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隔火牆
- 外文名:Firewall
- 建築類別:傳統建築
- 所屬學科:建築學
隔火牆歷史,隔火牆分類,馬頭牆,馬鞍牆,鑊耳牆,
隔火牆歷史
隔火牆又稱封火牆,人們習慣稱其為“城門”,其實它只是起到防火作用的一道厚牆,建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古時定海最熱鬧的是中、西、東三條街,店家緊挨,民居連片,所建房屋均為木結構。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正月初二,城隍廟弄一家豆腐作坊不慎失火,火勢立刻蔓延到成排木板結構的店家和民居,連狀元橋(現市一百)周圍也火海一片,一直燒到正月初三上午才熄滅。這次大火使古城損失慘重,焚毀房屋4000多間,萬餘人無家可歸,俗稱“辛卯大火”。
“辛卯大火”後,當時的定海知縣亡羊補牢,動員民眾集資,先後在城內分段修築8道隔火牆,預防火勢蔓延。隔火牆高6~8米,比民居高1-2米,左右寬約15米,厚0.5米。中間設“月洞門”,門寬2.85米,高4米。風火牆由百姓集資建造,故又稱“公牆”,並立碑文。原碑立於城隍廟門外,現藏於市檔案館。隨著舊城的改造,原有8道隔火牆,現尚存6處,厚厚的古牆記錄了舊時防禦火災的一段歷史。
隔火牆分類
馬頭牆
馬頭牆馬頭牆高低錯落,從外形看頗具風格,因而不僅是中國南方徽派建築常用格式,也是微派建築的重要造型特色,因形狀酷似馬頭,則稱為“馬頭牆”。曾有“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之說,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