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解剖因素
胚胎期牽引睪丸降入陰囊的索狀引帶退變或收縮障礙,睪丸不能由原位降入陰囊。或者,精索血管發育遲緩或終止發育,造成睪丸下降不全。
2.內分泌因素
胎兒生長過程中,母體缺乏足量的促性腺激素影響睪酮的產生,缺少睪丸下降的動力。先天性睪丸發育不全使睪丸對促性腺激素不敏感,失去下降的動力。
3.局部因素
如機械性梗阻和腹膜粘連阻止睪丸正常下降等。
因內分泌因素所致的隱睪症多為雙側性,單側性隱睪症往往與局部和解剖因素有關。
臨床表現
隱睪症患者的笫二性徵為男性,患側陰囊空虛、發育差,觸診陰囊內無睪丸,右側多於左側。單側者陰囊發育不對稱,雙側者可無明顯陰囊。約80% 的睪丸可在體表觸及,多位於腹股溝區。觸及到的患側睪丸較健側體積略小,質地偏軟,彈性差,有時睪丸和附睪分離或者沒有附睪,不能推入陰囊。隱睪常伴有腹股溝斜疝。並發嵌頓疝、睪丸扭轉時,出現陰囊或腹股溝急性疼痛和腫脹。
查體時需要注意:應保持室溫狀態,檢查者的手也必須溫暖,以免寒冷刺激引起睪丸回縮。可採取平臥位檢查,還可讓小兒取坐位,兩大腿外展外旋(cross leges位),或採取蹲踞位進行檢查。檢查者用雙手觸及陰囊,若在陰囊內觸及不到,則仔細檢查內環口及腹股溝區。除能否觸及睪丸之外還需鑑別其他特殊情況,特別注意是否存在滑動性睪丸及回縮睪丸。
檢查
1.超聲檢查
B超檢查是診斷隱睪的首選檢查方法,其操作簡便、經濟、無創傷,可以同時檢查有無腎積水、畸形、結石等其他泌尿系統病變。超聲檢查對於腹股溝管內的隱睪有相當高的診斷率,但對於腹內隱睪的診斷率不高。
2.CT檢查
CT檢查較超聲檢查更敏感,但因有X射線損害,一般不提倡小兒使用。
3.磁共振(MRI)檢查
MRI無放射線之憂,但其準確度和敏感度不如CT,價格高,患兒合作難度大,不宜推廣。
4.腹腔鏡檢查
腹腔鏡檢查是準確率最高的方法,特別是對難觸及、無法觸及的高位隱睪診斷的準確率可達 97% 以上,可以確定隱睪的位置或者睪丸缺如。
如果雙側睪丸都摸不到,在進行上述定位檢查之前,尚可作hCG試驗[注射hCG 3日,再測定血中促卵泡激素(FSH)、促黃體生成素(LH)和睪酮水平。如果睪酮水平增高,而FSH和LH水平正常,表示存在有功能的睪丸組織,可行定位檢查或手術探查,發現的隱睪有保留價值。相反,如果FSH和LH的值增加,而睪酮值並不上升,表示缺乏有功能的睪丸組織,定位檢查或手術探查若發現隱睪,也無保留與復位的必要]。
診斷
隱睪症患兒的陰囊發育較小,陰囊內不能觸到睪丸,因此診斷並不困難。對陰囊內摸不到睪丸者,首先使用超聲作為篩選診斷,MRI和腹腔鏡在高位隱睪的診斷中有相當的價值。需要注意:隱睪常合併鞘狀突未閉,甚至腹股溝斜疝,突出至陰囊內的疝囊往往讓人誤以為是睪丸,在體檢時特別對於嵌頓疝時尤其需仔細詢問病史,仔細檢查陰囊內是否有睪丸。
治療
隱睪治療必須在2歲以前完成。在新生兒時期發現的隱睪可以定期觀察,如果小兒至6個月時睪丸還未降至陰囊內,則自行下降的機會已很小,應考慮激素或手術治療。治療的目的在於改善生育能力,改變外觀缺陷,避免患兒心理和精神上的創傷,減少睪丸惡變趨向。
1.激素治療
對低位隱睪可以嘗試採用激素治療,部分睪丸下降固定術後的患兒也可謹慎使用。治療多適用於1歲內患兒,6月後即可開始使用。激素主要有HCG、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LHRH) 或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也可LHRH + HCG聯用。
2.手術治療
隱睪診斷一旦確定,患兒6月後即可手術,激素治療無效和就診年齡已超過1歲者應儘早行手術治療,最晚不能超過2歲。手術方式主要包括開放手術和腹腔鏡手術。腹腔鏡手術在診治高位隱睪時有明顯優勢。其他的手術方式還有睪丸自體移植術,若發現睪丸發育不良或萎縮需行睪丸切除術。如果一次手術無法將睪丸下降至陰囊則需行分期手術。
預後
與治療時的年齡有關。若2歲前完成治療且睪丸順利下降到陰囊內者,對男性生育力無影響。如果治療時間推遲,會對男性生育能力造成損害,同時發生睪丸惡性腫瘤的機會明顯增高。
預防
關鍵在於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男孩出生後要常規檢視陰囊,如果有異常,及時到醫院就診。如果診斷為隱睪,6月後必須開始治療。如果激素治療無效,及時改行手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