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市文化館是一個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隴南市文化館
- 所獲榮譽:2021年評為第五次全國文化館
隴南市文化館是一個文化館。
隴南市文化館是一個文化館。現任領導副館長:孫潔2所獲榮譽2021年11月,被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列入“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擬命名公示名單。1...
隴南市武都區文化館 隴南市武都區文化館,事業單位。2021年11月18日,入選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擬命名二級文化館公示名單。
隴南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是隴南市機構改革組建的新部門,王英菊任局長。主要職責 (一)貫徹落實黨的文化、文物、廣播電視、旅遊工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研究擬訂全市文化、文物、廣播電視和旅遊政策措施,研究起草全市歷史文化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草案。(二)統籌規劃全市文化、文物、廣播電視事業、產業和...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文化體育局由原文縣文化局和文縣體育局合併後。 更名為文縣文化體育局。正科級行政單位,為縣政府組成部門,主要負責全縣的文化體育行政管理工作。縣文體局內設:辦公室、財會室、人秘股、群文股、民眾體育股、體育競技股、文化市場稽查隊、掃黃打非”辦公室。下屬事業單位:縣文化館、陰平書畫院、...
石板房,甘肅省隴南市兩當縣民俗,甘肅省縣(市、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兩當縣文化館。 [1] 中文名 石板房 批准時間 2009年 遺產級別 縣(市、區)級 遺產類別 民俗 申報地區 隴南市兩當縣 保護單位 兩當縣文化館 目錄 1歷史淵源 2傳承保護 ...
刺繡,甘肅省隴南市,兩當縣傳統美術,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兩當縣文化館。歷史淵源 刺繡又叫針繡,是用繡針引彩線,按設計的花紋在產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工”,它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 工藝特徵 刺繡的品種主要有枕套...
副局長、三級主任科員 分管工作 負責文化、文物、意識形態、新發展理念、信息報送、精神文明、統戰、網信、檔案、保密、國家安全、公共機構能源資源消費統計、深化改革、對外宣傳、人才、團委、婦聯、機關隊伍建設等工作。分管辦公室、文化股、文物股和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書畫院以及鄉鎮文化站。
胡衛東,現任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人物履歷 1981年10月參軍,在新疆馬蘭服兵役,1984年1月退役。1984年12月參加招乾考試,被招聘到車拉鄉任團乾。1987年7月借調縣委宣傳部工作。 1988年7月任官鵝藏族鄉團乾、行政秘書。 1992年12月任官鵝藏族鄉經委主任。1995年12月任官...
嘉陵鎮,隸屬於甘肅省隴南市徽縣,地處徽縣南部、南秦嶺北麓,東與兩當縣雲屏鎮相連,南接虞關鄉,西連水陽鎮、大河店鎮,北抵永寧鎮,區域總面積248.6平方千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嘉陵鄉;1985年6月,由嘉陵鄉改為嘉陵鎮。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嘉陵鎮常住人口為5647人。...
高玉強,漢族,1962年出生於甘肅成縣,1982年畢業於天水師專美術系,2013年至2014年在中國畫院劉大為工作室研修。先後師從著名畫家楊立強、雷春、劉大為、馮遠、任惠中、丁密金老師。原隴南市文化館館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協會會員,民族文化宮民族畫院(國家民族畫院)畫家(研究員),甘肅九源書畫院副院長...
兩當高蹺,甘肅省隴南市兩當縣傳統舞蹈,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兩當縣 文化館。歷史淵源 兩當縣民間高蹺表演主要分布於兩當縣左家鄉,是流傳於當地的一種社火表演,因表演時雙腳踩踏木蹺而得名。表演方式 兩當高蹺一般以列隊的形式表演,人數十多人至數十人不等,以單人表演、雙人表演及多人群體表演為...
成縣硯雕 成縣硯雕是甘肅省人民政府2017年10月18日公布的第四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地區是隴南市成縣,保護單位是成縣文化館。
成縣索池羊皮扇鼓舞,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傳統舞蹈,甘肅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成縣文化館。歷史淵源 成縣 “索池羊皮扇鼓舞”,主要流傳於距成縣縣城32公里的索池鄉。分布區域為成縣全境內及周邊縣境。文化特徵 索池羊皮扇鼓舞屬於成縣特色文化,儘管羊皮扇鼓舞在西北流傳較廣,但索池鄉羊皮扇鼓舞具有當地...
漿巴,甘肅省隴南市兩當縣傳統技藝,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兩當縣 文化館。歷史淵源 “玉米漿巴”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小吃,主要流傳於兩當縣嘉陵江 以南,雲坪、廣金、泰山等鄉鎮,具有湖廣風味,自清朝以來,有大量湖北、湖南、廣西、廣東人因戰爭遷徒到廣金一帶,這些移民統稱湖廣廣,後裔承祖傳廚藝...
