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工人出身。早年到東北謀生。後在吉林等地從事革命活動。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赴蘇聯學習,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冬回國,到東滿工作。
1935年初,任中共東滿特委組織部長。同年3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獨立師政治部主任。
1936年3月,中共東滿特委改為中共東滿省委,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改編為
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任省委委員和軍政治部主任。7月,中共南滿省委成立,當選為省委委員。8月,率部到達
撫松縣大鹼兵工廠
密營執行任務時,遭日軍襲擊,在激戰中壯烈犧牲,時年26歲。
主要事跡
1934年春東北人民革命軍獨立師正式成立,李學忠兼任獨立師政治部主任。既要協助特委書記魏拯民領導地方組織工作,又要幫助師長作好部隊的政治工作。適逢獨立師主力在
敦化縣以南大蒲
柴河一帶與數倍於己的日偽軍遭遇,為減少部隊傷亡,即率領9名戰士掩護主力部隊轉移,多次打退進犯之敵。激戰中腿部負傷,9名戰士亦只剩下一名朝鮮族女戰士。女戰士為其包紮好傷口,並將其隱蔽在一個草堆中,然後邊打邊撤,將敵引開,遂得以脫險。1935年5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正式成立,任軍政治部主任,並創辦隨營學校,培訓抗日軍政幹部。8月,率2個連,經多次戰鬥,抵達吉林
蒙江縣(今
靖宇縣)那爾轟附近,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二師會合。同年10月,李學忠與楊靖宇等一軍領導幹部,代表一、二軍和東、南滿特委多次會談,就籌備召開東北人民代表大會和建立東北人民革命臨時政府以及
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等重大問題,交換了意見。為密切兩軍聯繫,為後來東、南滿兩大游擊區連成一片,為組織抗聯第一路軍,奠定了基礎。
李學忠率遠征隊勝利完成任務後,離開濛江,一路又經多次戰鬥,於11月回到安圖奶頭山抗日游擊根據地。1936年,李學忠與王德泰帶領部分青年義勇軍北上。1月中旬抵
寧安縣南湖頭五軍軍部,與周保中會晤。在召開的二、五軍黨委特別聯席會議上,李學忠首先匯報了南滿與一軍會師經過以及和一、二軍領導人會談情況。會議充分評價了兩軍領軍人會談的意義,對李學忠遠征隊做出的貢獻予以高度評價。李學忠的遠征使恆久隔離的軍事活動得以貫通。不但是一、二軍,而且是一、二、四、五各軍間打通了聯繫,使在滿洲黨領導下的民族革命戰爭逐漸趨成一個整體。會議還決定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擴編為兩個師、下轄6個團,李學忠兼一師政委。這次會議進一步加強了南滿、東滿、吉東地區的黨組織和軍隊之間的聯絡,為聯合開展對敵鬥爭創造了條件。會後,王德泰、李學忠返回安圖游擊根據地。
1936年3月,東滿黨和二軍幹部會議根據上級指示,決定將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改編為
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擴編為三個師,李學忠繼續擔任軍政治部主任、軍黨委委員。4月,二軍在大柴河設伏,將500餘名日軍、250名偽警察打得潰不成軍;日軍傷亡大部,僅剩一百餘殘敵逃命,繳獲大批輕重機槍、步槍及軍用物資。
1936年7月,李學忠二軍在大柴河向撫松轉移時被流彈擊傷的腿部初步治癒,即將重新走向戰鬥崗位。8月9日,李學忠所在的
撫松縣大鹼場
密營突然被日本走狗李道善的自衛團百餘人包圍。李學忠立即組織密營全體人員奮勇抵抗,占據有利地形,與號稱“神選隊”的偽軍展開了激戰,給來犯之敵以重大殺傷。但是,由於我方多為傷病人員和非戰鬥部隊,又是倉促應戰,造成重大傷亡。年僅26歲的李學忠也在激戰中英勇犧牲,把一腔熱血傾注在長白山上。
李學忠是
東北抗日聯軍的優秀政治領導人,他為中華民李學忠是東北抗日聯軍的優秀政治領導人,他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竭忠盡智,流盡最後一滴血,為此,1985年
撫松縣人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墓碑揭奠式,永遠紀念這位抗日英烈。
所在部隊
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主要在吉林省東南部堅持抗日游擊戰爭的人民武裝。
1932年,中共東滿特委先後創建了延吉、和龍、安圖、汪清、
琿春抗日游擊隊,開闢了10餘個抗日游擊根據地。1934年3月,以各游擊隊為基礎,組建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獨立師,共900餘人。獨立師成立後,取得攻打安圖縣城等戰鬥的勝利,並打破了日偽軍的冬季“討伐”。1935年5月30日,獨立師擴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治委員,劉漢興任參謀長,李學忠任政治部主任,轄4個團、1個游擊隊,共1200餘人。隨後,主力分進綏寧和敦(化)額(穆)地區,派西征部隊進入
