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營學校指的是戰爭年代部隊開辦的直接為部隊培訓幹部的訓練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隨營學校
- 定義:戰爭年代部隊開辦的直接為部隊培訓幹部的訓練機構
隨營學校指的是戰爭年代部隊開辦的直接為部隊培訓幹部的訓練機構。
隨營學校指的是戰爭年代部隊開辦的直接為部隊培訓幹部的訓練機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第4軍、第1軍、第3軍團等都辦有隨營學校,後來發展成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的分校。抗日戰爭時期,建有八路軍隨營學校、山東縱隊隨營學校、第12...
河南隨營學校 河南隨營學校,以其所在地及職能命名。地名含義 河南指富水河南岸地區;隨營學校指隨部隊流動的軍校。歷史沿革 1930年5月由彭德懷提議創辦於龍港,名為“彭楊學校”,該校主要是培養連排幹部。1932年夏,校址遷火燒橋,改名為“河南隨營學校”,是年10月龍燕失守校址遷沙店。
山東省抗日軍政幹部學校是山東省的學校。山東省抗日軍政幹部學校:位於沂南縣岸堤村。該校創建於滕縣(今山東省滕州市),1938年夏遷岸堤,共辦了4期,培訓幹部2000餘人。1939年11月和八路軍一縱的隨營學校合併,改稱隨營學校。1940年1月,抗大一分校自晉東南遷至孫祖一帶,隨營學校和抗大一分校合併,統稱抗大一...
後子頭八路軍隨營學校舊址,時代:1938—1939年,地址:延安市洛川縣鳳棲鎮後子頭村。第七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A區:東至210國道改道線路和後子頭城牆,南至村中公路和王尚才住宅以及熱力公司,西至王彥榮等住宅,北至王玉民等耕地。 B區:A區四周外擴100米。文物保護 2022年12月,入選《...
八路軍129師隨營學校正社舊址 八路軍129師隨營學校正社舊址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入選山西省第一批省級紅色文化遺址名錄。
抗日戰爭爆發後,紅大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第三科改稱“慶陽步兵學校”,亦稱“抗大步兵學校”。該校由周昆任校長,袁國平任政委,郭化若任教育長,羅貴波任政治部主任,共有學員800餘人。同年11月,紅二、四方面軍隨營學校長徵到隴東後,並人該校。學員增至2000餘人,共編4個團(...
上海市長寧區初級職業技術學校是一所對中、重度大齡智障學生和隨班就讀畢業的輕度智障學生進行初級職業教育的特殊教育學校。學校簡介 作為一所特殊教育學校,長寧初職的老師終日面對的是智障學生,提出了“每個孩子都是金子”的教育哲學思想。“學生是金子,我們激發學生;學生是教科書,我們研究學生;學生是人,我們尊重...
軍區所屬軍政幹校,同時劃歸十八軍,命名為十八軍隨營學校。同年5月,二野軍大第五分校成立後,隨營學校轉屬五分校領導。年底,西進入川,進駐瀘州。1950年1月,十八軍奉命進軍西藏,隨營學校校址遂遷至樂山,並改名為川南軍區軍政幹校。同年4月,軍政幹校奉命改編為西南軍區第八分校,隸屬十八軍領導。改編後的第八分校...
中共東江特委開辦軍事學校。學校最初的名稱是“彭楊軍校”,校址在梅縣水尾村星拱樓,校長王濤。第1期學員近100人,學習時間4個月。第2期約80人,另招收一個女兵連,約30人。由於敵人騷擾,開學2個月後,疏散了第2期學員。鄂豫皖蘇區 1930年9月,鄂豫皖紅1軍在河南省正陽成立隨營學校,李開達、張琴秋負責該校...
學校始建於民國34年(1945)9月2日,當時的校名是陝甘寧晉綏五省聯防軍駐晉隨營學校,賀龍元帥親手創辦的一所培養軍政幹部的中等學校。學校先後設有賀中一部、二部、三部、賀中附小和地方幹部培訓班。民國37年(1948)夏,學校遷往臨汾。之後,與陝甘寧晉綏五省聯防軍步兵學校合併,後又擴編為西北軍政大學。辦...
