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兩優華占

隆兩優華占

隆兩優華占是湖南亞華種業科學研究院用隆科638S與華占配組而成的秈型兩系雜交水稻新品種。

隆兩優華占株型適中,平均株高113.2厘米,分櫱力強,生長繁茂,劍葉較短、挺直,葉鞘、葉耳、葉緣、稃尖均無色,穗型較大,穗勾頭呈弧形,葉下禾,後期轉色好;米質除直鏈澱粉含量略低或鹼消值偏低外,均達到國標或部標2級以上標準,且各項品質指標變異係數小,穩定好。

基本介紹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意義價值,

選育過程

隆科638S是湖南亞華種業科學研究院2005年用湘陵628SC815S雜交,後代經長沙、海南一年兩季穿梭育種,採用“自然低溫和人工低溫環境雙重壓力”加壓篩選,定向培育,於2008年定型的溫敏核不育系。
華占是中國水稻研究所以引自馬來西亞的SC02-S6為基礎材料,經過反覆測交與系統選育而成的強優勢恢復系。該恢復系具有抗稻瘟病、優質、分櫱力強等特點。
隆兩優華占系湖南亞華種業科學研究院2009年夏季用隆科638S華占配組,2010—2011年參加湖南亞華種業科學研究院的優勢鑑定和一季稻品比試驗,產量與稻瘟病抗性表現突出。
2012年推薦參加隆平高科長江中下游中稻多點生態適應性測試,表現高產、優質、抗稻瘟病、廣適性好。隨後相繼參加國家長江中下游中秈、武陵山區中秈、長江上游中秈、華南晚秈及湖南省中秈、江西省一季稻、福建省晚秈區試,並通過相應區域的審定。審定編號分別為國審稻2015026、國審稻2016045、國審稻20170008、湘審稻2015014、贛審稻2015003、閩審稻2016028和桂審稻2020053號。

特徵特性

  • 生育期:生育期隆兩優華占在長江上游作中秈栽培,平均全生育期157.9天;在武陵山區作中秈栽培,平均全生育期149.3天;在長江中下游作中秈栽培,平均全生育期137.5天;在華南稻區作晚秈栽培,平均全生育期119.2天。
  • 農藝特徵:隆兩優華占在各稻區區試中,隆兩優華占主要農藝性狀優良,年度與區域間變異係數小,穩定性好。株型適中,分櫱力強,生長繁茂,劍葉較短、挺直,葉鞘、葉耳、葉緣、稃尖均無色,穗型較大,穗勾頭呈弧形,葉下禾,後期轉色好。平均株高113.2厘米,平均有效穗259.1萬/公頃,平均成穗率64.2%,平均每穗總粒數175.0粒。結實率變幅81.6%~90.0%,平均結實率83.6%,變異係數僅3.5%,結實率高而穩定。穀粒長9.0毫米,長寬比3.6,千粒重23.6~25.9克,平均24.7克。
  • 抗性:隆兩優華占稻瘟病抗性強。在國家或省級區試中,稻瘟病抗性綜合指數1.9~3.7級,穗瘟損失率最高級3~5級,其中長江上游中秈、武陵山區中秈、華南晚秈、江西省一季稻、湖南省中稻區試中表現中抗稻瘟病;在長江中下游稻區表現中感水稻白葉枯病,華南稻區表現感水稻白葉枯病。抽穗揚花期耐高溫,結實率高。莖稈粗壯,莖基部節間短,後期抗倒力強。
  • 米質:隆兩優華占在各級區試的米質檢測結果得出,平均糙米率79.6%,精米率71.7%,整精米率66.7%,米粒長寬比3.2,堊白粒率8.9%,堊白度1.6%,膠稠度84.7毫米,鹼消值3.4級,直鏈澱粉含量14.4%,對照《優質稻穀》(GB/T17891-1999)和《食用稻品種品質》(NY/T593-2013)標準進行評價,除直鏈澱粉含量略低或鹼消值偏低外,其他各項指標均達到國標或部標2級以上標準,且各項品質指標變異係數小,穩定好。

產量表現

2013—2016年,隆兩優華占參加國家長江上游稻區、長江中下游稻區、華南稻區、武陵山區稻區及3個省區試,表現出高產穩產與廣適性好。其中,長江中下游中秈、華南晚秈、福建省晚秈和江西省一季稻區試,2年平均產量比對照均增產8%以上,分別為8.40%、8.20%、11.53%和8.52%,均達極顯著水平;湖南省中秈和武陵山區中秈區試,2年平均產量比對照分別增產5.57%和6.60%,亦均達極顯著水平。2016年農業部委託湖南農業委員會組織有關專家對種植在湖南省隆回縣羊古坳鄉的隆兩優華占“百畝”高產示範片進行現場測產驗收,平均產量12782.85千克/公頃。
2018年,參加廣西桂南稻作區早稻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4.44千克,比對照特優7118增產6.12%;2019年續試,平均畝產554.65千克,比對照特優7118增產3.04%;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9.55千克,比對照特優7118增產4.58%。2019年生產試驗:桂南早稻平均畝產529.31千克,比對照特優7118增產2.05%;桂中、桂北和高寒山區中稻平均畝產587.29千克,比對照深兩優5814增產4.78%。