成州麵塑,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傳統美術,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成縣文化館。歷史淵源 成縣位於甘肅省隴南市北部偏東,古稱成州,後因古成州而得縣名。 麵塑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是我們民族文化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麵塑的歷史可以上溯到秦漢,古籍中多有記載。 傳承保護 在隴南...
紅川木偶,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傳統戲劇,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成縣文化館。歷史淵源 紅川木偶戲主要發源於成縣紅川鎮,紅川木偶戲的創始人為張敦瀛, 紅川木偶戲聲腔以秦腔為主。工藝特徵 角色男的稱生,女的稱旦。 服飾主要為蟒、靠、頭盔、鳳冠霞帔等古代戲曲服飾,道具自行製作。樂器有...
成縣油茶麻花,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傳統技藝,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成縣文化館。歷史淵源 流傳久遠,起源已無從可考,但是據1994年版的《成縣誌》第844頁上記載,上世紀20——30年代,成縣西街文昌宮牌坊前就有屈氏兄弟,春夏專營甜槳,秋冬專營油茶麻花。社會影響 成縣油茶麻花,是當地的一種...
成州栗玉硯(成縣硯雕),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傳統技藝,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成縣文化館。歷史淵源 成縣古稱成州,清朝時因古成州而得縣名,位於隴南市北部偏東。 成州栗玉硯、也叫成縣硯雕,產地為甘肅省成縣,成州栗玉硯歷史悠久,北宋書畫家、書畫理論家米芾所著的《硯史》中就記載有“成州...
紅川農民畫,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傳統美術,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成縣文化館。歷史淵源 紅川歷史上就是一個書畫之鄉。自七十年代初成立了“紅川農民美術組”後,在中青年農民畫家吳錫瑞、王序賓、胡新武、張翼、張旭、張彩民等的帶動下形成了一支農民書畫作者群。改革開放給農民書畫事業注入了...
兩當青酒釀製工藝,甘肅省隴南市兩當縣傳統技藝,甘肅省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兩當縣文化館。歷史淵源 純糧食釀造的酒,在我縣稱之為“明餾子”。兩當青酒釀造在我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棚民”移民之前就有土法釀製。後“棚民”釀酒法與當地釀酒工藝融合形成了現在兩當青酒的製作技藝。 兩當青酒的釀製...
砂鍋燒制工藝,甘肅省隴南市兩當縣傳統技藝,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兩當縣文化館。歷史淵源 砂鍋是一種民間手工陶製品,在隴南、天水、寶雞、漢中廣泛使用,它起源很早,是以前農村居民生活用品之一.相傳最早是由陝西岐山一位制陶師傅來此傳授,他的第一位弟子是羅師傅(具體名字不詳,只知姓...
山核桃工藝品加工,甘肅省隴南市徽縣傳統技藝,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甘肅省徽縣文化館。歷史淵源 山核桃,原名胡桃,又名羌桃、萬歲果、長壽果,有果中之王的美譽,其營養價值極高,果殼堅硬,是製作工藝品的上等材料。民間自古有核桃木避邪之說,早在公元1778年,乾隆皇帝就曾用核桃工藝品作為...
仿景泰藍貼畫,甘肅省隴南市徽縣傳統美術,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甘肅省徽縣文化館。歷史淵源 仿景泰藍貼畫是近代傳入徽縣的民間工藝美術新畫種。傳入徽縣後,規模不斷擴大,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景泰藍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工藝品,春秋時已有此技術,到明代景泰年間製作最為精美而...
山核桃工藝品加工技藝 山核桃工藝品加工技藝是甘肅省人民政府2017年10月18日公布的第四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地區是隴南市徽縣,保護單位是徽縣文化館。
柴家水磨坊麵粉加工,甘肅省隴南市徽縣傳統技藝,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甘肅省徽縣文化館。歷史淵源 據業主說該水磨坊大約建於乾隆之前。1952年個體經濟集體化,柴家水磨坊和柴家油坊歸公。1994年由柴家第八代傳人柴進學,給集體繳納2400元,從當時黨政村柴家集社買回水磨坊和油坊自己經營...
劉宏鐘,1962年生於甘肅成縣,1982年畢業於河西學院美術系,2006年研修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杜滋齡工作室。現為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隴南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康縣文化館館長。北京茹古齋簽約畫家。作品風格 劉宏鐘的水墨鐘馗,在不違背現實主義精神的基礎上,重視以線為主的造型手段的書寫性,在兼具時代活力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