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民間民俗,地區民俗,人乎隴東,出乎隴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隴東民間民俗
-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時歲之元
- 正月初七:清早吃長面
- 正月十五:繼春節後有一個隆重的的節日
近日,受命單位蒐集整理關於慶城民俗、周祖農耕、岐黃及紅色文化的素材,以備他用。歷經三月,從實地拍攝、現場走訪、學者請教,箇中滋味,苦樂參半,未人能嘗。手頭正好有蒐集整理的關於本地的一些民俗,現予以上傳,供大家分享。
★正月初一-春節
春節時農曆年節,正月初一時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
初一凌晨,少長早起,爭先到寺廟燒頭香,祈求富足。古時以燒頭香。祈求人丁興旺。早晨全家洗漱一畢首先向天地、灶君及列祖牌位敬獻供品,燒香磕拜,後於宅院內外,鳴放鞭炮,喜迎新春,爾後,長輩上座堂中,子孫列拜,歡飲歲酒,老者以糖果、紅包之禮,全家人圍坐吃餃子。中午時分,主人牽趕牲畜於戶外打碾場中心,全家人面朝當年的吉利方向,放爆竹,焚香紙,求個六畜興旺,來年五穀豐登,謂之“出行”。
★正月初七-“人七”日
正月初七,俗稱“人七”,清早吃長面,謂之“拉魂面”,傍晚,家家戶戶門前掛燈,點火繩,或者煨一堆柴衣煙火,以示“接魂附體”,古時有七不出之說,夜晚人們睡的很早,傳說在這天夜裡人人的靈魂要附入各自的身體。也可以叫做魂體合一。
★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是繼春節後有一個隆重的的節日,晝稱“上元節”,夜稱“元宵節”,食元宵、湯圓等。這日各村莊舉辦等會,各家各戶用蕎面做成鳥、獸、蟲、魚、花卉等各種各樣的面燈,集中後點燃,擺放高低參差不一,形似山嶺,亦稱正月十五“燈盞會”。有的村莊還舉辦焰火花會,燈謎晚會,有荷花燈、孔雀燈、五角燈、走馬燈、轉燈、宮燈等,五彩繽紛,競顯技藝,互相觀賞。按照全家人相屬做成的面燈,倒上清油,點燃,象徵生命旺盛,永照不息,是夜社火隊敲鑼打鼓,高舉數十隻高腳燈籠,耍獅子,舞龍燈、跑旱馬,整個夜晚熱鬧非凡。
★正月二十三-燎疳日
俗稱正月二十三-燎疳日,過完年農家燎疳,意為“驅瘟神”、“送百病”。白天,各家在自己院內各處散穀草,叫“燎疳”。入夜,將所有散出的穀草集中點燃,男女老幼跳躍火堆,燎去自己的疾病,女主人並將所有的造句都拿到火上燎一下,示意驅除了瘟疫。完畢後用棍棒槌灰燼,名曰“打糧食”,以火花的黑夜亮度來推論當年的糧食豐歉,又用土疙瘩夾火星送往遠方叫“送害蟲”。
★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初,為一年二十四節氣的驚蟄前後,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棘突或洞穴中的昆蟲從冬眠中醒來,故稱龍抬頭,農家小孩這天都去理髮,意喻龍抬頭。這家農家大都炒豆食,祈蟲豸之類有眼有珠,不危害人類。插桃枝於門外,小孩們佩戴用桃枝削成德棒槌會木刀,意在避邪。此日,食蕎面攪團,慶城地區村民朝拜藥王洞。
★三月三-清明節
三月三又叫寒食節,民間戲稱“三月三韭菜芽芽長擀麵”。古時候,慶城有在清明前一天禁生煙火,全吃熟食之習,後不再沿襲,習慣此日吃長擀麵,湯內調優新出題的鮮嫩韭菜芽芽,寓意“咬青”。清明前後掃墓祭祖,歷代相沿,農諺:“三月三,清明天,家家戶戶上墳園”。多為單日祭掃墳墓,新葬者必到社前祭奠,墓冢有縮陷者,則運百步外土添覆,名曰“掩墳”。慶城地區有些地方還有祭拜家影的習俗。人們有一口頭禪,看某某家的祖墳冢打,將來此家肯定出大官。改革開放國家在清明節放假一天,祭掃英靈,緬懷先烈。這天,婦女戲鞦韆,兒童放風箏。
★四月初八-祭蟲節
