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常識
減少形狀特徵
減少形狀特徵隱形是指通過對艦體及其
武器的外觀特徵進行特殊的
設計,以降低被敵
雷達、
光電儀器發現的可能。它是目前艦艇所採用的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隱形技術。
其主要做法有:
一是降低艦艇本身的可見光目標特徵。通過減少目標與背景之間的亮度、色度和運動的對比,來達到隱形的目的。如將艦艇表面設計成多面體,以使光多向散射,儘可能使目標亮度和色度與背景匹配,全面控制目標的
燈光和煙跡
信號等措施
二是減小
雷達散射面積。現代隱形戰艦均儘量採取傾斜式或圓弧式設計,乾舷外張、上層建築內傾,從而達到明顯減少雷達散射面積的目的;另外還可採用雷達波吸收材料、塗料,減少反射波強度。
減少輻射特徵
減少輻射特徵隱形是指降低艦艇的各種輻射信號來達到隱形的目的。它是一種輔助隱形手段。輻射特徵包括紅外輻射、電磁
輻射、
噪聲等。對於水面艦艇來說,主要是通過降低
機艙、煙道的
溫度,來減小紅外輻射;通過抑制和減弱作戰平台的電磁信號來控制電磁輻射;通過採用低磁材料來消除和減弱艦艇的
磁場強度;通過改進動力裝置和輔助裝置的設計,採用
減振和
隔振裝置(如氣幕降噪系統)來消除和減弱
噪聲。
主動隱形
主動隱形是指通過發射同入射電波
頻率、
振幅、
角度等均相同但相位相反的電波來抵消在船體表面產生的反射來達到隱形目的的技術。這種隱形方式具有很大的發展
前途。這一隱形方式的前提是在船體表面安裝保形天線。如美國海軍研究委員會曾提出的“海上革命”方案,其主要思路是將天線移至舷側附近,構成一種保形天線,以實施“主動隱形”。
海戰功效
(一)更加注重發展預警探測能力
隱形技術廣泛套用於兵器後,使其突襲的隱蔽性與
成功率大幅度提高,突防能力明顯增加。在當今各國新研製的艦艇中,不僅驅護艦逐步採用了隱形技術,而且航母也採用了許多行之有效的隱形措施。隱形艦艇可使敵人的探測、識別及對目標的截獲延遲,這就相應地增大了自己初戰的打擊能力和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在正常條件下,普通的非隱形設計的小型護衛艦一般在50公里距離上就會被敵艦探測到,而在干擾條件下,一般在25公里距離上才會被敵艦探測到。當沒有干擾時,最先進的小型
護衛艦在海上條件惡劣時其探測距離為13公里,而在平靜海面其探測距離為22公里。當有干擾存在時,在惡劣海面上,隱形艦艇在8公里距離上才會被敵艦探測到,而在平靜海面上時為11公里。由此可見,隱形艦艇的發展使海戰突然性進一步增大,即使敵方探測系統發現了來襲目標,往往由於距離太近,也來不及攔截或實施打擊。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進一步發展艦艇的預警探測能力,力爭及早發現,及早實施攔截、打擊。
(二)更加注重提高隱蔽突防能力
隱蔽突防是達成作戰突然性的重要手段,無論是
二戰時的
珍珠港海戰,還是戰後的馬島之爭,作戰雙方無不極盡其隱蔽之能事,以求達到隱蔽突防的目的。隨著現代預警探測技術的提高,戰場正變得越來越透明,敵方稍一有風吹草動,立即便被天上、水面、水下的各種探測器發現。但是,戰爭的“不可預見性”又決定了任何探測只是意味著向著事物真相的近一步靠近,而不可能完全發現實際情況。隱形技術的出現,正好賦予了現代艦艇新的生命力。通過巧妙的隱形和適當的戰術配合,隱形艦艇可以像隱形飛機那樣,輕鬆突破敵人的防禦網,實施近距離的攻擊。
