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節》是中國古代治國著作《黃帝四經》第二部《十大經》篇里記載的一篇文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雌雄節
- 創作年代:先秦時期
- 作品出處:《黃帝四經》第二部《十大經》篇里記載的一篇文章
- 文學體裁:古文言
作品簡介,作品賞析,原文,譯文,
作品簡介
《黃帝四經》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初付於帛書老子乙本前,當時稱《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後經專家鑑定,認為此書是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漢書.藝文志》曾經著錄此書,但漢以後就失傳了,學者根據書的內容、文字、篇章數目等研究,認為此書成書時期當晚於《老子》,早於《管子》、《孟子》、《莊子》。它體現了道家學說由老子一派變成黃老學派的轉變,對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黃帝四經》於經學研究有極重要的地位。
作品賞析
原文
皇后屯磨(歷),吉凶之常,以辯(辨)雌雄之節,乃分禍福之鄉(向)。憲敖(傲)驕居(倨),是胃(謂)雄節,□□共(恭)驗(儉),是胃(謂)雌節。夫雄節者,涅之徒也。雌節者,兼之徒也。夫雄節以得,乃不為福,雌節以亡,必得將有賞。夫雄節而數得,是胃(謂)積央(殃)。凶憂重至,幾於死亡。雌節而數之,是胃(謂)積德。慎戒毋法,大祿將極。凡彼禍難也,先者恆凶,後者恆吉。先而不凶者,是恆備雌節存也,後(而不吉者,是)恆備雄節存也。先亦不凶,後亦不凶,是恆備雌節存也。先亦不吉,後亦不吉,是恆備雄節存也。凡人好用雄節,是胃(謂)方(妨)生。大人則毀,小人則亡。以守不寧,作事(不成,以求不得,以戰不)克,厥身不壽,子孫不殖。是胃(謂)凶節,是胃(謂)散德。凡人好用雌節,是胃(謂)承祿。富者則昌,貧者則谷。以守則寧,以作事則成。以求則得,以單(戰)則克。厥身□□□□□□□□□節,是胃(謂)絳德。故德積者昌,□(殃)積者亡。觀其所積,乃知(禍福)之鄉(向)。
譯文
黃帝能夠洞徹吉凶的先兆、辨析《雌節》與《雄節》這關於治國修身的兩種基本處世規則,所以能夠分清導致福禍的原因所在。舉凡自我炫耀、自以為是、自我誇耀,倨慢不遜,都稱之為“雄節”;舉凡宛順、溫和、謙恭、卑讓的,都稱之為“雌節”。所謂“雄節”,大抵屬於自滿的範疇;所謂“雌節”,大抵屬於謙遜的範疇。依仗“雄節”,假使偶有所得的話,並不意味著即是福吉;立足於“雌節”,如果一時有所損失的話,那么最終也必然會有善報。如果依仗“雄節”屢有收穫,那也只能視為積累禍因,最終是憂慮兇險並瀕臨死亡。如果立足“雌節”而常有所失,這正是積累福德的過程;謹慎地戒備自己而不背離“雌節”,大福就必然會來至。
關於禍福的趨向,凡是先動者大抵都有禍凶,而後發者一般都有福吉。然而有時也會發生先動而無凶禍的特殊現象,這是因為恆久地執守雌節、雄節不失的緣故。有時也會發生後發而無吉福的特殊現象,這是因為頑固的依恃雄節、雄節未去的緣故。有時還會出現先動也無凶禍、後動也無凶禍的特別情況,這也是恆久地持守雌節、雌節不失的緣故。有時又會出現先發也無吉福、後發也無吉福的特別情況,這仍是頑固的依恃雄節、雄節未去的緣故。
大抵好用雄節的,都可以說是有害於生存,作為統治者則會毀滅,作為一般百姓則會亡身。雄節,守國則不安,做事則不會成功,求取則無獲,征國則無勝。其自身不會長壽,子孫也不會蕃衍。所以這種雄節實為“凶節”,結果是在散失其德。而凡好用雌節的,都可以說是在承接福祿。作為在上位的富者因之昌盛,作為在下位的貧者因之得到足夠的衣食供給。採用雌節,守國則安,做事則成功。求取則有收穫,征戰則勝。不但其自身會長壽,子孫也會蕃衍。所以這種雌節實為“吉節”,結果便是積聚其德。因此說,積聚其德的會昌盛,積累禍殃的會滅亡。考察他是積殃還是積德,便可以預測禍福的趨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