江等傣族聚居區,2006年5月,傣族孔雀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傣族人民心中,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徵,孔雀舞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民間舞蹈。。

文化特徵

綠孔雀在雙柏境內的哀牢山棲息歷史久遠,對當地的民風民俗影響深遠。《乾隆石咢嘉志》記載:“普腳山,在縣南五十里,出孔雀。”普腳山,即今天石咢嘉鎮義隆村委會普腳村一帶。《康熙南安州志》記載:“婚姻,男以水潑女足為定。飲酒,以一人吹蘆笙為首。男女牽手,周旋拍手頓足,為孔雀舞.......舊石咢嘉風俗亦同”。另外,這一點在《石咢嘉草本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摩雛縣誌》中也得到證實,比如當地土著民稱綠孔雀為火雀等。這些記載,說明了綠孔雀,在古時就看中了石咢嘉這塊風水寶地,選擇在此棲息,繁衍生息,沒有雜交,也明了這是中國唯一的原生孔雀。

雙柏綠孔雀保護現狀

近年來,雙柏縣堅持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建設,保護區中的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生態功能不斷增強,以綠孔雀等為代表的國家級珍稀瀕危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生態明顯改善,保護取得明顯進展。雙柏縣從2014年實施極小種群綠孔雀監測項目以來 ,全縣共安裝紅外相機168台,聘請專職綠孔雀監測人員16名,定時定期開展綠孔雀監測工作。據統計,2020年底雙柏縣共有綠孔雀46至48群,綠孔雀數量224至234隻。
通過實施綠孔雀保護項目,加強綠孔雀巡護及宣傳管理,強化綠孔雀分布、數量調查研究,建立綠孔雀水源、食源補充基地,形成了完整的綠孔雀保護體系,成群的綠孔雀在這裡繁衍生息,野外種群密度和數量連年攀升。目前,楚雄州綠孔雀野外種群數量在260隻左右,而雙柏縣綠孔雀野外種群數量占全州85%左右,是全州綠孔雀種群密度最大、數量分布最多的縣份。

社會評價

“綠孔雀是我國野生雉類中體型最大的種類,外形漂亮、備受關注,是雉類中的旗艦物種、傘護種,保護綠孔雀也就同時保護了棲息地的其他動物。”雲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秘書長韓聯憲說。
在山林間踱步的綠孔雀滿身金翠,絢麗多彩,一身羽毛華美異常,羽毛末端具有紫藍色、藍綠色及黃銅色構成的大型眼狀斑紋,尾屏展開有1米多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