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移植排斥理論

微嵌合現象的發現及雙向移植排斥理論的提出是移植免疫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理論突破,並開始逐漸被接受。儘管其尚需在進一步研究中不斷修正和逐步完善。目前爭論較多的是微嵌合狀態與移植耐受的關係,而尚移植排斥的規律性變化及其機制未完全清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向移植排斥理論
  • 地位:移植免疫學發展史重要的理論突破
  • 問題:機制未完全清楚
  • 學科:移植免疫學
簡介,作用,

簡介

微嵌合現象的發現及雙向移植排斥理論的提出是移植免疫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理論突破,並開始逐漸被接受。

作用

1、具有血管的器官移植一旦血流接通後,即發生細胞遷移,移植物中的過路細胞(主要為各種具有免疫功能的細胞)可移出移植物進入受體體內並分布於全身各組織;而受者的白細胞可進入移植物內。在強有力的免疫抑制的情況下,宿主往往不能完全清除過路細胞。因此,在實體器官移植和骨髓移植中,都可同時發生宿主抗移植物反應(HVGR)和移植物抗宿主反應(GVHR)。只是在不同的移植類型中二者的強度不同,但皆形成二者共存現象。
2、在持續的免疫抑制劑作用下,這種相互免疫應答可因誘導各種免疫調節機制而逐漸減弱,最終達到一種無反應狀態,形成供、受體白細胞共存的微嵌合現象(microchimerism)。
3、微嵌合狀態長期存在可導致受者對供者器官的移植耐受。具有過路細胞越多的器官,越易形成移植耐受。
4、不成熟樹突狀細胞在微嵌合體形成的移植耐受中發揮關鍵作用。樹突狀細胞存在於非淋巴組織如肝、腎、皮膚和血液等。不成熟的樹突狀細胞表達低水平MHC分子,不表達B7分子,具有極強的攝取、處理和一定的呈遞抗原的能力,但由於缺乏B7協同刺激分子,所以不能活化T細胞,反而引起T細胞凋亡,導致移植耐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