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關於建設農業強國精神,全面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市第五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加快建設“三城五地”步伐,推動特色山地農業提質增效,根據《隴南市產業鏈鏈長制工作實施方案》(隴辦發〔2021〕95號)精神,結合隴南茶葉產業發展實際,制定本建設方案。
一、產業基礎
(一)產業現狀。我市茶葉產區集中在文縣、康縣、武都三縣交界的12個鄉鎮147個村,有茶農2.6萬戶、7.3萬人。隴南茶區與白水江大熊貓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都裕河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康縣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重疊共生,產區谷深林密,天藍地綠,土淨水潔,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森林覆蓋率80%以上,具備發展優質茶的環境條件和生態基礎,造就了隴南綠茶高緯度、高海拔、高香氣的“三高”特點,孕育了“青翠透金,栗香甘醇”的品質特徵。我市做強茶葉產業,帶動茶區民眾增收,目前,全市茶園面積18萬畝,其中投產面積12萬畝,年產茶葉1400多噸,產值2.88億元。培育茶葉加工企業85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戶,市級10戶;茶葉專業合作社124個,其中:國家級示範社1個,省級4個,市級4個。註冊茶葉商標132件,康縣“龍神茶”、“文縣綠茶”、“隴南綠茶”獲地理標誌保護登記,培育了康縣“龍神”、“梅園”、文縣“李子壩”、“御澤春”、武都“金隴紅”等在省內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二)產業短板與優勢。產業優勢:一是隴南茶葉是全省“獨一份”產業,隴南茶區屬中國江北茶區北緣產地,高緯度、高海拔的地域特點造就隴南茶高香氣的獨特品質,隴南茶品牌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形成了固定的消費群體。二是茶區民眾發展茶產業積極性高,隴南茶區與三個自然保護區高度重合,生態條件好,茶葉產業附加值高,是宜茶區產業振興的最優選擇,民眾對茶產業的認可度高。三是茶旅融合產業發展空間大,隴南茶區呈現亞熱帶自然風光,適合培育茶旅融合產業,茶園變公園、茶區變景區,契合人們嚮往大自然休閒觀光的趨勢,茶旅融合發展前景廣闊。
產業短板:一是綜合效益不高,隴南茶產業與其他業態融合不深,與鄉村旅遊、休閒康養、觀光農業等產業契合度不強;部分茶園管理粗放,茶園綜合效益低,豐產茶園面積較小,18萬畝面積,產值不到3億元。二是品牌知名度低,隴南茶企各自為陣,品牌多而雜,儘管2016年我市申請了“隴南綠茶”區域公用品牌,但品牌整合、品牌建設進展緩慢,外界對隴南茶的知曉率不高。三是產業鏈條短,隴南多數茶園采一季春茶,夏秋茶開發利用不夠,茶食品、茶飲品、茶文化、涉茶產品開發不夠,產品結構單一,未形成聚合效應。
二、建設思路
隴南茶葉產業鏈建設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理念為中心,以“做精基地、做強龍頭、做響品牌、做活市場、做深融合”為主線,以小茶葉、大市場、大融合、大增收、大產業為方向,以建設標準化茶園、提升加工能力、培育知名品牌、構建市場體系、促進茶旅融合、加大數字賦能、強化科技支撐“七大重點”為目標,打造隴南茶葉全產業鏈。
——建設標準化茶園。制定推廣無性系扦插技術規程、標準化茶園建設技術規程,新建一批優質綠色高效標準化茶園,改造低產茶園,建設觀光茶園及附屬設施,實現茶園品種良種化、生產機械化、產品綠色化、園區風景化。