濛江(今靖宇),打通了與東北反日聯合軍第5軍和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的聯繫,擴大了抗日游擊區。
1936年3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改稱
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下轄第1、第2、第3師,約2000人。此後,第2師在東滿、綏寧配合第5軍作戰;軍部率第1、第3師西進
樺甸、撫松、濛江、
臨江、
長白等地,發展了
長白山抗日游擊區。7月,第2軍編入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各師依次改稱第4、第5、第6師。是年秋至1937年春,第2軍軍部率第4、第6師和第1軍第2師轉戰長白山區,同第1軍配合,挫敗了日偽軍的“北部東邊道九縣大討伐”。1936年11月,王德泰在撫松
小湯河戰鬥中犧牲。1937年3月,第5師第5團擴編為獨立旅。“七七”事變後,第2軍各部主動出擊,取得襲擊
輝南縣城等戰鬥的勝利,至年底殲滅日偽軍2500人,部隊發展到4000餘人。
1938年7月,第1路軍改編為3個方面軍和1個警衛旅。第2軍獨立旅和軍教導團編入警衛旅;11月,第6師改編為第2方面軍,金日成任指揮;1939年8月,第4、第5師合編為第3方面軍,陳翰章任指揮。在部隊改編前後,第2軍各部取得
天寶山、
大沙河和寒蔥嶺等戰鬥的勝利。1939年10月,日偽軍對第1路軍進行殘酷“討伐”。第2、第3方面軍在長白山區極端艱苦的環境中堅持鬥爭,部隊遭受嚴重損失。1940年秋冬,餘部轉移至蘇聯境內整訓。1941年3月,編入
東北抗日聯軍第1支隊。同月,魏拯民於
樺甸病逝。1942年8月,第1支隊編入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在此前後,曾派出多支小部隊到東滿、吉東等地活動,堅持到抗日戰爭勝利。
相關資料
一、東滿四縣的游擊大隊、游擊總隊
1. 延吉縣游擊大隊,1933年1月成立,全隊130多人。
大隊長:朴東根(後任:
朱鎮)、政委:朴吉(後任:王德泰)
下轄:3箇中隊
2. 汪清縣游擊大隊 1932年11月成立 全隊:90多人。
大隊長:梁成龍、政委:金日成
下轄:3箇中隊
3. 琿春縣游擊總隊,1933年春成立,全隊120多人。
總隊長:孔憲琛 總政委:尹錫元
下轄:2個大隊: 第1大隊隊長:孔憲琛兼 政委:尹錫元兼 第3 大隊隊長:林青 政委:崔斗星
4.
和龍縣游擊大隊 1933年春成立 全隊:80多人
大隊長:張承漢 副大隊長:金昌涉
部隊前身:
延吉縣游擊大隊的前身為:延吉縣游擊隊,1932年冬成立,全隊100多人。
下轄:老頭溝區游擊隊、
依蘭溝區游擊隊、長江好山林隊、花蓮里游擊隊.
汪清縣游擊大隊的前身為:汪清抗日游擊隊,1932年3月成立,全隊12人。
隊長:金哲,下轄:汪清別動隊、安圖游擊隊、
寧安游擊隊
琿春縣游擊總隊的前身為:琿春縣游擊隊,1932年1月成立,全隊100人。
隊長:姜錫煥政委:方鐵山
下轄:大荒溝別動隊、嶺北游擊隊、嶺南遊擊隊、救國軍孔憲琛部、救國軍吳義成餘部、煙筒砬子西溝別動隊
和龍縣游擊大隊的前身為:和龍縣游擊中隊,1932年12月成立,全隊80多人。
中隊長:金世、政委:金嫂
下轄:
開山屯區游擊隊、大砬子區游擊隊、平崗區游擊隊、三道溝區游擊隊
二、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獨立師
1.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獨立師(東滿四縣的游擊大隊與游擊總隊合編而成),1934年3月成立,全軍共900多人,主要活動在延邊地區。
下轄:4個團、1個獨立團
第1團團長:金順德、政委:崔學哲,第2團團長:孟某、政委:金洛天,第3團團長:趙春學、政委:南昌一,第4團團長:何德潤、政委:金弘、副團長:侯國忠
獨立團 1934年夏成立
2.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獨立師,1935年3月成立,全軍共1000多人。
師長:王德泰 政治部主任:李學忠
下轄:4個團. 1個獨立團
第1團團長:林勝奎、政委:林水山,第2團團長:張逢潤,第3團團長:方振聲,第4團團長:何德潤、政委:王潤成
獨立團
三、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1935年5月成立,全軍共1200多人。主要活動在延邊地區(安圖、延吉、和龍、
敦化、汪清、東寧、
寧安、
琿春等地)。
軍長:王德泰、政委:魏拯民、政治部主任:李學忠、參謀長:劉漢興
下轄4個團、1個游擊隊、1個教導隊、1個警衛連
第1團團長:安奉學、政委:周樹東,第2團團長:張泉玉、政委:曹亞范,第3團團長:方振聲、政委:金日成,第4團團長:侯國忠、政委:王潤成
游擊隊大隊長:錢永林 政委:金山浩
軍直屬教導團:
軍直屬警衛連:
軍長:王德泰 政委:魏拯民 政治部主任:李學忠 參謀長:劉漢興
下轄:3個師、1個軍部直屬教導團、1個軍部直屬少年營
第1師師長:安奉學、政委:周樹東、政治部主任:呂伯岐、參謀長:朴得范
下轄:2個團
第1團團長:林勝奎、政委:林水山,第2團團長:畢書文、政委:呂伯岐兼
第2 師師長:史忠恆(未到任)代師長:陳翰章兼參謀長 政委:王潤成
下轄:3個團
第4團團長:侯國忠、政委:王潤成兼,第5團團長:方振聲、政委:王紫鈞、政治部主任:王松柏,第6團:(由師部直接指揮)
第3師師長兼政委:曹亞范
下轄:4個團
第7團團長:孫長祥,第8團團長:錢永林,第9團團長:馬德全,第10團團長:徐魁武
軍直屬教導團:
軍直屬警衛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