(三)更加注重提高作戰效能
出動最少的兵力兵器獲取最大的作戰效能,一直是各國軍方追求的最高目標。隱形兵器則能夠很好地擔當這個角色。如在1991年的
海灣戰爭中,美軍F-117A隱形戰鬥機的出動架次只占全部出動飛機架次的2%,卻完成40%的攻擊目標的任務,且無一受損。隱形艦艇雖然還沒有參加真正意義上的海戰,但我們從隱形飛機的空戰結果不難推斷出:未來海戰中隱形艦艇將會擔當更加重要的角色,通過隱蔽機動、奇襲、抵近攻擊等戰略戰術,可以達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作戰目的,從而使作戰效能大大提高。海戰場將更加注重先敵發現、先敵攻擊、出奇制勝、隱蔽機動。正如孫子所說的:“形人而我無形”。在這方面,隱形艦艇可以說是占盡優勢,所以它能以較小的代價換取較大的勝利。
技術緣起
隱形軍艦的出現略遲於隱形飛機,它是將隱形飛機的隱身技術移植到軍艦上的結果。隱形軍艦的隱身技術與隱形飛機一樣,但難度要大于飛機,因為軍艦的速度慢、體積大。隱形軍艦要做到隱形,最少需要做到雷達隱形與紅外隱形。雷達隱形就是要讓軍艦不強烈反射電磁波或根本不反射電磁波,從而讓雷達“致盲”,看不到軍艦所在。另外,在艦體外表塗上一層能吸收電磁波的塗料也是隱形手段之一。這種塗料能夠吸收雷達的電磁波,不讓電磁波反射回去,或者將電磁波轉化為熱能消散到大氣中去。通過以上兩種隱形手段,軍艦在雷達螢幕上變得模糊、縮小直至消失了,從而達到了雷達隱形。
另外,軍艦這種鋼鐵怪獸極容易被紅外探測器探測到,因為軍艦有很強的紅外輻射,它的甲板吸收太陽光反射出大量的輻射熱,它的煙囪、各類排氣管和機器運轉散發出的熱量都很容易被紅外探測器探測到。為了不被紅外探測器探測到,就要考慮儘量少排放熱量或以各種禁止措施予以禁止。現在隱形軍艦上採用的“紅外抑制裝置”還不完善,還達不到紅外隱形的目的。另外,軍艦還要考慮聲隱形,即不被聲納探測到,這點也是較難做到的。
海上幽靈
沿海區域通常路上雷達林立,海中水雷密布,防守十分嚴密。傳統戰艦容易被敵方雷達發覺,在面對水雷陣時也心有餘而力不足。而DDG1000驅逐艦出眾的攻擊和防護能力令人刮目相看,該艦的兩座155mm艦炮可依靠全球定位系統,在30分鐘內發射600發遠程地面攻擊炮彈,散布在艦上的80個垂直發射裝置還可發射“戰斧”式巡航飛彈或其他飛彈,大大增強了該艦的攻擊力量。為加強保護,DDG1000驅逐艦還安裝了新型雙波段雷達系統,該雷達系統甚至可以對小艇上的恐怖分子進行定位。另外該艦呈圓形的前端還安裝了靈敏的聲納組,可以精確探測水下雷區。
橡皮外衣
新艦發動機用橡皮外衣隱形。時下各國海軍中服役的戰艦多採用柴油為燃料,柴油發動機工作時噪音大,很容易被敵方潛艇探測到。另外,當今戰艦電子設備眾多、天線林立,其巨大的無線電反射面仿佛是在向敵方雷達設備打招呼:“喂,我是戰艦,快來攻擊我!”。 但DDG1000驅逐艦的設計人員為該艦的發動機設計了厚達1英寸的橡皮“外衣”,這樣就消除了發動機的噪音。該艦的外形設計也獨具匠心,它的各種通信設備都嵌入了甲板表面,艦身設計成向內傾斜的平面,這一點與大多數戰艦的向外傾斜相反。這種設計能有效的減少艦身的雷達有效反射面積,據介紹,該艦在雷達螢幕上顯示時就像一條小漁船。
幽靈顯形
新雷達可讓幽靈現形。俗話說:有矛必有盾。再出色的隱形戰艦也有破綻可擊。今年7月14日晚,一艘以色列隱形
