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梅藤(中藥)

雀梅藤(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雀梅藤,中藥名。為鼠李科雀梅藤屬植物雀梅藤Sageretia thea(Osbeck)Johnst.的根。分布於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具有降氣,化痰,祛風利濕之功效。主治咳嗽,哮喘,胃痛,鶴膝風,水腫。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雀梅藤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鼠李目
  • :鼠李科
  • :雀梅藤屬
  • :雀梅藤
  • 採收時間:秋後
  • 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別名

刺楊梅、對節巴《雲南藥用植物名錄》,酸梅簕《全國中草藥彙編》,札梅、牛鬃刺、刺晚《台灣藥用植物志》,對接木、瘤毒藤《福建藥物志》,摘木、雀梅酸、五金龍、岩溪蓄、對節刺《浙江藥用植物志》。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甘、淡,性平。

歸經

入肺、脾、胃經。

功效

降氣,化痰,祛風利濕。

主治

咳嗽,哮喘,胃痛,鶴膝風,水腫。

相關配伍

1、治咳嗽氣喘,雀梅藤根9-15g。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2、治鶴膝風,雀梅藤乾根1000g,加川牛膝、丹參、五加皮、鑽地風各250g。切細,以燒酒5000ml浸漬,嚴密固封1個月後,按患者酒量,每日早、晚飯前各服1次。(《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
外用:適量,搗敷。

炮製

採集加工:秋後采根,洗淨鮮用或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藤狀或直立灌木。小枝具刺,灰色或灰褐色,被短柔毛,常對生。葉對生或互生;葉柄長2-7mm,被短柔毛;葉片紙質,橢圓形、長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4.5,寬0.7-2.5cm,先端銳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或沿脈被柔毛。花兩性,無梗,黃色,芳香,穗狀或圓錐狀花序;花序軸長2-5cm,被絨毛或密短柔毛;花萼5,裂片三角形,外面被疏柔毛;花瓣5,匙形,先端2淺裂,常內卷,短於萼片;花柱極短,柱頭3淺裂,子房3室。核果近球形,徑約5mm,熟時紫黑色。花期9-10月,果期翌年4-5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100m以下的丘陵、山地林下或灌叢中。分布於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

藥理作用

1、護肝作用。
2、抗菌作用。

相關論述

1、《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治鶴膝風。”
2、《廣西本草選編》:“降氣化痰。治咳嗽氣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