——提升精深化加工。主推綠色、有機茶,走高端路線。構建茶葉加工技術標準體系,分縣區、分茶類制定茶葉加工技術標準、企業加工技術標準,在生產中推廣套用;規範茶葉產品分類定級標準,建設茶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在抓好綠茶生產的同時,充分利用夏秋茶資源,擴大紅茶、白茶、黑毛茶等品類的生產,提高市場份額。
——樹立統一化品牌。加大“隴南綠茶”品牌建設力度,使用“公用品牌+企業商標”模式,推廣“隴南綠茶”公用品牌;通過系統宣傳和推廣,提升“隴南綠茶”公用品牌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做好“秦風龍韻”、“甘韻北茶”系列商標的申報、推廣工作,拓寬隴南茶品牌的深度和廣度。
——建設市場化體系。以建設西北茶葉交易中心為目標,在規範壯大武都“隴南茶城”的基礎上,在武都東江、康縣陽壩、文縣碧口籌建茶葉專業化交易市場。
——做深茶旅化融合。以“茶旅融合”為載體,融合茶文化,實現茶葉生產、茶園觀光旅遊、生活體驗、康養模式、美麗鄉村建設一體化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升茶產業綜合效益。
——加快數位化賦能。建設茶葉大數據平台,深度挖掘市場信息,傳導到生產加工端,有效對接市場需求,並建成茶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價格信息發布平台,實現與國內外重點茶葉交易市場信息有效對接;建設茶葉質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實現茶葉種植、加工、流通全程可追溯。
——構建科技化支撐。組建隴南市茶葉科技創新聯合體,統籌上下游創新資源,推動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協同攻關,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提升茶葉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三、發展目標
通過三年努力,茶園面積達到20萬畝,實現12個宜茶鄉鎮全覆蓋;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占比50%;年產茶葉2000噸,其中名優茶占比達到40%;到2025年茶產業一、二產產值達到12億元,綜合產值達到20億元,茶農戶均收入達到2.3萬元;2027年綜合產業達到30億元。
——種植環節總產值達到6億元。以“龍井43號”、“中茶108”等無性系良種為主,新增茶園面積2萬畝,總面積達到20萬畝;改造低產茶園4萬畝,豐產茶園面積達到18萬畝以上;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面積占比達到50%。打造千畝以上茶葉產業化示範區3個;推廣茶園機械,擴大機械耕作、管理和採摘面積,降低生產成本。
——加工流通環節總產值達到6億。建設以高端茶為主、中端茶為輔、大宗茶為支持的隴南茶加工體系,走生態茶、綠色茶、有機茶路子,擴大夏秋茶加工規模,開發紅茶、白茶、茯磚茶、茶食品、茶用品、涉茶其他產品,建設多元化茶產品體系,年產茶葉2000噸,其中名優茶占比達到40%。培育壯大茶葉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戶以上,扶持壯大農民合作社30戶以上。擴大武都“隴南茶城”規模和影響力,在武都東江、康縣陽壩、文縣碧口各建成1個茶葉專業交易市場,配套完善茶葉保鮮庫10個。
——茶旅融合環節總產值達到8億元。圍繞茶產業,在文縣碧口、武都裕河、康縣陽壩建設生態旅遊環線,打造休閒觀光旅遊知名品牌。集中打造10個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茶文旅示範村。在康縣陽壩、文縣碧口各建設1個北茶馬古道展示歷史展館。深度開發涉茶特色地方飲食,培育“隴南茶宴”知名餐飲品牌。
