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雙斑蟋
- 拉丁學名:Gryllus bimaculatusDe
- 別稱:畫鏡、黃金蛐蛐等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綱:昆蟲綱
- 目:直翅目
- 科:蟋蟀總科
- 亞科:蟋蟀亞科
- 屬:蟋蟀屬
- 種:雙斑蟋種
- 繁殖方式:卵生
- 特徵:前胸背板上有兩個黃色的斑點。
生物品種,生活習性,觀賞特點,
生物品種
在人工繁育的群體中,還會出現另一種色型,即前翅和三對足均為土黃色,黃斑不明顯。體長23—27mm,前翅長15—18mm,後足腿節長12—15mm,產卵管長15—17mm。體大型,黑色、光禿。頭胸有光澤;觸角窩上方,除側單眼為黃色外,無淺色斑紋;前翅黑色,個別赤褐色,長達腹端,基部具兩個橫黃斑為該種的重要特徵。
體形尺寸
體長23-27mm;前翅長15-18mm;後足腿節長12-15mm;產卵管長15-17mm
生活習性
雙斑蟋常躲在草叢間、樹皮下、落葉及石頭間,若不注意並不容易發現;蟋蟀的前翅相互摩擦可以發出聲音,但只有雄蟲能發聲,目的是為了吸引雌蟲的注意。北京年生6代,台灣年生4代。以卵在土中越冬,8—9月成蟲棲息在草叢間、甘蔗田,世代重疊;中南部多;成蟲壽命40天左右,雌蟲產卵量630粒。若蟲共10齡。雄蟲善斗,人們常飼養作斗蟋用。
中文拼音: | SHUANGBANXI |
模式標本產地 | Africa, West Tropical Africa, Mali, Mourdiah |
模式標本保存地 | ANSP Philadelphia |
國家保護級別 | 不祥 |
CITES公約級別 | 未定 |
IUCN紅色名錄等級 | 未予評估(NE) |
紅皮書等級 | 未定 |
中國特有 | 是 |
異名信息 | Gryllus (Gryllus) ater,Saussure,1877 Acheta bimaculatus,Herbst,1788 Acheta campestris,Fabricius,1775 Acheta capensis,Fabricius,1775 Gryllus interruptus,Walker,1869 |
鳴聲
清脆響亮,強勁有力,聲如“渠、渠、渠、渠(Qu)……”,節奏勻速,鳴聲連續無間斷。野生雙斑蟋雄蟲善鳴好鬥。
觀賞特點
雙斑蟋體粗壯,全身光滑,頭胸有光澤。頭部飽滿,球形;前胸背板略呈鼓狀凸起,兩者均為亮黑色。觸角窩上方,除側單眼為黃色外,無淺色斑紋。前翅黑色或略帶赤褐,雄蟲前翅基部各具1圓形黃斑,因而得名“雙斑蟋蟀”。三對足均為黑色。前翅寬大,超出腹端,後翅發達,翅端摺疊時呈須狀,超出前翅和尾須。 頭小,3個單眼略在一水平線上。前胸背板寬大於長,前、後緣均向後凸,呈緩弧形,側片前下角呈直角。發音鏡近橢圓形,長稍大於寬,四角圓,鏡內有一彎曲橫脈,斜脈4。後翅發達,長過腹端,露出如長尾。
此蟋蟀體形粗壯碩大。體長2.2~2.8厘米,全身光滑,有光澤。頭部飽滿,圓球形。前胸背板略鼓起,各部門都呈烏黑,而邊緣稍帶黃褐色,前翅略黑色而帶赤褐色。
雙斑蟋蟀分布很廣泛,在我國的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廣西、雲南、海南、台灣、四川、湖北、安徽都有分布,其他各省也有少量生長。它也是東南亞各國、地中海沿岸各國及非洲北部的常見種類。
野生的雙斑蟋蟀基本上都棲息於地表雜草叢和多種農作物的大田中,以及荒野的亂石縫隙中。它取食植物的根、莖和嫩苗。
此蟲生長比較多的地方,會對當地農作物造成危害。每年大約在7月開始發生,8~9月大量出現。它一般喜在夜間活動,雌蟲比雄蟲有更強的趨光性。
雄蟲不僅善於鳴叫,而且喜好打鬥。其鳴聲清脆響亮,聲音為“舉、舉、舉、舉.......”節奏均勻快速,強勁有力,可連續而不間斷。它的打鬥場面也很值得欣賞。在我國台灣地區,這種蟋蟀也是做為用以格鬥觀賞的寵物,喜歡飼養的人很多。
在我國東部和中部如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對這種蟋蟀也有很多愛好者,利用它們之間的咬斗來比賽勝負,來玩賞取樂。在這些地方,除了飼養的籠子是用竹子製成的長籠外,其他做法和都蟋蟀是完全相同的。
雙斑蟋蟀日夜都會鳴叫,因此,捕捉這種鳴蟲白天也可以循著它的鳴聲去尋找捕捉。不過白天捉到的,一般都是“大路貨”、“平庸之輩”,若從打鬥的角度看,它的戰鬥力都是比較一般的。富有經驗的玩賞者,他們懂得,想要捉那種“無敵大將軍”、屢站屢捷的佳品,必須在夜間去捉。
玩賞這種蟋蟀的行家,他們在捕捉時,不是見一個捉一個,而是很有選擇性的。他們到野外後,先要靜心仔細聆聽四周各個方向傳來的雙斑蟋蟀鳴聲,分辨出哪只的鳴聲具有鏗鏘金屬之聲,這種雙斑蟋蟀才是具有很強戰鬥力的百戰百勝的最佳斗蟲,然後,才循著這個鳴聲去認真尋找和捕捉。這種上佳的都蟋並不是很容易獲得的,有時一連幾天出去捕捉都只能空手而歸,一無所獲。因為大多數蟲都是平庸之輩,不值得去捕捉。
雌蟲和雄蟲有明顯的區別,區別點在於它們的背上(翅)。雄蟲的復翅上有明顯的發音器結構。玩賞者稱之為“龍背”;而雌蟲的復翅翅脈平直無發音器。玩賞者稱之為“獅背”,其花紋很象篩米用的竹篩上的紋路,其實叫它為:篩背“更確切些。
夜間捕捉雙斑蟋蟀,最好要有2~3個同伴一起去。理由是,要帶幾樣東西,如要2個手電筒、臨時裝蟲用的籠子,而且還要帶上竹棍和蛇藥,因為這個季節的夜間正是野外毒蛇出來覓食的時候,可能會遇上毒蛇,一個人去遇上這種情況就顯得人手不夠用。
雙斑蟋蟀體形較大,最好用一號蘇盆飼養其中。陶質的蟋蟀盆也可以用,但最好要用大些。餵飼的食物並不講究,普通的米飯、粥、蔬菜葉、瓜果即行。
此蟲不喜歡強光環境,平時飼養處若光線太強,應給它在籠外用紙或布稍微蓋住一些,但也不必蓋至黑暗的程度。另外,取、放籠子時要小心輕取輕放,因此蟲害怕強烈的響聲和震動,一旦受到驚嚇和震動,2~3天內都不肯戰鬥,並會使其身體受到損傷。
此蟲不耐寒冷,入冬時要注意設法為其保暖,否則會凍死,但即使保護得很好,也只能養至春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