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行理論與雁行模式,雁行理論是由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提出的,其主要內容是;比較成本結構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在後進工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中,最初階段是出口初級產品和進口工業製品;第二階段是隨著本國工業的發展,產生進口替代效應,工業製品的進口趨向減少;第三階段是本國工業製品的比較優勢增大,轉向出口工業製品。將這種變化表現在坐標圖上,由出口初級產品和進口工業製品,到本國工業崛起,再到本國工業製品的大量出口,這三條曲線的變化走向,宛如列隊飛行的鴻雁,故而取名雁行理論。後來,赤松教授進一步擴展了雁行理論,指出:後進國家的工業製品在經歷“進口→生產→出口”的變化過程中,同時還會產生由消費品到生產設備,由粗產品到精製品的轉變,並將這種轉變稱作“次層雁行模式”。赤松教授在1974年出版的《廢金貨幣與國際經濟》一書中,又提出了第二個“次層雁行模式”,即以最已開發國家為頂端,處於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順序排列,形成地區性雁行模式。這是由於:隨著資本的積累和經濟發展,勞動力不足、工資成本上升等因素,會使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喪失比較優勢,這些產業便開始由已開發國家向勞動力豐富、工資水平尚低的開發中國家轉移。已開發國家縮小本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將力量用於擴大資本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當後進國家的工業結構升到一個新的層次時,已開發國家的工業結構則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