四月初八為浴佛節,各佛寺建醮,尤為驛馬等地突出,設壇禮拜,各地寺、廟分別圍社神壇,詠經,書寫五色彩紙旗(黑、蘭、黃、綠、紅)分送各家各戶,插入田間地頭,以祈來年無蟲害。此日,驛馬關大會開始,百貨雲集,男女禮神,臨近諸縣、市客商紛紛眾涌,山貨交易。買賣畜牲等,延至當年二十八日止。
★五月初五-端陽節
端陽節又叫“端午節”,“女兒節”。五月初五因逢雙五,又名重五(午)節或端陽節,民間此日吃燜飯或粽子,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此俗至今猶存。今國務院規定放假一天,以示隆重慶祝端午節習俗,此日各家各戶
講究在門上插菖蒲,懸艾葉,飲雄黃酒,也有人把雄黃抹在小孩的鼻耳上,以“驅瘟解毒,驅蟲逐穢”。
五月端午又叫女兒節,隴東地區俗稱“香包節”,屆時,姑娘們用布料繡成各種形狀的荷包,繫於胸前,並用五色彩線合成“花花繩”,拴在小孩的脖項、手足腕上。
★六月六-曬絲綢
此日,農戶習慣於次日將所有的衣服、金囊置艷陽之下暴曬,特別是年長的老人將兒孫們給準備的壽衣拿出來見陽光,寓意陰陽結合,延年益壽。有些地方選擇此日汲水制曲,以備釀酒。
★七月七-乞巧節
此日,當地姑娘掐豆芽或蔬菜芽放水碗之中觀其生芽快慢速度以卜巧,還有在月光下穿針,以速度快而手巧,其含義在渴望愛情早日降臨,希望尋到如意郎君。
★八月十五-中秋節
八月十五夜,月亮最圓、最明亮,人們把圓月看做是團圓的象徵,因而也稱“團圓節”。由於月亮的種種傳說,因而古代就有賞月祭月之習。每逢中秋明月初升,家家戶戶在庭院中設有香案,焚香拜月。近代,由於自然科學知識的普及,人們對於天體、星球有了新的認識,祭月的習慣已經淡化,但在我們隴東地區民間家家戶戶做月餅,吃團圓飯更為猶存。
慶城月餅製作歷來很講究,家有多大的鍋就蒸多大的月餅,數十層厚,麵皮上壓有月宮蟾兔,精做有各種圖案的面花,心層內夾蒸有核桃仁、花椒葉沫等,吃起來酥脆可口,為當地一種傳統美食。
★九月初九-重陽節
此日習食重陽蒸棗糕,飲菊花酒,邀友登高望遠,以陶冶性情,開闊視野,領略大自然的美景。
★十月一日-送寒衣
時值冬日,大地轉寒,人們懷念九泉下的列祖尊親,剪紙為衣,上墳祭祀,特別是已嫁的女子,這天定要回娘家為已故的親人送去親做的寒衣。
★臘月初八-臘八
臘月初八,簡稱“臘八”。這天,家家要吃臘八粥,並相互饋贈。臘八粥是用米、豆、蕎面、果仁、豆腐、肉沫等煎煮而成的,飯中花樣很多,有象徵豐收的糧囤,有渴望發家致富的元寶,還有用蕎面捏成的各種雀頭,食臘八粥以早為美,又興剩餘,逐日增添,越多越好,從做粥到吃完近一月,希望來年豐收。
臘八相傳為釋迦穆尼成佛的日子。最早是寺院在這天煮粥祭佛,後來傳為民間習俗,古時慶城個寺廟都煮粥,有的大寺廟一次可煮數石米,祭後均予以施捨。今吃“臘八粥”,已很少與佛教的供神以及祭祖有什麼聯繫。但在隴東地方過了臘八節,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就已開始置辦年貨了。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此日送灶君,家家戶戶貼心灶君神像,以雄雞飴糖祭祀,相傳此日夜灶神升天,面向玉皇大帝陳述人家罪過,所以,人們用面和飴糖糊其口,使其在玉皇大帝面前隱惡揚善,真是像對聯中所述的“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是日,各家大掃除,乾乾淨淨迎新春。
★臘月三十-除夕日
人們都穿上節日的新裝,理髮梳洗,貼春聯,“門符”祭奠祖先。入夜門外放火,高掛大紅燈籠,燃放鞭炮,禮花,及畢,叩拜尊長,以祝除舊,家長向全家老幼散押(壓)魂(歲)錢,多少不等。裝暖鍋,全家聚食,啃骨頭名曰“咬鬼”,家人歡聚一堂,暢談及深夜,表示對舊歲的留戀及對新春的仰慕,名曰“坐夜”、“守歲”。夜時,習觀燈花以卜農事,相傳“除夕燈花繁,來年五穀豐”。
新時除夕夜,全家人圍坐一屋,觀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晚會,辭舊迎新時間到,鞭炮齊鳴,禮花璀璨,共慶盛世。電話、簡訊、電腦網上等時尚的拜年方式,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