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隴東民歌
- 分類:傳統民歌
- 地區:甘肅省隴東地區
歷史淵源,傳承發展,遺產保護,表現內容,體裁形式,小調,信天游,非遺信息,
歷史淵源
甘肅省東部的慶陽等地,習稱隴東,古稱北豳。周祖不窋及其子鞠、其孫公劉三代,曾在叫豳的隴東(主要在慶陽)創業和“教民稼穡”,豳民眾緣此歷經了從漁、狩、牧、游到定居農耕的劃時代轉折,生產飛速發展。發達的文化與民眾先進的生活息息關聯,誕生了許多反映周先祖功勳和民眾勞動生息的歌謠。相傳由大文學家、思想家孔子親自刪定的《詩經》(實為民歌集)就集中再現了隴東民間歌謠,其中《豳風·七月》、《大雅·公劉》、《小雅·採薇》等篇目,就藝術地記載了隴東民歌。這裡又是古代狄、戎、羌等少數民族聚居之地,歷經800餘年的古義渠國,曾在這裡建都,雄霸四方。其時,民歌已進入宮廷,成為上層統治者的享受娛樂品。
隨著時代的變遷,隴東民歌不斷吸收各種文化元素,通過碰撞、交融,並與當地的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相磨合,形成了一種有自己特色風格情調、藝術趣味的藝術之花。代代滋生,又口耳相傳,真實地記錄著慶陽人民在各個歷史階段中的真情實感,並是他們評判社會、追求理想、願望,認識生活的總譜。許多傳統民歌因從內容上難以確定它產生的具體歷史階段,屬“無朝代”民歌,但從它採用的音樂曲調來看,很是古老,如[倒推船]、[剪靛花]、[哭長城]、[五更]、[悲宮]、[西涼調]、[送情郎]、[刮地風]等都是13-17世紀時元明時期的老曲牌。
傳承發展
隴東民歌具有一脈傳承性,而在句式、語言、詞藻的運用上,時代的印記十分彰顯。《詩經》句子凝練,內韻深刻,雅氣十足,以四字句為主。到樂府時代,依然承繼了前代的這般句式。到南北朝時期,這種綿亘的隴東民歌體,又有所突破,普遍成了約有長短的句子。隨著白話文運動的啟始和普及,從汪庭有、孫萬福們起,隴東民歌口語的痕跡深重,通俗的味道更濃郁。
隴東民歌,蘊涵了三種內容,一是生活的藝術寫照、反映;一是樸素情感的自然流露;再一類便是愛之烈的激情表達。公元17-20世紀初的清、民兩代,隴東民歌極為興盛,並逐漸有了書面記錄,民間一些閒散文人、民間藝人偶爾有手抄本。《林則徐禁鴉片》、《打老袁(袁世凱)》、《刮民黨》等時政歌謠層出不窮,反映勞動人民平凡生活的歌謠更加廣泛。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隴東地區,大小軍閥相互混戰,爭奪地盤,加上地方土匪勢力的危害,隴東人民更加痛苦不堪。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到到隴東地區後,人民民眾被壓抑的情感得以發泄。反映到民歌上,人民民眾以鮮明的階級性,飽滿的熱情頌唱革命,頌唱中國共產黨;以刀與劍的尖銳與激憤控訴國民黨的黑暗統治。一直傳唱不衰的《繡金匾》、《軍民大生產》、《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就是這個時期人民民眾的傑作。並成為隴東民歌發展史上的一座引人注目的里程碑。
隴東民歌的藝術風采吸引了眾多的知名人士的視線。20世紀40年代,周揚、賀敬之、艾青等文壇前輩為培養它的健康成長,作出了辛勤的關懷和扶持。馬可、李煥之、張寒暉、柯仲平、清宇一批作家、音樂家、評論家來隴東採風,與民間藝人一道挖掘、整理、創造,使其思想性、藝術性都得到了一定的升華,成為祖國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部分珍貴的遺產。
遺產保護
新中國成立後,隴東民歌受到地方政府部門及文化部門的關注和重視。一些有識之士進行採訪、記譜,為它的留存發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1980年以來,文藝工作者對隴東民歌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蒐集整理,結集成捲入曲者計有3000餘首。未人曲者也約占整體的一半,數以千計的隴東民歌登上了“大雅之堂”,有的被載人文林書海,有的被電影、電視螢屏所利用,有的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亮相閃光,有的在各級民間文藝演出中獲獎,它的藝術魅力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感受,所欣賞。
表現內容
作為一種民間音樂,隴東民歌,包羅萬象,囊括了勞動人民的一切生活層面,人民性極為強烈。從內容上劃分,可分為時政歌、勞動生活歌、婚姻愛情歌、祭祀歌、慶典歌、歷史傳說歌等等。許多歌子在內容上處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的複雜狀況,因此這是個大致的區分,要想作出科學的、準確的門類區分,是難以辦到的。因而,這正是它色彩斑斕的一面。
體裁形式
從體裁形式上分,主要是小調,其次是信天游。
小調
小調長於敘事,兼顧抒情,大多有人物,有故事情節,有場景,甚至有時間、地點,歌子有長有短,長的一二百行,短的一般為四行一首,少量的為兩行或三行一首,如“袁世凱,好大膽,民國三年當洪憲”即為最短的民歌。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言的,還有各種長短句相間的。詞格各有不同,《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傳統戲曲的唱詞節奏各有借鑑運用,反映了隴東民歌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的特點。長短句打破了結構上的工整,靈活自如,更利於老百姓隨口敘事抒情。小調常被人稱為“俚巷之曲”,慶陽、西峰、鎮原、寧縣等地流傳較多。
信天游
信天游大多流傳在環縣、華池、合水等北部山區,篇幅相對短小。每首幾句,十來句,二十來句不同。每段兩句,上下句結構;語言開採角度極為靈活多變,韻腳轉化自如;在七字句、十字句的基礎上,可隨時增減字數,風格浪漫自由。信天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常用比興修辭手法,上句聯想渲染,下句點出實意,抒情色彩濃厚。信天游尤其善於表現愛情題材,它高亢而宛轉,粗中見細,情感纏綿。鄉人常把它稱為“野調調”,其實,這個“野”字,並無貶低之意,正是高昂、粗獷的歌唱風格的反映。
勞動人民與民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山頭上、田野里、農家的炕頭上、繡房裡、磨窯里都是他們自由的演唱場所。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一領眾合等。罵皇帝,贊英雄,唱古今,傳奇聞,訴自己,皆是有感而發。
從隴東民歌的整體看,有曲者約占一半。它的發展衍變也很迅速。人民常用“舊瓶裝新酒”的方法,使之與時代同步。如膾炙人口的《繡金匾》,是在傳統情歌《繡荷包》的曲調上填上新詞的,《咱們的領袖毛澤東》是在傳統民歌《光棍哭妻》的曲調上裝上新“酒”的。陝北藝人創造的《東方紅》,從隴東民歌中也可找到它的兩代母體—《騎白馬》、《煤油燈》。
隴東民歌除陝甘寧邊區時期極少的可知作者而外,其他幾乎—全為無名氏。人民民眾不斷對它進行口頭加工修改、錘鍊,使之逐漸成為藝術品。一首歌子,如不符合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不符合當地的語言特色,人民不經任何人的允許,隨口就改了,不管你文憑有多高。因此,它顯示出土生土長的濃郁的地方特色,故被人贊之為“又老又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