——品牌建設目標。按照“1+N”的思路,加大茶葉品牌整合力度,統一技術和質量標準,以“隴南綠茶”公用品牌為基礎,使用“公用品牌+企業商標”模式,整合茶葉品牌。做好“秦風龍韻”、“甘韻北茶”系列商標的申報、推廣工作,保護推廣好現有隴南茶知名企業商標,培育出一批隴南茶“金字”招牌。通過多渠道、全系統宣傳,提升“隴南綠茶”公用品牌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企業商標的品牌價值。到2025年,完成“隴南綠茶”品牌整合和宣傳工作,打造10個以上知名企業商標。
四、重點任務
隴南市茶葉產業鏈建設將在提升茶園生產力的基礎上,通過推進標準化茶園建設、提升加工能力、品牌宣傳推廣、市場體系建設、產業融合發展、技術服務體系“六大”重點工程,前伸後延,打造茶葉全產業鏈,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增加茶產業綜合效益。共實施37個項目,總投資61450萬元。
(一)標準化茶園建設工程。在適宜區新建無性系良種茶園2萬畝,改良更新低產低效群體種茶園4萬畝,合理搭配早、中、晚品種,避開採茶用工高峰。在文縣中廟、武都裕河、康縣陽壩打造千畝以上茶葉產業化示範區各1個。打造茶葉標準化生產示範點,提升茶園機械化水平,推廣機械化修剪、機械化中耕、機械化採摘等技術,在產業集中山區鋪設山地軌道車,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茶園生產效率,增加茶農收入。抓好以下三項重點工作:
1.茶樹良種繁育。建設隴南茶樹種質資源圃30畝,選擇引進全國名優茶品種,進行品比試驗,選擇最適合的品種大力推廣。在康縣、文縣各建1處良種茶采穗圃共500畝,解決繁育良種茶苗采穗問題。在文縣中廟、康縣陽壩各建1處良種繁育基地,累計面積達到500畝,為新建茶園、低產茶園改造就地提供優質茶苗。
2.標準化茶園建設。根據生產實際和加工偏好,合理謀劃品種布局,在康縣陽壩、銅錢、文縣碧口、中廟等地新建高標準無性系茶樹良種茶園2萬畝,改良低產低效的老茶園4萬畝。對18萬畝投產茶園進行標準化管理,推廣機械化生產,提升豐產茶園生產水平。
3.茶葉觀光園建設。在茶旅融合示範區觀光旅遊環線上,建設1萬畝觀光園,配套觀光步道、軌道車、觀景台,布局休閒娛樂、餐飲住宿、採摘加工體驗等設施,使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
(二)加工能力提升工程。制定隴南茶加工技術標準,在生產中大範圍推廣,培訓提升茶企標準化生產能力,保證同類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一致性。由隴南市富民公司牽頭組建茶產業混合所有制企業,發展壯大成茶葉牽頭企業,增強“統”的能力。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帶動力的加工型和外向型茶葉龍頭企業,提升茶葉產業化開發能力。規範提升茶葉加工企業10戶以上,扶持壯大農民合作社30戶以上。引導加工企業多元化開發紅茶、白茶、茯磚茶、黑毛茶以及茶食品、茶用品等茶葉精深加工產品,開發茶食品、茶飲料、茶保健品、茶藝術品等多元化茶葉產品。鼓勵加工企業開展適合線上銷售的產品和攜帶方便的伴手禮產品。支持加工企業發展冷鏈物流設施設備,完善冷鏈儲藏運輸體系。
(三)品牌整合宣傳工程。申報認證“隴南綠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規範“隴南綠茶”區域公用品牌產品質量標準,鼓勵和引導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使用區域公用品牌。按照“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模式,政府搭台、企業唱戲,鼓勵加工企業借力主流媒體、新媒體廣泛宣傳,積極參與重大展覽、市場開拓及各類茶事推介活動,全面提高隴南茶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充分發揮隴南市茶葉協會、茶葉流通協會等行業協會的平台作用,強化隴南茶品牌宣傳和行業自律,拓寬銷售渠道,加快隴南茶走出去步伐。推動茶葉行業體系重建,加快資源、資產、資金的整合,培育1—3家茶葉產業頭部企業,10家重點企業,依託骨幹企業完成茶葉品牌整合,帶動隴南茶葉品牌建設。
