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薯14號由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於2004年以L9712-2為母本、L0202-2為父本配套雜交組合,經過9年篩選育成的馬鈴薯品種。
隴薯14號株型半直立,主莖分枝較多,株高60—65厘米。莖粗10—12毫米,莖綠色,莖翼呈波狀。葉綠色,茸毛中多,葉緣平展;複葉較大,側小葉3對,頂小葉較寬,呈正橢圓形,托葉中間形。花序總梗綠色,花柄節無色,花冠白色,花冠中肋黃綠色,雄蕊黃色,花粉量多,柱頭綠色3分裂,天然結實性強。薯塊橢圓形,淡黃皮淡黃肉,芽眼淺,薯形美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隴薯14號
- 選育單位:甘肅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
- 品種來源:L9712-2(母本)、L0202-2(父本)
- 作物名稱:馬鈴薯
- 審定編號:甘審薯2016001
選育過程
特徵特性
產量表現
適種區域
栽培要點
- 選地整地:選擇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10克/千克以上、耕層深厚、土質疏鬆的砂壤土或壤土,秋季深耕曬壟,耕深25—30厘米,秋後耙耱整平收墒,冬季鎮壓保墒實行3年以上輪作。前茬最好是小麥、豆類、莜麥等夏茬,其次為中藥材、玉米等作物。馬鈴薯屬茄科作物,不宜與茄科、十字花科作物輪作,更不能重茬連作。當年噴施綠黃隆、甲黃隆、苯黃隆等除草劑的地塊,下年杜絕種植馬鈴薯,否則嚴重影響出苗,造成重大損失。
- 適期早播:10厘米地溫穩定在5℃時為適宜播種期,一般以4月中、下旬為宜。播種薯塊時,要做到芽眼朝上,以利於出苗。播種密度一般為5.25萬—6.00萬穴/公頃。
- 科學施肥:施肥以有機肥為主,配施化肥,巧施硒肥。一次性施優質腐熟農家肥37.5噸/公頃以上、磷酸二銨375千克/公頃、尿素150千克/公頃、硫酸鉀225千克/公頃、硒肥150千克/公頃,全部作基肥施入。結合施肥整地,將毒·辛顆粒劑30—45千克/公頃或40%辛硫磷乳油7500毫升/公頃,兌水30千克/公頃,兌細砂土750千克/公頃,製成毒土撒施於犁溝內,防治地下害蟲。
- 田間管理:中耕培土。馬鈴薯齊苗時,進行第1次中耕培土,此時結合除草,以疏鬆土壤、苗根際培土為主;第2次中耕培土在封壟前進行,結合除草,要高培土,使壟高達到15—20厘米。之後視雜草生長情況適時進行除草。
- 病蟲害防控:一般6月初會出現第1個有翅蚜蟲遷飛高峰期,此時要開始定期噴藥,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2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噴灑1次,每次以不同種類的農藥交替噴灑。晚疫病的防治,以預防為主,一是封壟後要加強管理,當發現中心病株時,要連根帶莖葉及種薯全部挖出,帶出田外深埋1米以上,病穴撒石灰消毒,對病株周圍50米範圍內的植株噴施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克露進行封鎖控制,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二是6月下旬至7月發病初期,用25%嘧菌酯懸浮劑1000倍液或9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噴防,每隔7—10天噴1次,輪換用藥。
- 適時晚收:隴薯14號為活體成熟,在早霜來臨前莖葉仍為綠色,9月下旬早霜來臨後1周左右,割除地上部遭受霜凍而萎蔫的莖葉並運出田間,以減少塊莖感病和達到曬地的目的。收穫時要選擇晴天,避免在雨天收穫,以免拖泥帶水,既不便於收穫、運輸,又容易因薯皮擦傷而導致病菌入侵,引發腐爛或影響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