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浦蓮近·泊長橋過重午

《隔浦蓮近·泊長橋過重午》是宋代詞人吳文英的作品。此詞寫羈旅之情,寫作者身在異鄉,觸景生情,借酒銷愁,表達了思念故土、親人的主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隔浦蓮近·泊長橋過重午》
  • 作品別名:《隔浦蓮近·榴花依舊照眼》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
  • 作者吳文英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論,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隔浦蓮近
泊長橋過重午
榴花依舊照眼。愁褪紅絲腕。夢繞煙江路,汀菰綠薰風晚。年少驚送遠。吳蠶老、恨緒縈抽繭。
旅情懶。扁舟系處,青簾濁酒須換。一番重午,旋買香蒲浮盞。新月湖光盪素練⑶。人散⑷。紅衣香在南岸。

作品注釋

⑴隔浦蓮近:詞牌名。《白居易集》有《隔浦蓮曲》,詞名本此。《樂府解題》入“大石調”。此調作者頗多,而以周邦彥“中山縣圃姑射亭避暑”一闋最為人稱道。雙調,七十三字。前片八句,四仄韻;後片八句,六仄韻。
⑵長橋:指吳江利住橋,即垂虹橋。重午: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
⑶練:一本作“煉”。
⑷散:一本作“教”。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開頭“榴花”兩句,應端午景物,兼觸景傷情。言詞人在一個端午節時,船泊吳江垂虹橋畔,只見眼前的石榴花仍舊像以前一樣火紅耀眼,但自己卻在他鄉的旅途中。因此看榴花,即起“每逢佳節倍思親”之念。因思親心切,使詞人日見消瘦,所以連繫在腕上的五彩絲繩,也因消瘦而寬鬆得褪下來。這兩句可與詞人《澡蘭香·淮安重午》中“盤絲系腕”、“傷心紅綃褪萼”句,互為參照。“紅絲”,即以紅絲線或五彩絲線編成辮狀,系腕上。這是江南民間習俗,今亦有之。“夢繞”三句,言己遠在異地,只能在夢中回歸故鄉見親人,並能享受到故鄉的美景:初夏暖風醉人,岸邊菰蒲染綠了水色。“年少”三句。“年少”,這裡指詞人自己。可見此詞是夢窗年青時的作品。此言詞人從迷濛中驚醒過來,才發覺與親人別離的故鄉仍舊是那么遙遠。詞人說:我記得故鄉的蠶寶寶現在已經上山結繭了,但我思念親人的離情別恨,卻如那蠶繭中抽出來的絲一樣,綿綿不絕,無窮無盡。上片寫詞人觸景生情,懷念故鄉親人。
過片“旅情懶”三句,述眼前景。詞人說:今天我暫泊行船在長橋旁,為了聊解旅途中的寂寞、倦怠,且去岸上飲酒銷愁。“一番”兩句是說:今天又是一個“重午佳節”,所以在喝酒時,我順便買來些菖蒲切片,浸到酒杯中飲之去邪。這種南宋民間的風俗,與現在端午節中習慣飲雄黃酒相同。“新月”三句,言己酒後回船已經入夜,就解纜開船夜行。船在初月照耀的湖面上,激起的水道恰如一條長長的白練。南風從對岸吹來了陣陣荷花香,使人精神為之振奮。“新月”,五月初五夜,月亮尚是初月,故曰“新月”。“湖”,即指太湖。與題中“長橋”為利住橋兩者吻合。且該湖為蘇杭船隻必經水道,詞人常在這一帶行走,所以途經那裡。“紅衣”一句,“紅衣”,荷花的別稱,如姜夔制《惜紅衣》詞,即是。入夏,荷花開始飄香,故有此句。結句一洗前面的沉鬱氣氛,令人讀後也感到愁苦已去。

名家評論

陳洵《海綃說詞》:“依舊”,逆入。“夢繞”,平出。“年少”, 逆入。“恨緒”,平出。筆筆斷,筆筆續。“旅情懶”三字,縮入上段看。以下言長橋重午,只如此過,無復他情。詞極蕭散,意極含蓄。

作者簡介

吳文英,宋代詞人。字君特,號夢窗,晚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一生未第,游幕終身。紹定(宋理宗年號,1228—1233)中入蘇州倉幕。曾任吳濳浙東安撫使幕僚,復為榮王府門客。出入賈似道史宅之史彌遠之子)之門。知音律,能自度曲。詞名極重,以綿麗為尚,思深語麗,多從李賀詩中來。有《夢窗甲乙丙丁稿》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