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塔慶壽寺原址

雙塔慶壽寺原址

雙塔慶壽寺原址在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28號。1954年擴建西長安街拆除。金初始建,稱大慶壽寺,元初重建。明正統十三年(1448)重修,改稱大興隆寺,又名慈恩寺。嘉靖十四年(1535)毀於火。嘉靖十五年(1536)改為講武堂、演象所。雙塔在寺西側。一塔9級,稱“天光普照佛日圓明海雲佑聖國師之塔”,一塔7級,稱“佛日圓照大禪師可庵之靈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雙塔慶壽寺原址
  • 著名景點:慶壽寺等
  • 類型:佛教寺院
  • 組成:慶壽寺和雙塔
信息介紹,其他物品,

信息介紹

雙塔慶壽寺原址
慶壽寺發現元代繡花龍袱。元代刺繡珍品。北京慶壽寺雙塔發現。繡袱為綢質赭黃色地,中間繡有黃龍和彩雲,四角繡有連荷、牡丹、芍藥、菊花,四周還繡有牽牛、野菊和串枝雜花。繡工精細,構圖嚴謹,針法多變,為元繡優秀之作。元代刺繡珍品。繡袱為綢質赭黃色地,中間繡有黃龍和彩雲,四角繡有連荷、牡丹、芍藥、菊花,四周還繡有牽牛、野菊和串枝雜花。繡工精細,構圖嚴謹,針法多變,為元繡優秀之作。
緙絲,又名“刻絲”、“尅絲”,意思是“用刀刻過的絲綢”,有文人讚譽是“雕刻了的絲綢”。它是中國獨有的絲織工藝品,據考古證明,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的公元7世紀舞俑腰帶,用的就是緙絲;而更早的樓蘭漢代遺址中曾經出土採用“緙”法織成的毛織物,可見這種工藝歷史之悠久。緙絲其實並非真的用刀來雕刻,這是一種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採用通經回緯的方法織成的平紋織物:緯絲按照預先描繪的圖案,不貫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圖案色彩分別挖織,使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一些斷痕,類似刀刻的形象,這就是所謂“通經斷緯”的織法。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縷之像”。

其他物品

此次出土的緙絲為元代作品,以紫色為地,上施以黃綠相間的水波紋和臥蓮圖案,臥蓮之間有鵝嬉戲,故被稱為“紫湯鵝戲蓮”。此件絲織品構圖自然,用色簡單,織造手法粗獷,工藝以平緙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