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窯洞民居文化

隴東窯洞民居文化

窯洞民居文化是中國農耕文化發展的軌跡性文化形式,具有濃厚的傳統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 。是中國北方住宿文明的源頭,也是人與自然環境爭與合的歷史見證。然而,受現代居住文化的衝擊,獨具特色的窯洞民居文化已處於瀕危狀態,保護和傳承這一傳統文化已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隴東窯洞民居文化
  • 傳承中國北方住宿文明
  • 文化形式:中國農耕文化
  • 榮譽:天下黃土第一塬
簡介,分布,

簡介

董志塬被譽為“天下黃土第一塬”,是世界上黃土層最厚的地方,為挖制窯洞提供了先決條件,早在夏商時期,周先祖公劉十多代人曾在這裡挖窯洞,建村落,教民稼穡,開創了中國農耕文化的先河,《詩經》稱“陶復陶穴”。 隴東窯洞多為土窯洞,還出現了少量磚箍窯。窯洞構造簡單,省工省料,無須磚瓦,多在塬邊、溝邊及山崖下挖制,不占用地表土地,可謂是最省錢、最省地、最環保的傳統民居建築形式,火炕是窯洞民居的又一特色,住人窯洞必有火炕,而不設床,窯洞開一門一窗和一高窗,門窗和高窗便於上下空氣對流和採光,也可隨時關閉保暖。窯洞的保溫隔熱、冬暖夏涼則是得力於黃土層的保溫隔熱性能,窯內冬夏溫度保持在15-20℃之間,濕度在35%-50% 之間,非常適合人類居住,古人贊曰:“遠來君子到此莊,莫笑土窯無廈房,雖然不是神仙地,可愛冬暖夏又涼”。
隴東窯洞民居文化

分布

隴東窯洞民居分布廣泛,慶陽市各縣(鄉、鎮)都有窯洞村落分布,窯洞莊院都互相靠近,戶連戶,村連村,構成了獨特的民俗社會,千百年來,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窯洞民居文化,對隴東人的生產生活和中國北方的居住形式等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