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中國

雕塑中國

雕塑是凝固的樂章,是文明的印記。

中國雕塑從史前文化萌芽,經歷了兵馬俑,四大石窟等輝煌。文脈不斷,源遠流長;巨匠輩出,代不乏賢。當代中國文化如何傳承與發展?這是我們共同關心的課題。基於為當代記錄經典,為後代留下財富,我們出版了《雕塑中國》一書。本書收錄了潘鶴錢紹武盛楊梁明誠曹春生傅中望黎明曾成鋼吳為山呂品昌等一批當代優秀雕塑家的精品力作,再現了他們的藝術人生,這對熱愛中國藝術的讀者是大有裨益的。

本書設計、裝禎、印刷精良,思想性、藝術性、學術性俱佳,有可讀性亦有一定的典藏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雕塑中國
  • 作者:謝琳 王伍
  • ISBN:978-7-5140-0660-5
  • 類別:雕塑藝術類
  • 頁數:497
  • 定價:320
  • 出版社: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889x1194   1/16
序文
雕塑大師劉開渠先生曾經說過:“人生是可雕塑的。”後來他的夫人程麗娜女士即以“人生是可以雕塑的”為書名,回憶他們一生的經歷。特別敘述劉開渠—中國現代雕塑開拓者一代人中的最傑出的代表者艱辛和欣慰的一生。
“……是可雕塑的。”“……是可塑造的。”這些話很久以來常被人使用,特別在教育界用得很多。年輕學子,年幼、單純像一塊原木,可塑性很大,好好地教育他們,便會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才;即或沾染了某些壞習氣,也容易糾正,孺子可教也。只有糟透了的,腐爛了的木頭,才是朽木不可雕也。
各種事情想改進它,改革它,創新它,也常常用“可以雕塑它”、“可以塑造它”,使它進一步完善起來。這裡的雕塑、塑造改進,是建設性的意思。而我們雕塑家常講的“可以雕塑它”、“可以塑造它”則往往是指用雕塑的手段和形式去表現某個事件、某個人物、某種感覺、某種心態、某種情趣、某個觀念……這又是另一番意思,這兩番意思是不相同的,一個是改進它,一個是表現它,但也有相通的地方。如果我們雕塑家創作的作品,以藝術的、性感的審美的方式而產生了正能量,也會起到推進社會進步的作用,這就不僅是表現作用了。我想劉開渠先生說的“人生是可以雕塑的”,就包含著這兩層意思。
在中國現代雕塑發展的百年歷史中湧現出一批深具時代性的雕塑家。《雕塑中國》一書向我們介紹了其中許多優秀的雕塑家和作品。鑒於這本書名是“雕塑中國”,是用雕塑藝術來表現中國,我就以雕塑有感而發吧。
雕塑在藝術範疇內是屬於造型藝術,在造型藝術里又獨具特色,不像繪畫是在平面上以色彩明暗和線條表現造型。雕塑是以堅固的具有三度空間的物質實體,以其體積的起伏,體積的凹凸,體積的黑白,體積的排列,體積的銜接,體積的組成,體積與體積的空間,物體材質打磨,物體材料的質地和機理,雕塑家的刀劈、斧砍、鑽鑿,錘擊打磨的班痕,印跡等為其表現手段,去表現某個物象造型,並通過物象造型來表達某種內容、某種思想、某種領域,以及它深蘊的內含和融入的美感。這不是某個人、某些人、某個學派製作它的法則,這是用雕塑之為雕塑的獨具的天賦和天性,是幾千年來人們、工匠、雕塑家在長期實踐中逐漸發現、逐漸認識、逐漸理解、逐漸發展逐漸總結出來的。
雕塑的這種天賦的特性,使它具有獨特的、強烈的表現力,它立於天地之間,不怕風吹雨打,不畏炎夏寒冬,具有永久性震撼力和衝擊力。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性能和不同的質地美,聰明的雕塑家,在不同的材質上運用不同手法去表現不同的題材,施展不同的風格,雕塑的類型很多就其大小而論,大者可如一座山,小者置於桌案,甚至於手中把玩。雕塑的表現力是極其豐富的,雕塑家是大有可為的。