在這前後,還相繼成立了紅5、紅8軍隨營學校,紅1、紅3軍團隨營學校,贛南和閩粵贛紅軍學校等。1934年10月陝甘邊蘇區在甘肅華池南梁地區創辦了陝甘邊軍政幹部學校,劉志丹任校長,習仲勛兼任政治委員,吳岱峰任副校長。1935年7月,在陝西延川永坪鎮,成立陝甘寧晉紅軍軍政學校。同年10月,學校又由永坪遷至瓦窯堡,...
華中雪楓大學位於江蘇省高郵市界首鎮。1938年11月26日,新四軍游擊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將軍在河南杞縣傅集創辦了新四軍游擊支隊隨營學校,彭雪楓將軍兼任校長。華中雪楓大學成立於1946年4月,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一所軍事化高等學校,設軍事、政治、經濟、新聞等系科,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兼任校長。2011年12月30日...
抗日戰爭勝利後,分校改稱新四軍第7師隨營學校。 1942年2月,以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隨營軍事學校為基礎,組建抗大第10分校。李先念、任質斌、肖遠久、鄭紹文、余潛、楊煥民、冷新華、鄺林等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由於新四軍第5師兼豫鄂豫湘贛軍區部隊較為分散,該校遂編成4個教導團分散辦學。1945年9月,第10分校校部...
1946年9月,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更好地培養訓練幹部,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將華中雪楓大學、山東軍區軍政幹校、淮南隨營學校、山東軍區通信學校和東江縱隊幹部隊統一合編為華東軍政大學。11月5日,華東軍政大學在山東省莒南縣大店鎮正式成立,張雲逸兼任校長,余立金、曾生任副校長,張崇文任教育長,歐陽平任政治部...
豫陝鄂軍政大學的前身是1947年8月陳謝兵團強渡黃河時,隨軍挺進豫西的陳謝兵團第四縱隊隨營學校。兵團渡河之後,開闢建立豫陝鄂解放區。解放戰爭的飛速發展,新區的迅猛擴大,要求及時培養大批軍事、政治幹部,以適應軍隊和新區政權建設的急需。在這樣的形勢下,以隨營學校為基礎招收一批新學員,於1947年11月5日在欒川...
中原軍事政治大學1948年9月,成立該校以中原野戰軍隨營學校為基礎組建而成,簡稱中原“軍大”,隸屬於中原軍區建 制,劉伯承任校長兼政治委員,譚家述、潘梓 任副校長。1949年夏,改稱第二野戰軍軍事 政治大學。11月,遷往重慶,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事政治大學。中原軍事政治大學(後改稱西南軍事政治大學)1948年...
12月,八路軍山東軍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雪楓大學、自廣東北撤的東江縱隊幹部隊、淮南隨營學校和山東軍區通信學校5個單位合併,組建華東軍事政治大學。張雲逸兼任校長,余立金、曾生任副校長。1947年夏,華東野戰軍組建隨營幹部學校(1949年春改稱第三野戰軍軍事政治幹部學校)。陳毅兼任校長,劉季平任副校長。1949年7月,...
隨著抗日武裝的迅速增加,提高部隊幹部的政治軍事素質成為緊迫的問題,為此,一九師師長劉伯承與政委鄧小平決定組建隨營學校,並任命易良品為隨營學校校長。易校長熱情洋溢地向八路軍學員講道:“幹革命不能光靠勇敢和熱情,還要靠知識。我們隨營學校、就是要培養有知識的軍隊幹部。”到1940年春,兩年時間裡,隨營學校為...
人民是由抗大第4團大部、第1團一部和八路軍129師隨營學校合編組成的抗大分校之一,成立於1940年11月。劉忠、黃歐東、姚繼鳴等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1941年4月,分校併入抗大總校。1943年初,以抗大總校返回陝北時留下的基本科第1、第2營為基礎,從校直和各隊抽調部分幹部,組建新的抗大第6分校。徐深吉、袁子欽、...
