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有什麼能夠解釋一位擁有出色懷疑精神的
哲學家對另一位哲學家的喜愛?最大的可能就是兩者在認知上擁有相類似的精神脈衝,比如尼采對叔本華,科耶夫對黑格爾,洛維特對布克哈特。
雅各布·布克哈特是19世紀傑出的文化史、藝術史學家。他一生中目睹了19世紀傳統的衰敗和20世紀革命興起的交替過程,並成為革命時期的激烈反對者而極力否認國家和工業覺醒背後的進步信念。洛維特很早就從布克哈特的文章中發現了一個核心為批判新時代歷史哲學的思想,並由此用“在歷史中間的人”標註布克哈特的立場,他在布克哈特避開政治、轉向文化和藝術史的精神軌跡中察覺到了一種哲學上的本真意義——這是自黑格爾以降的哲學傳統所匱乏的東西。
布克哈特按照自己的原則(人是受苦者和做事者)考察歷史,並不藉助“富有情感的反思”,也不藉助“概念的眼睛”,他要的是一個獨立之人的自由目光。
——卡爾·洛維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卡爾·洛維特(Kar löwith) 猶太裔德國哲學家。1897年生於慕尼黑,納粹主政時流亡義大利、日本、美國等地,1952年返回德國,于海德堡大學哲學系任教至1964年退休,1973年逝世。一生著述遍涉神學、歷史哲學、社會哲學和思想史研究,但無論生前逝後均長期處於漢語(甚至英美)學術界的視野之外。德國麥茲勒(Metzler)出版社在其辭世後為之出版九卷本的作品全集(1982-1988)。
譯者簡介:
楚人 1977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專業,譯文有萊納·賽普《富有陰影的國度:胡塞爾與海德格爾關於時間、生存與死亡的對話》。
作品目錄
布克哈特對黑格爾歷史哲學的態度1
布克哈特,在歷史中間的人33
序言34
布克哈特與尼采36
語言、哲學、科學的關係77
布克哈特歷史觀中的人性立場105
對布克哈特決定不問政治的歷史解釋148
歷史進程中的重要過渡183
布克哈特用歷史眼光考察當前世界所形成的後古典理論275
布克哈特的“文化”史295
有關布克哈特的評註301
《時代轉折的形象》302
《布克哈特:強力與自由》/《布克哈特:反思歷史》306
《布克哈特,西方人的解釋和證據》309
《布克哈特書信集》,第一卷311
《布克哈特書信集》,第二卷和第三卷312
《布克哈特書信集》,第四卷和第五卷314
文獻說明317
讀後記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