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雁盪香魚
- 界:動物界
- 分布區域:清江、臨溪一帶
歷史記載,簡介,相關典故,現代聲譽,
歷史記載
清朝勞大輿《甌江逸志》說:“(香魚)鱗細而不腥,春初生,月長一寸,至冬月,長盈尺,則赴潮際生子,生己即槁。惟雁山溪澗有之,他處無有也。一名記月魚。”雁山五珍除雁山茶外,其餘四物均列為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年初版的《辭源》條目。程浩《昭明禪寺碑》詩:“劫灰不覺經千載,片石應教傲五珍。”
簡介
香魚,屬魚綱香魚科,為溯河性中小型魚類。成魚長15至20厘米,重60至120克,體長側扁,頭小嘴尖,背部灰黑,腹部銀白。香魚的背脊上有一條香脂腔道,能發香味,故而得名。香魚常棲息在水淺、質瘦、溫低的通海溪澗中,刮食石上苔蘚為生。因肉質細嫩多脂,鮮香美味,獨具風韻,被國際烹飪界、旅遊界、垂釣界譽為“淡水魚之王”。雁盪蒲溪灣、松波溪、筋竹澗和芙蓉黃金溪都盛產香魚,尤其以大荊石門潭的香魚品質為佳。香魚多細剌,不宜鮮食,多熏製成乾,色如黃金,味極清香,俗名“香魚乾”,久藏不壞,據說“可攜千里”。
雁盪香魚,古人多有吟誦。明代樂清進士朱諫《寄香魚與趙雲溪》詩:“雁盪出香魚,清甜味有餘。誰令過河泣?不帶故人書。”描寫了香魚的風味。清代張振夔《香魚》詩:“石門破鏡乍開奩,中有嘉魚兩指纖。抵網難禁情性耿,登盤盡喜色香兼.不容折柳穿鰓賣,似悔唼花閉口嚴。落日腥風吹海角,誰家罷膾醉厭厭。”詳細記述了石門潭香魚的色、香、味、形。清道光進士端木國瑚《雁山題壁》詩:“五峰山下好村居,海上羅浮兩不如。筋竹澗寒生箬米,芙蓉溪暖種香魚。”江南靖士有擬人且意象活現的雁盪香魚詩:“清溪喧美女,臨水巧梳妝。欲共人兒較,翔鱗尾尾香。”(《載敬堂集》)
相關典故
雁盪香魚,聞名遐邇,至今留有不少軼聞。清朝道光年間,兩江總督梁章矩解印後,以七旬晉四高齡遍游雁盪山時,聞香魚之名,久尋不得。樂清縣令蔡子樹親為導遊時,深知梁翁想念香魚,設法覓得香魚乾,送到溫州獻給這位父親的恩師,並呈詩兩首。詩生動地描述了雁盪香魚的俗名、生長情況、捕捉和焙制方法以及色、香、味、形等特點。老太師喜得香魚,喜讀詠物詩,稱之為“清新可喜”,將詩收錄於其所著的《雁盪詩話》中。
現代聲譽
1937年3月,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在南京舉辦後,溫州方介堪陪同張大千、謝稚柳、於非、黃君璧等著名書畫家游雁盪。在靈峰旅社就餐時,侍者送上一條體形細長的魚,全身裹有圓滑細鱗,異香撲鼻。張大千見此,持箸不動,探身向方介堪詢問。方介堪頗為自豪地回答:“這是雁盪山香魚,淡水魚之王。早在明朝時,香魚就和雁茗、觀音竹、金星草、山樂官並稱為‘雁山五珍’。”張大千聽罷,伸箸一嘗,果然滿口噴香,不由大聲稱讚。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年秋季,清江、臨溪一帶形成香魚捕撈盛期,年產七八噸。七十年代以後,由於生態環境惡化、水質污染和無限濫捕,嚴重影響了香魚的自然繁殖,香魚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產量驟減,瀕臨絕跡,保護雁盪香魚資源已是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