(四)市場商貿流通工程。以建設西北茶葉交易中心為目標,擴大武都“隴南茶城”規模和影響力,在武都東江、康縣陽壩、文縣碧口各建成1個茶葉專業交易市場。建設10座茶葉保鮮庫。建設茶產品展示銷售休閒體驗店100個,依託毗鄰的AAAA級景點和機場、火車站、汽車站、高速公路服務區等交通樞紐,建設專業市場和茶葉銷售門店,開展線上、線下銷售。
(五)茶旅融合發展工程。以文縣碧口茶區、武都裕河茶區、康縣陽壩茶區示範茶園建設為依託,打造茶文旅示範村,挖掘北茶馬古道文化資源,開發茶餐飲產品,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茶文化建設為一體“茶旅”融合產業集群,打造生態鄉村旅遊、藝術田園觀光、茶葉養身、地方民俗養生、傳統膳食養生養生旅遊和度假業態。鼓勵缺乏勞力、管理技術的種植戶將茶園流轉給合作社或專業大戶代種、代管,提高茶園管理水平。推廣社會公眾認領茶園模式,認領人直接參與茶產業鏈全過程,沉浸式體驗茶園生活,讓更多人參與茶產業發展。
1.打造10個茶文旅示範村。選擇交通便利、周圍環境優美的茶葉專業村,結合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集中各類項目和資源,集中打造集茶產業、休閒觀光、餐飲住宿、茶葉銷售為一體的茶文旅示範村,並申報旅遊風景區認證。其中文縣5個(碧口鎮李子壩村、馬家山村、水蒿坪村、中廟鎮後渠村、范壩鎮關子溝),康縣3個(陽壩鎮油坊壩村、老江壩村、兩河鎮中營村),武都區2個(裕河鎮唐壩村、鳳屏村)。
2.建2個北茶馬古道歷史展館。挖掘北茶馬古道文化資源,收集整理傳統茶葉生產、加工工具,運茶設備,文學作品、民間傳說,與茶馬古道有關的歷史遺蹟、石碑等,在康縣陽壩、文縣碧口建設北茶馬古道展示歷史展館。
3.建設系列茶餐飲產品店。利用甘、陝、川發達的飲食文化,在茶文旅示範村開發與茶有關的茶餐飲、茶食品、茶菜品等,開發隴南獨特茶文化食品,加深茶產業與餐飲融合。
(六)科技服務支撐工程。組建“隴南市茶葉產業科技創新聯合體”,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組成專家團隊,開展科技聯合攻關;建設茶葉價格信息發布平台,實現與國內外重點茶葉交易市場信息有效對接;建設茶葉質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實現茶葉種植、加工、流通全程可追溯。依託現“甘肅省茶葉綜合開發工程實驗室”,建立省級茶葉質量檢測檢驗中心,新建標準化茶葉綜合展示廳,完善審評室、茶藝室、樣品室;建設茶葉專業人員培訓中心,大量培養評茶師、茶藝師、茶藝表演隊伍等專業人才。發揮好隴南茶產業專家工作站的作用,開展茶產業全過程技術指導。建設覆蓋市、縣(區)、鎮(鄉)的茶葉技術推廣隊伍,創新技術推廣服務手段,加強提升技術裝備,支持建成茶企技術員派駐點,提高技術服務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創新工作機制。隴南茶葉產業鏈建設方案在市產業鏈培育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組織實施,縣區人民政府為推進方案實施的第一責任人,市直相關部門負責統籌、協調、指導任務。推行“五個一”工作機制:一名市級領導任鏈長、一個牽頭單位、一個工作專班、一個專家團隊、一筆專項資金。隴南茶葉產業鏈由市政府張永剛副市長任鏈長,市農業農村局牽頭,組建工作專班和專家團隊,市級籌集專項資金支持茶葉產業鏈建設。
(二)發揮鏈主作用。鏈主企業要發揮牽頭抓總的作用,做好產業鏈資源分配,提供合作條件,有效銜接產業的上下游。鏈主企業在解決產業鏈關鍵堵點時,既要有效分工又要協調統一,避免同質化競爭,抱團發展培育壯大產業。鏈主企業要有效團結產業鏈內企業,合理轉讓技術、人才、市場,達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業效益、培育新企業、營造創新氛圍、打造公用品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鏈主企業要積極推動銀行對產業鏈整體授信,有效套用擔保、反擔保、抵質押等金融手段,實現產業鏈資金融通,解決農業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三)落實項目支撐。建立重點項目庫,爭取將更多項目納入國家和省上重點項目庫。圍繞新建、續建、儲備等項目類別,注重統籌、突出重點、創新機制、精準發力,推進重大項目落地實施。聚焦“精品產業”,探索“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路徑,重點任務包裝成招商引資項目,通過大投入,實現大提升,加大招商資源統籌力度,積極省內外優質的茶葉大企業“落地生根”,推進重大項目的落地實施。
