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門之介夫死

陽門之介夫死

【作品出處】禮記。宋國的陽門有個衛士死了,司空子罕進城為他哭悼得很悲哀。晉國派到宋國的偵探回去向晉侯報告說:“宋國陽門得一個衛士死了,而子罕卻哭得很傷心,百姓因感動而興奮,恐怕不適合去討伐宋國吧!”孔子聽到這件事後說:“這個人真善於探察國情啊!《詩》中說:‘凡民有喪,扶服救之。’雖然想攻打宋國的不止是晉國,但天下有哪個國家與宋國為敵呢?”

基本介紹

  • 書名:陽門之介夫死
  • 作品出處禮記
  • 作品年代:戰國時代
  • 作品觀點:最難對付是同仇敵愾。
  • 作者戴德戴聖
  • 作品特點: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
基本信息,作品觀點,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讀解,作品出處,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陽門之介夫死》
【作品出處】禮記
【作品年代】戰國時代

作品觀點

最難對付是同仇敵愾。

作品原文

陽門之介夫死(2),司城子罕入二哭之哀(3)。晉人之覘宋者反報於晉侯曰:“陽門之介夫死,二子罕哭之哀,而民衰,而民說(5),殆不可伐也(6)!”
孔子聞之,曰:“善哉覘國乎!〈詩〉云:‘凡民有喪,扶服救之(7)。’雖微晉而已(8),天下其孰能當之!”

作品注釋

⑴本節選自《檀弓》下。
⑵陽門:宋國城門地名稱。介夫:衛士。
(3)司城:司空,六卿之一。
(4)覘(chan):偵探。
(5)說:同“悅”,高興。
(6)殆:大概,恐怕。
(7)扶服:同“匍匐”,爬行。這裡指盡力。
(8)微:不是。

作品譯文

宋國的陽門有個衛士死了,司空子罕進城為他哭悼得很悲哀。晉國派到宋國的偵探回去向晉侯報告說:“宋國陽門得一個衛士死了,而子罕卻哭得很傷心,百姓因感動而興奮,恐怕不適合去討伐宋國吧!”
孔子聽到這件事後說:“這個人真善於探察國情啊!《詩》中說:‘凡民有喪,扶服救之。’雖然想攻打宋國的不止是晉國,但天下有哪個國家與宋國為敵呢?”

作品讀解

有句成語叫做“同仇敵愾”,意思是說大家抱著仇恨和憤怒,共同一致地對付敵人。在這種時候貿然進攻,必然會遭到猛烈抵抗,得不到好果子吃。
我們知道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這時候被攻破地一方內部不團結,起了內訌,進攻起來就輕而易舉。我們也知道延長避短,打擊對手地薄弱環節。這是為了避免付出太大地代價而強行取勝。
當敵手團結得像鋼鐵一樣時,正面進攻,豈不是以硬碰硬,自討苦吃。即使對手比較弱小,而一旦它團結一致,也難以對付。這當中的關鍵,是人心的問題。"士可殺而不可辱”,雖然弱小,決不屈服。這種氣概足以驚天動地,更何況常人!所以,敵手的強大,不光是看它的實力,還得看它的士氣和氣概。進攻也是如此。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作品出處

《陽門之介夫死》出自《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