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陽虛陰盛
陰陽學說術語。陰陽相互制約,保持相對平衡。陽虛則不能制陰,故陰偏盛。常見於腎陽虛不能溫養臟腑所致的陰寒內盛證候。症見形寒肢冷、痰飲、水腫、泄瀉等。 ....
- 陰盛格陽
病證名。簡稱格陽。指體內陰寒過盛,格陽於外,陰陽寒熱格拒,表現為內真寒外假熱的證候。臨床表現為身熱,面紅,口渴,脈大等假熱症狀;身雖熱,反欲蓋衣被;...
- 陽虛寒痰證
陽虛寒痰證,中醫病證名。寒痰相互凝結或痰盛而有寒象的證候為寒痰證。多因感受寒邪,或機體陽虛陰盛津液凝滯不化所致。...
- 陰陽學說
因其陰寒內盛,格陽於外所致,故為真寒假熱。此外,陰盛於下,虛陽浮越,亦可見面紅如火,稱為戴陽,亦是陽虛陰盛,陰陽之間不相維繫的一種表現。...
- 陰陽失調
(2)陰盛損陽 指在陰邪偏盛的同時,由於陰寒內盛,久則損傷陽氣,從而導致陽氣不同程度受損的病理狀態。其傷陽程度亦有輕重之分,如陽氣受損過甚,即為陰盛陽虛證...
- 陰虛陽浮證
陰虛陽亢證是由證素陰虛、陽亢組成的;虛陽浮越證是由證素陽虛、陽浮組成的,二者有本質的不同。 虛陽浮越證的本質虛陽浮越證,是指陽氣虛衰,陰寒內盛,...
- 五色主病
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腎為水髒,黑為陰寒水盛之色.腎陽虛衰,水飲不化,陰寒內盛,血失溫養,經脈拘急,氣血不暢,均可見病人面色發黑。...
- 陰陽格拒
陰陽格拒,是陰陽失調病機中比較特殊的一類病機,主要包括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兩方面。...
- 陰陽氣血失衡
的病理變化多與疾病本質的寒熱性質密切相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調經論》又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
- 畏寒
畏寒多是身體受到外在寒邪侵襲,或自身陽虛陰盛或機體機能失調所造成。人體在失調情況,邪氣易於入室,素體陰盛所以畏寒的病徵顯而易見,歷代醫書多有論述。《素問....
- 寒性體質
脾胃虛損或腎陽虛衰,“陽虛陰盛”,“陰盛則寒”,里寒內生。 寒性體質臨床表現 寒性體質的人常出現體內陰氣過剩、寒從內生的一種表現,常見面色蒼白,口唇色...
- 虛寒嘔吐
脾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又稱脾陽虛寒證。多由脾氣虛證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或腎陽虛,火不生土所致。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滿時減,腹痛喜溫喜按,...
- 外寒內熱
陰盛或陽虛表現為寒證;陽盛或陰虛表現為熱證。寒熱辨證在治療上有重要意義。《索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兩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
- 多寐
《內經》認為睡眠現象和陰陽二氣有關,清醒是陽氣盛的表現,入睡是陰氣盛的結果,多寐的病機是陽虛陰盛。金代李東垣觀察到多寐常見於脾胃虛弱的患者。清代沈金鰲《...
- 脾胃虛寒
脾胃虛寒,為中醫名詞術語。是指脾胃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包括脾陽虛和胃陽虛(亦有認為單指脾陽虛),多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
- 附子丸
附子丸主治濕痹,陽虛陰盛,一身如從水中出;耳聾,出膿疼痛,耵聹塞耳;下焦吐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便不通;風冷腰腳痿弱,(疒帬)痹不仁;腳氣,腰膝乏力,行...
- 大腸濕熱證
大腸濕熱證:濕熱之邪內犯大腸,熏灼腸道,傳化失常所表現的下利黏凍膿血便,或黃色水樣糞便,便次增多及濕熱內蘊的證候。腸虛滑瀉證:大腸陽虛陰盛,傳導失利,不能...
- 寒證
寒證,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所表現的證候。寒證有外寒和內寒之分。外寒為由外界寒邪侵襲所引起的證候。外寒可侵襲肌表,也可直中臟腑。臨床表現為惡寒,發熱,...
- 多寐病
2.《靈樞·大惑論》明確指出陽氣受阻,久留於陰,是造成多寐的主要病機。3.漢·張仲景《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指出陽虛陰盛也是多寐的主要病機。...
- 懸飲病
發病機理主要責之中陽素虛,復加外感寒濕,飲食、勞欲所傷,三焦氣化失宣,肺脾腎對津液的通調轉輸蒸化失職,陽虛陰盛,水飲內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