(四)拓寬融資渠道。將茶葉產業鏈建設納入縣級資金“盤子”,主要依靠縣區資金投入推進建設任務;市級資金集中解決全市性難點和問題,將茶葉產業鏈建設納入特色山地農業“產業鏈”貸款支持範圍,發揮好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作用和市級特色山地農業引導資金使用效益,解決茶葉產業鏈建設資金需求。市縣區要籌集專項資金支持茶葉產業鏈建設,重點用於招商引資、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產業園建設、科技進步獎勵等方面。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政府債券項目資金、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資金、涉農整合項目資金、東西協作資金等專項資金向茶葉產業聚焦,解決關鍵難題和堵點,在補鏈延鏈上發揮重要作用。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茶葉產業鏈建設,在文旅康養、休閒體驗、涉茶食品開發等高附加值領域投資,加快產業升級步伐。
(五)加強市場監管。加大茶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定期組織產品抽檢,監測農殘、重金屬等指標,確保隴南茶葉市場質量安全。加強茶葉市場監管,規範經營行為,嚴厲打擊茶葉經營活動中摻雜使假等違法行為。加強行業自律,發揮隴南市茶葉行業協會、茶葉流通協會的作用,規範“隴南綠茶”貼標、用標,嚴禁外地茶冒充隴南茶銷售,保護好隴南茶葉的良好聲譽,引導隴南茶葉市場健康發展。
(六)拓展銷售渠道。建設“隴南茶葉網”和隴南茶葉電商平台,宣傳推介隴南茶,拓展省內外市場,擴大知名度,提升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出台優惠政策,打造隴南茶店、茶館一條街,面向西北銷售隴南茶,兼營全國各地名優茶及茶具、茶包裝等並開展茶文化休閒活動,提升隴南茶市場影響和銷售能力。
政策解讀
2022年12月30日,隴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隴南市茶葉產業鏈建設方案》(隴政辦發〔2022〕135號)(以下簡稱《建設方案》)。現就《建設方案》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出台背景和依據
為深入貫徹二十大關於建設農業強國精神,全面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市第五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加快建設“三城五地”步伐,推動特色山地農業提質增效,根據《隴南市產業鏈鏈長制工作實施方案》(隴辦發〔2021〕95號)精神,結合隴南茶葉產業發展實際,制定本建設方案。
二、建設思路
隴南茶葉產業鏈建設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理念為中心,以“做精基地、做強龍頭、做響品牌、做活市場、做深融合”為主線,以小茶葉、大市場、大融合、大增收、大產業為方向,以建設標準化茶園、提升加工能力、培育知名品牌、構建市場體系、促進茶旅融合、加大數字賦能、強化科技支撐“七大重點”為目標,打造隴南茶葉全產業鏈。
三、發展目標
