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花臉龍

隆里民間花臉龍自北宋以來,已有1000餘年歷史,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明代屯軍時由隆里先民帶入隆里,清代臻於成熟,傳承至今。“花臉龍”顧名思義,所有扛龍人的臉上,用顏色畫上五彩臉譜,生、旦、淨、末、醜盡全。玩舞遊街時興膩粑粑(膩,方言即強行往別人嘴裡塞東西),故稱“膩粑龍”。

簡介,所在區域,歷史傳說,主要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實用價值,傳承,現狀,

簡介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徵。舞龍是流傳在民間的一項傳統藝術。居住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隆里鄉隆里村(隆里古城)人玩的龍是別具一格的“花臉龍”。
古往今來,年年如此,從不間斷,所以,隆里鄉被譽為“花臉龍”的故鄉,2002年3月,隆里鄉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舞龍藝術之鄉”稱號。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舉辦大型民眾性花臉龍燈表演娛樂活動。花臉龍多時有12條,少時也有5條,平時一般由赤、白、黑、黃各2條龍,一共8條龍組成,城中每個門各出龍2條。每條花臉龍,連龍頭共有13節,“龍頭”當然就是趙匡胤,末一節就象徵藍季子,其龍燈製作精巧,鮮艷美觀,風格獨特。舞龍人數為13人,男女都有,通常龍頭由女子把玩。
舞龍的人有專門的行頭,要穿青布藍條對襟衫,綠褲子,頭扎黃巾,全都以五彩塗面,按照戲劇中生、旦、淨、末、醜的角色,畫得花花綠綠。旦角持龍頭,丑角持龍尾。扛龍尾的人是丑角,象徵藍季子,他的扮裝更為特別,要脫光一膀,高挽一條褲腳到大腿,腰掛葫蘆,足蹬草鞋;面部用鍋煙或墨水塗黑。渾身畫上斑點,手中還持有一把長糯米草,是一個最令人捧腹的角色。
隆里花臉龍隆里花臉龍
玩龍的高潮戲則是由位居龍尾的藍季子挑起,這位滑稽可愛的丑角,搖身一變成為隊伍中的龍頭,他時而取出簍中的糍粑自己吃,時而用糍粑去抹圍觀人群嘴巴,時而利用掃帚拈著在節日被人們視為觀音菩薩的淨水的陰溝水,灑向觀眾裝瘋賣傻,醜態百出,而原來的龍頭卻成了配角,配合龍身隨其進退。

所在區域

隆里,原稱龍里,清代名為隆里,謂"隆盛之理所"。位於錦屏縣西南邊沿,距縣城64公里。南與黎平縣敖市接壤,距黎平縣旅遊景點天生橋23公里。隆里地帶為一片開闊的山間盆地,良田千畝,阡陌縱橫,四周群山環抱,濃蔭覆蓋。這座瑰麗的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永樂(1404年)夏築,為明代重要軍事城堡。
古城一覽古城一覽
隆里古城所處地帶為一片開闊的山間盆地,群山環抱,龍溪河水由西至北從盆地中間穿過,這裡的居民多為明代屯軍士兵的後裔,其祖先大多來自江南地區,他們在墾屯戍邊的同時,也把江南的文化帶到這裡,同時與當地的苗侗文化交融,形成了揉雜百家的隆里特色文化,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漢文化社區典型代表。

歷史傳說

隆里花臉龍的起源,據當地《龍標誌略》記載,是從宋朝宋太祖趙匡胤建功立業後“藍季子會大哥” (又名“戲皇嫂”)一則戲的傳統故事演化而來。傳說趙匡胤原有十二個結拜弟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之後,大宴群臣,論功行賞,春風得意,滿座歡欣,然而卻忘了封賜他最小的那位義弟藍季子。
藍季子氣憤在心不好直說,只得悶頭飲酒,唉聲嘆氣。喝醉之後,抹成花臉,癲癲狂狂,用暗語刺激趙匡胤大哥,並故意戲弄皇嫂,藉此發泄胸中之氣,由此之後,凡自願扮演藍季子裝成丑角的人,都在當天可以獨自得到一餐特殊而豐盛的酒肉痛飲,方為借酒“獻彩”。
至今隆里還流傳一句歇後語“藍季子會大哥——飽餐一頓”。花臉龍所畫的臉譜及表演形式,源於漢戲《藍季子會大哥》的角色面妝和表演內容。
如今,這些故事經歷數百年滄桑後,隆里人至今仍固守著極具漢文化特色的傳統,不僅在隆里古老的花臉龍中重複著千年的情結,而且還有所發展和創新。

主要價值

學術價值

藝術價值

花臉龍,這個特殊的民間藝術形象,它是一種舞龍與戲曲相結合的表演形式,文化內涵豐富,是由隆里人民集舞龍和戲曲表演之大成而創造出來的,它在當地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成為激發人們熱愛家鄉、鼓舞人們奮發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

實用價值

挖掘、搶救和保護隆里花臉龍這一具有獨特歷史性的民間藝術,對錦屏縣精神文明建設,豐富廣大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文化素質,弘揚、傳承民間文化,促進人們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傳承

在以苗侗文化為主流的黔東南地區,隆里古城作為處於南北分水嶺線上的一個社區,卻堅守花臉龍這一“文化孤島”現象,在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發展的百花園中,獨具一格。
同時,花臉龍,這個特殊的民間藝術形象,它是一種舞龍與戲曲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內涵豐富,是集舞龍和戲曲表演之大成創造出來的藝術結晶,在當地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
隆里花臉龍在當地的傳承以家傳為主,師傳較少,主要名間藝人有:王植基、李茂春、胡炳珍、細楊妹、何阿晚、童林祥、江妹蓮、楊銀蓮、楊秀花、王新盛、王植勇等。

現狀

“玩花臉龍”這一傳統的民俗事象,隨著隆里人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也在慢慢地發生著變化。現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有玩花臉龍表演,但活動的規模和氣氛已大不如前。人們熱衷程度也較過去減弱。著裝化臉譜也不如以前規範和認真,表演隨意,失去了過去氣氛熱烈、表演如痴如醉,觀眾人山人海的場面。
一些傳統的民間習俗日益淡化,在以前當地過上每一個節日都要玩上花臉龍,現在人們對這些節日逐漸淡薄、簡化,就更高談不上花臉人龍的玩舞了,再加上新的文化內涵的注入,花臉龍的表演活動陣地也逐漸縮小,過去那種大型的花臉長龍表演場面不復再見,傳統的節日活動氣氛,逐步由現代歌舞代替,花臉龍在當地的展示平台日益減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