誠如世間所有的事物一樣,沒有萬能和完美無缺的,所有的東西都是以其特色出現地。任何特色都具有兩面性,其正面就是它的優勢與眾不同,它者不可為,或不及其為;其負面則是有其局限性,有它不可為或不善為之事。雕塑也是這樣,有其強項之力,也有其局限性,有其不可為、不善為的地方。雕塑是具有空間的立體之物,置身於真實的四周環境之中,向四面八方展現自己的藝術形象,人們也從四面八方來觀賞它,這是它的特殊功能,它的特點,它必須與四周環境有機結合。但它不有為自己塑造。
雕塑表現出讓觀眾從四面八方各個不同角度觀看的特性,那么各個方面都是形體,輪廓清晰富有,有藝術魅力。
如果人物要具過多不同的角度形體的形象就必然有不同的重疊,會造成無序的堆砌而雜亂無章,故雕塑不適於表現人群的大場面。
雕塑是凝固的堅硬的實體,它不能也不善於表現火焰、雲霧、流水、煙氣等等。即或在浮雕上雖因有一定的繪畫因素,如有底板、可運用透視、主要從正面觀看等,能表現一些背景和環境,但遠不及繪畫的表現效果。因為主要表現雕塑的載體是堅固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材料的質地彩色,這是材料的質地顏色與生俱來的屬性,是由里而外的自然生態。雕塑家要充分運用材質美,運用不同的手法、不同的藝術處理,甚至包括表現什麼題材、選擇什麼材料、運用什麼手法,以發揮材質美而增加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從純雕塑的意義上說,充分發揮材質美,而不施加色彩,可以更好地實現雕塑形體的完整、堅固、強硬、渾厚、分量、垂感,增強整體的雕塑美。
歷來的彩塑,都和繪畫不同,幾分彩幾分塑,要看內容,要看體量,但都以塑為主。在雕塑上用彩,勝不過繪畫。臘像不同,它也是雕塑,但它不是讓人欣賞的雕塑,它是以其以假亂真的效果而為其價值,這也是社會上的一種形態,有其社會意義,我們尊重它,但它不是雕塑藝術的核心價值。
雕塑家要揚長避短,不要費盡心思用雕塑去表現雕塑不能或不善於表現的東西,不要用雕塑語言去講不清楚、不明白、不生動的事,就像一個笨嘴拙舌的人在那裡絮叨囉嗦沒完,令人乏味。
有人形容,雕塑是文學中的詩、詞,語言精練,意義集中,不是小說敘述,不是情節曲折的描寫。
雕塑是音樂樂章中的基調,一鳴奏,全曲為之蕩漾。
雕塑是電影,戲劇中的精到之處的特寫,定格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雕塑是舞蹈中神采波動的凝固。
雕塑是運動中健美的永恆瞬間。
雕塑應當是最簡潔、最精練、最凝聚的語言。
雕塑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雕塑作用於人們、作用於社會的方式、場地、價值也在不斷地發展。遠古的雕塑用於圖騰的崇拜,後來用於祭祀、求神、拜佛、宗教陵園墓葬,當城市逐漸形成和發展,雕塑走向集市、街頭、廣場、建築、展覽會、博物館,從迷信到信仰、從朝拜到觀賞、從教化到娛樂,其價值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大發展,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出現,人類社會物質生活要求、精神生活要求不斷增長,人類活動的公共空間越來越多、越來越多樣,這些都給雕塑藝術作用於人、作用於社會的平台、場地、樣式、功能、價值以極大的擴展。雕塑與環境、雕塑與其他藝術、雕塑與科學技術都有很多新的邊沿交叉和融合,必然產生很多新的藝術品種,雕塑也必然派生出許多新的語彙。我們應該歡迎它,愛護它,發展它,以適應新的時代的需要。
正如文學永遠離不開語言,音樂永遠離不開旋律,繪畫永遠離不開色彩、線條……雕塑也永遠離不開造型和體積。這些是母語,這是這種藝術區別於其他藝術的根本所在。某個藝術品種失去母語,這個藝術就要面臨新時代的挑戰,要在新時代藝術之林中發揮其獨具的特色和功能,我們就要更好地更深入地研究掌握雕塑的母語,在母語的基礎上吸收派生出來的或移植過來的、可稱之為雕塑的子語,從而使雕塑語方更加豐富起來,發揮它其他藝術不能替代的、人類不可或缺的雕塑藝術的魅力。讓雕塑能與人類文化的進步共繁榮,是我們雕塑家的時代責任。
盛楊
2014年1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