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科舉與名士》是2015年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群。本書主要講述了有關隋唐科舉與名士的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隋唐科舉與名士
- 作者:唐群
- 出版社: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5034875
《隋唐科舉與名士》是2015年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群。本書主要講述了有關隋唐科舉與名士的內容。
《隋唐科舉與名士》是2015年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群。本書主要講述了有關隋唐科舉與名士的內容。內容簡介說起科舉,人們就會想到吳敬梓《儒林外史》里的范進和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究竟是什麼魔力使讀書人傾心沉醉、...
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出自《論語...
隋唐政府著重辦官學,對鄉里學校有時也加以提倡,但大多是聽任私人辦理,任其發展,不施加過多的強制。私學遍布城鄉,制度不一,程度懸殊,既有名士大儒的傳道授業,也有村野俗儒的啟蒙識字。對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的促進 唐朝與四周少數民族積極進行文化教育交流,當時的渤海(現吉林地區),高昌(現新疆吐魯番地區)、...
魏晉名士的風度 王猛捫虱談天下 北朝的漢化與胡化 門閥政治的東晉南朝 一代英傑宇文泰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鳩摩羅什的傳奇人生 魏晉南北朝的道教 亂世中的桃花源 魏晉南北朝的大家族 隋唐五代:帝國再造 隋文帝統一中國 唐太宗的業績 鑒真東渡扶桑 一代女皇武則天 韋後亂政 太平公主受誅 安史之亂 藩鎮難制 宦官兇猛...
3.科舉制度在隋朝創立,唐朝完善;宋元時期得到發展;明清時各種弊端日益顯露。我們對其作用必須一分為二地評價。積極方面主要體現在:它徹底打破了官僚貴族世家依仗門蔭資歷對選官的壟斷,在較大的社會範圍中開闢了一條入仕的途徑,政權的社會基礎更為擴大;它把選官制度和教育制度結合為一體,這對於從整體上提高官員...
中國古代官吏銓選的途徑很多,有世襲、納貲、軍功、薦舉、郎選、恩蔭和科舉制等。主要有三個階段和三種制度,即先秦的世襲制、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的薦舉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舉制。 世襲制 亦稱世卿世祿制,盛行於夏、商、周時代。原始社會末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禪讓制破壞後,出現了“大人世及以為禮”的世襲...
道舉是以道家經典開科取士,是唐代科舉制度的一個常科。唐科舉分常舉、制舉。常舉每年分科舉行;制舉為皇帝臨時下詔。常舉之科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史記、漢書、東觀漢記)、開元禮、道舉、童子等。唐玄宗在開元二十九年(741)《親試四子舉人敕》道:“朕聽政之暇,常...
中國古代官吏銓選的途徑很多,有世襲、納貲、軍功、薦舉、郎選、恩蔭和科舉制等。主要有三個階段和三種制度,即先秦的世襲制、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的薦舉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舉制。世襲制 亦稱世卿世祿制,盛行於夏、商、周時代。原始社會末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禪讓制破壞後,出現了“大人世及以為禮”的世襲...
至隋唐兩代,廢止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終於使產生於魏,盛行於晉的門閥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終消亡。消亡(唐末)隋唐時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一是隋唐科舉制的實施使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過考試參加到政權中來,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礎“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
北魏的均田制和北周的府兵制,終於為中國的統一提供了新的理論和制度的準備,並直接造就了隋唐兩代之復興盛運。至於精神氣質,東漢末,太學生增到3萬人,世代書生成世代官宦,自成一個大集團,形成書生貴族,高尚不仕,蔑權貴、重名節、清高雍雅,與時局黑暗腐敗成大衝突,黨錮之獄,名士殆盡,東漢隨踵滅亡。三國則...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是曹丕採納尚書令陳群的意見,後來各參與方基本遵從這種不成文規定。曹丕於黃初元年(220年)命陳群制定的具有法律意義的制度。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這期間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九品中正制上承兩漢察舉...
樂廣(?—304年2月29日),字彥輔。南陽淯陽(今河南南陽)人。西晉時期名士。樂史(930年-1007年),字子正,北宋宜黃霍源村(今屬江西)人。文學家、地理學家。曾在南唐時做過官,入宋後為平原主簿, 是隋唐開科舉 以來撫州地區第一位進士。仕宦60餘年,先後任過著作郎、太常博士、水部員外郎及舒州、...
在隋唐的科舉考試中,有文、武兩科,武科的淵源就是漢代察舉科目中的特科:勇猛知兵法。作戰勇猛又熟知兵法,能率軍作戰,這就是此科所選之人才。此科始於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這一年發生日蝕,成帝恐天下有變,下詔令“北邊二十二郡舉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其後,漢朝頻開此科,只是名目略有不同。
九品中正制在隋唐後被科舉制代替,有利有弊。科舉制接受社會各階層人士,但是科舉當官的舉子缺乏民意支持,舉子也不必關心民情民意。此時的儒學成為功名富貴的敲門磚,儒生們認為功名是自己辛苦讀書所得,何必管國家、黎民。很多人無報國、愛民之心。能否科舉當官成為儒生是否成功的標誌,他們考慮的是自己如何通過考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