山西洪洞紅軍八路軍紀念館位於洪洞縣白石村,是辛亥革命山西起義領導人之一、國民政府山西副都督溫壽泉先生的故居,故稱白石溫家大院。景區簡介 山西洪洞紅軍八路軍紀念館由抗戰初期八路軍總部駐洪洞縣馬牧村舊址和總部隨營學校、343旅旅部駐洪洞縣白石村溫家大院舊址兩部分組成;紀念館占地2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
西北軍事政治大學 1948年7月,原晉綏野戰軍隨營幹部學校改稱為“賀龍中學”,賀龍兼任校長,彭德、李長路先後任副校長。歷史背景 同年秋,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步兵學校成立,張新華任校長(未到職),鐘師統任政治委員,黃榮忠任副校長,王權任副政治委員。1948年7月,“賀龍中學”與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步兵學校合併,組成為...
為了加強軍隊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創辦了隨營學校,選拔優秀的軍政人員進行短期訓練,為部隊培養了大批幹部。李學忠平易近人,關心體貼幹部戰士。他隨時隨地向戰士們講解抗日救國的道理,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啟發戰士們的階級覺悟和民族自尊心。根據部隊里朝鮮族同志較多的特點,李學忠非常注意進行民族團結的教育,使漢族...
洪江市黔陽二中始建於1940年2月,迄今已走過了70年的風雨歷程,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其中有著名的作家陳碧芳、冶金專家黃祖修、國防專家楊本良、植物學家向其柏。為當時駐湖南安江海軍陸戰隊林秉周旅長所創辦,始用校名“海軍陸戰隊隨營子弟中學”,校址在安江鎮紅心街(今安江一完小)。近五年來已為各類...
王伯超(1896~1970),原名定遠,亦名直三,自稱獨醒山人。陽新縣三溪區風裡山下村人,陽新高等國小堂畢業。民國初年投效湘軍,調入隨營學校。後赴雲南投唐繼堯部,被薦至雲南講武堂充助理教官。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參謀。9月,率部進縣城,與軍閥王溥部1個團激戰,殲敵200餘人。翌年改充軍法官...
曾化東(1915.10-2017.10.11),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1932年,曾化東正式參加紅四方面軍,抗戰期間,曾化東在八路軍129師隨營學校任黨支部書記;1946年,他來到大連出任大連市地方法院(後改為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成為大連市的首屆市委委員;1960年,曾化東來到瀋陽,任遼寧省人民檢察院...
黃在璣(1888-1929)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輜重兵科畢業。別號玉衡,江西貴溪人。江西陸軍國小堂、南京陸軍第四預備學校畢業。歷任贛軍第一混成旅步兵團排長、連長等職,後任駐粵建國贛軍第一軍步兵營營長,贛軍隨營學校副官長等職。1929年1月在南京因病逝世。人物經歷 1916年5月保定軍校畢業,分發江西陸軍服務...
劉兆珍 劉兆珍(1922年-1944年),男,河北省遷安人。生前為挺進軍隨營學校第一隊排長。1944年在薊縣盤山犧牲。人物生平 生前為挺進軍隨營學校第一隊排長。犧牲情況 1944年在薊縣盤山犧牲。
徐一非(1916-1942),祖籍江蘇蘇州,在上海當店員。抗日戰爭開始後,隨上海救亡演劇團開展抗日宣傳工作。1938年2月,入八路軍隨軍學校學習,後轉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人物生平 徐一非,祖籍江蘇蘇州,在上海當店員。全面抗戰爆發後,隨上海救亡演劇隊到山西。在八路軍隨營學校學習,並加入...
李祿祥 李祿祥(1921年-1950年3月),男,山東省膠縣人。生前為解放軍第十七軍隨營學校戰士,1950年3月在上馬鎮(今高鎮鎮)吳家壩犧牲。人物生平 生前為解放軍第十七軍隨營學校戰士。犧牲情況 1950年3月在上馬鎮(今高鎮鎮)吳家壩犧牲。
李雲清,原名喬新松,1913年出生於安鄉縣西城垸一僱農家庭。1934年8月投奔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戰爭期間,先後調任冀察軍區軍政幹校、華北野戰軍6縱隊隨營學校、華北軍區軍政大學步兵學校供給科科長。1967年任廣州中醫學院革委會副主任。1970年“離職休養,回縣定居。1988年7月23日逝世。李雲清,原名喬新松,1913年出生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