適種區域

適宜在廣東省(粵北稻作區除外)、廣西桂南、海南省、福建省南部的雙季稻區作晚稻種植。適宜在四川省平壩丘陵稻區、貴州省(武陵山區除外)、雲南省的中低海拔秈稻區、重慶市(武陵山區除外)海拔800米以下地區、陝西省南部稻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栽培技術

  1. 適時播種:屬中秈遲熟品種,適宜海拔700m以下中稻區和海拔300米以下菜後稻、瓜後稻、豆後稻和連作晚稻區栽培。作中稻栽培最適宜播種期為4月20日至5月15日,5月15日至6月10日插秧;作菜後稻、瓜後稻、豆後稻栽培最佳播種期為5月20-25日,6月15-20日插秧;作連作晚稻栽培最佳播種期為6月5-10日,必須在6月15日前播完,秧齡控制在30天以內,確保晚季安全齊穗。
  2. 稀播勻播,培育多櫱矮壯秧苗:秧田宜選擇背風向陽、排灌方便、肥力中等以上的稻田。控制秧田播種量,每畝播種量以7.0~8.0千克為佳。施足秧田基肥,一般用25%水稻肥(12-5-8)50千克,2葉1心期追施25%水稻肥(12-5-8)25千克,以促進秧苗多分櫱。插秧前5~7天補施送嫁肥,一般施尿素氯化鉀各3~5千克。秧田1葉1心前採用細噴霧噴施300毫克/L多效唑水溶液60千克,控制秧苗徒長,促進分櫱,達到矮壯多櫱的目的。同時,還要注意防治秧田病蟲害,及時預防和控制南方黑條矮縮病和普矮病的暴發流行。
  3. 適時移栽,規格插秧:濕潤育秧移栽以葉齡5、6葉,秧齡24~26天最佳,秧齡控制在30天以內。注意淺插秧,以利低節位分櫱成大穗。插秧規格以25厘米×24厘米或24厘米×24厘米為宜,叢插2粒谷秧,保證每畝基本苖達到7萬~8萬苗。
  4. 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按國家級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的技術要求,全面推廣使用水稻測土配方專用肥,每畝施用50千克作基肥,插秧後15~20天再施25千克作分櫱肥,可促進稻苗早分櫱。同時在插秧後5~7天撒施金稻龍藥肥除草混合劑10千克,抑制雜草生長,促進稻苗早生快發多分櫱。孕穗期看苗補施尿素和氯化鉀各3~5千克,有利增加結實率和千粒重。
  5. 加強水管,適時烤田:水分管理上,必須掌握薄水插秧,深水護苗返青,保持淺水促分櫱,早生快發,夠苗及時重烤田7~10天,嚴控無效分櫱,增加根系活力,有利增加白根數量,及時降低田間濕度,可有效控制紋枯病、稻瘟病的發生。幼穗分化期及時復水灌溉,確保全全齊穗。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有利養根保葉,青枝臘稈,提高結實率。灌漿期勤灌跑馬水,增加千粒重。收割前5~7天斷水。
  6. 及時防治病蟲害:掌握“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植保方針,認真實施“兩查兩定”植保工作,做到準確測報和及時用藥預防,防止各類病蟲害的暴發與流行。控制水稻病蟲害的3個重要時期:一是插秧後15~20天,是治蟲防病的關鍵時期,嚴格控制水稻南方黑條矮縮病和普矮病的暴發流行,重點防治稻飛虱、稻葉蟬,每畝用15%阿維·毒死蜱乳油60克、25%噻蟲嗪可濕性粉劑30克兌水45千克噴霧防治。二是水稻破口期前5~7天,及時預防穗頸瘟、水稻紋枯病、稻曲病、稻飛虱、螟蟲、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害的暴發和流行,可用20%唑磷·毒死蜱乳油120克、70%噻蟲嗪可濕性粉劑32克、30%愛苗乳油20毫升、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20克混合兌水60千克噴霧防治。三是水稻破口齊穗後期,嚴格防治稻飛虱,兼治水稻紋枯病、穗頸瘟、稻曲病等,可用20%毒死蜱乳油80毫升、80%烯啶·吡蚜銅可濕性粉劑12克、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20克、30%愛苗乳油20毫升混合兌水60千克噴霧防治。

意義價值

隆兩優華占2015—2017年陸續通過國家長江中下游中秈、武陵山區中秈、長江上游中秈、華南稻區晚秈審定及湖南省、江西省和福建省審定。在國審四大稻區中2年區試平均產量排名均為第一;米質優良,長江上游中秈和武陵山區中秈區試中米質達國標2級或3級,其他審定區域或省份米質除直鏈澱粉含量外,其他4項主要指標均達國標2級優質米標準。隆兩優華占2017年被農業部認定為超級稻,2019年被國家“863”計畫“綠色超級稻新品種選育”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認定為綠色超級稻。2023年3月13日,被列入2023年水稻種植推薦品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