通過三年努力,茶園面積達到20萬畝,實現12個宜茶鄉鎮全覆蓋;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占比50%;年產茶葉2000噸,其中名優茶占比達到40%;到2025年茶產業種植環節產值達到6億元,加工流通環節產值達到6億元,茶旅融合環節產值達到8億元,綜合產值達到20億元,茶農戶均收入達到2.3萬元;2027年綜合產值達到30億元。
四、重點任務
隴南市茶葉產業鏈建設將在提升茶園生產力的基礎上,通過推進標準化茶園建設、提升加工能力、品牌宣傳推廣、市場體系建設、產業融合發展、技術服務體系“六大”重點工程,前伸後延,打造茶葉全產業鏈,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增加茶產業綜合效益。
一是標準化茶園建設工程。在適宜區新建無性系良種茶園2萬畝,改良更新低產低效群體種茶園4萬畝,打造千畝茶葉產業化示範區2個,建設1萬畝觀光園。
二是加工能力提升工程。制定隴南茶加工技術標準,培訓提升茶企標準化生產能力。引導加工企業多元化開發紅茶、白茶、茯磚茶、黑毛茶以及茶食品、茶用品等茶葉精深加工產品。支持加工企業發展冷鏈物流設施設備,完善冷鏈儲藏運輸體系。
三是品牌整合宣傳工程。規範“隴南綠茶”區域公用品牌產品質量標準,鼓勵和引導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使用區域公用品牌。按照“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模式,發揮隴南市茶葉協會、茶葉流通協會等行業協會的平台作用,強化隴南茶品牌宣傳和行業自律,拓寬銷售渠道,加快隴南茶走出去步伐,推動茶葉行業體系重建,加快資源、資產、資金的整合。
四是市場商貿流通工程。以建設西北茶葉交易中心為目標,擴大武都“隴南茶城”規模和影響力,在武都東江、康縣陽壩、文縣碧口各建成1個茶葉專業交易市場,配套建設茶葉保鮮庫。在景區和交通樞紐區域建設茶產品展示銷售休閒體驗店,開展線上、線下銷售。
五是茶旅融合發展工程。以文縣碧口茶區、武都裕河茶區、康縣陽壩茶區示範茶園建設為依託,打造茶文旅示範村,建設北茶馬古道歷史展館,開發茶餐飲產品,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茶文化建設為一體“茶旅”融合產業集群,打造生態鄉村旅遊、藝術田園觀光、茶葉養身、地方民俗養生、傳統膳食養生養生旅遊和度假業態。
六是科技服務支撐工程。組建“隴南市茶葉產業科技創新聯合體”,建設茶葉價格信息發布平台、茶葉質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建立省級茶葉質量檢測檢驗中心、標準化茶葉綜合展示廳,完善審評室、茶藝室、樣品室,建設茶葉專業人員培訓中心,培養專業人才。建設覆蓋市、縣、鎮(鄉)的茶葉技術推廣隊伍,創新技術推廣服務手段,加強提升技術裝備。
五、工作機制
建設方案在市產業鏈培育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組織實施,縣區人民政府為推進方案實施的第一責任人,市直相關部門負責統籌、協調、指導任務。推行“五個一”工作機制:一名市級領導任鏈長、一個牽頭單位、一個工作專班、一個專家團隊、一筆專項資金。隴南茶葉產業鏈由市政府張永剛副市長任鏈長,市農業農村局牽頭,組建工作專班和專家團隊,市級籌集專項資金支持茶葉產業鏈建設。
六、鏈主作用
鏈主企業要發揮牽頭抓總的作用,做好產業鏈資源分配,提供合作條件,有效銜接產業的上下游。鏈主企業在解決產業鏈關鍵堵點時,既要有效分工又要協調統一,避免同質化競爭,抱團發展培育壯大產業。鏈主企業要有效團結產業鏈內企業,合理轉讓技術、人才、市場,達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業效益、培育新企業、營造創新氛圍、打造公用品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鏈主企業要積極推動銀行對產業鏈整體授信,有效套用擔保、反擔保、抵質押等金融手段,實現產業鏈資金融通,解決農業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