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員在對安徽蚌埠市雙墩遺址發現的600多件陶器刻劃符號整理、研究中發現,雙墩刻劃符號已具有表意的功能,是中國文字起源的重要源頭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墩文化
- 現存面積:12000平方米
- 地址:安徽蚌埠市雙墩遺址
- 數量:600多件陶器等
簡介,文化歷史,
簡介
據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闞緒杭介紹,雙墩新石器遺址距今7000年左右,共出土了607件陶器刻劃符號,所包含的內容之豐富是同時期任何遺址所無法比擬的。僅就已知的內容看,有山川、河流、太陽、動物、植物、房屋等寫實類刻劃,也有獵豬、捕魚、網鳥、俘鹿、種植、養蠶、編織、飼養家畜等生產生活類刻劃,以及記事、記數等幾何類刻劃符號,內容涉及雙墩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天文曆法、宗教信仰等,幾乎涵蓋了生產、生活、精神方面的全部內容,堪稱原始社會的“檔案館”。
蚌埠市博物館副研究員徐大立說:“雙墩刻劃符號的載體主要是陶碗,還有缽、杯等。刻劃符號都集中在器物的外底部等隱蔽部位。顯然,它不是用於裝飾,而是具有特殊的意義和用途。”
徐大立指出,雙墩寫實類刻劃符號簡潔、生動、形象,具有文字書寫特點。刻劃符號出現了兩種及兩種以上的符號組合,並有主紋與地紋的區別,表達了相對完整的意思,顯現出語段文字特點。雙墩刻劃符號在定遠侯家寨遺址也有發現,同一符號在不同遺址內出現,說明在一定範圍內已有固定形態的符號得到認同並使用,具備文字社會性的特點。
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謙認為,文字起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大約9000-4000年前為文字起源和初步發展階段,4000年前直到秦始皇統一文字是文字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後是文字最後定型並廣泛推廣使用的階段。雙墩刻劃符號已具有表意的功能,應當是中國文字起源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是中國文字源頭之一。
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說,雙墩遺址的這些發現不僅對文字起源的探索提供了寶貴的線索,而且為文字起源的學術理論提供了一次重新檢討的機會。
雙墩遺址位於蚌埠市小蚌埠鎮雙墩村境內,現存面積12000平方米。1986年、1991年、1992年先後三次發掘,發掘面積共375平方米,出土了大量文化遺物,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區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王聖志)
文化歷史
距今約7300年
蚌埠市淮上區雙墩村境內的雙墩遺址,曾出土過630多件刻畫符號,符號大都刻畫在陶器底部,內容除日月、山川、動植物、房屋等寫實類,還有狩獵、捕魚、網鳥、種植、養蠶、編織、飼養家畜等生活類的。 距今約7300年的雙墩文化,是淮夷文化的前身和上源。秦統一六國前,最早融合於華夏族共同形成漢族的,就是與華夏族並立的夷族,夏商稱之為夷,西周將其分為東夷和淮夷。 今年4月舉行的《蚌埠雙墩遺址發掘報告》學術講座上,有專家提出,雙墩刻符或是漢字源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