飛彈護衛艦在距離黎巴嫩海岸16公里處水域執行任務時,被黎真主黨武裝用飛彈伏擊,使該艦遭重創。這次成功的戰例給我們留下了對付隱形戰艦的新方法:出奇不易,抵近攻擊。DDG1000驅逐艦再厲害,暴露在一個相距只有數十公里的飛彈發射架面前也在劫難逃。武器專家們構想,在港口遭遇“海上幽靈”威脅時,可派遣士兵攜帶肩扛式飛彈到事先搭建好的海上平台上“守株待兔”。在與隱形戰艦相距數十公里時,使用小型雷達即可對其定位並發起攻擊,這種戰略絕對會讓“幽靈”們有去無回。
改進雷達技術也可以讓隱形戰艦現形。試驗表明,使用長波雷達效果很好。特別是當雷達波長是艦體構件尺寸的兩倍時,雷達波被反射的效率非常高。此外,正在發展中的新型反隱形雷達也對隱形戰艦頗具威脅。如武器專家們正在研發中的無源雷達,它不發射電磁信號,而是通過接收目標的電磁輻射信號來探測目標的位置。隱形戰艦的工作部位如發動機總會有一定的電磁輻射,無源雷達通過接收這些電磁信號再對戰艦進行定位,“幽靈”們的噩夢可就來了。
現役戰艦
瑞典的“維斯比”級隱形護衛艦近日舉行了下水儀式,並將於2001年2月開始各系統的海上測試,計畫於2003年底服役。這是共耗資10.1億美元的6個隱形護衛艦項目中的第一個,它使瑞典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實用隱形軍艦的國家。在下水儀式舉行前,“維斯比”級隱形護衛艦花費了800萬瑞典克郎的研製費用,為瑞典的下一代“水上戰將”號戰艦進行技術儲備研究,研製項目涉及許多技術領域,其中包括船體材料、紅外信號、流體力學及動力系統等。
未來戰爭
日本和美國已同意就軍艦進行隱形和其他先進科技的聯合研究。根據日本外長町村信孝與美國駐日大使西佛達成的有關協定,船體建造、改善海軍驅逐艦作戰能力將是美日今後在艦船科技方面進行聯合研發的重要內容。
美國明修“戰”道
由於在軍事技術合作方面各取所需,自1983年美日簽訂《互相提供套用技術協定》以來,雙方便逐步建立起了制度化的軍事技術合作,彼此的武器研發有著高層次的深度融合。
此次進行艦船隱形及其他技術聯合研究,美國對日本的材料技術、動力技術、電子技術將依賴至深。而日本人的獨有的技術改造特點也讓美國人嘗到不少甜頭。重要的是,與日本進行軍事技術合作,美國還可以從日本獲取到資金支持,近幾年,美國就曾在飛彈防禦項目合作、太空合作以及尖端防恐技術共同開發的過程中獲益不少,至少節約數百萬美元的研製經費。
日本暗度陳“艙”
與美國進行軍事技術合作,也是日本提高自身軍事技術,避免國際社會關注的有效遮幕。由於日本自衛隊規模不大,武器研發存在有國市場狹窄、軍工技術儲備不足的先天不足,日本通過與美國的聯合技術研發,可以快速達成其軍事技術的需求拉動,同時還可以規避國際社會的譴責,藉此途徑,日本自衛隊業已發展成為一支軍事潛力極為客觀的力量。
規模不大的日本自衛隊現在已悄悄地將其所屬的4支“八·八”艦隊、兩個潛艇隊群和5個地方隊,發展成為了世界上公認的最強的海上力量之一,其大中型艦艇數量居世界第三,反潛能力居世界第二,掃雷能力居世界第一。
據專家估算,由於日本儲備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如若實施戰時轉產可使日本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迅速增長几倍,甚至十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