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寐病

多寐病

多寐是一般所說的“嗜眠症”,其特點是不論晝夜時時欲睡,呼之能醒醒後復睡。《靈樞·寒熱病》篇曰:“陽氣虛則瞑目,陰氣盛則瞑目”。《丹溪心法·中濕》指出:“脾胃受損沉困無力怠情好臥。”可見多寐病的病因病機多為陰氣盛,脾虛濕盛所致。

概述,記載,病因病機,濕盛困脾證,瘀血阻滯證,脾氣虛弱證,陽氣虛衰證,

概述

多寐,病證名。同多眠症。《雜病源流犀燭·不寐多寐源流》謂多寐為心肺之病。一由心神昏濁,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虛衰,不能生土而健運。可以多種原因引起。若體重或浮而多寐,為濕勝,宜平胃散加防風、白朮。食方已即睏倦欲臥,為脾氣弱不勝食氣,俗稱飯醉,宜六君子湯加山楂、神曲、麥芽。四肢怠惰而多寐,為氣弱,宜人參益氣湯。長夏懶怠,四肢無力,坐定即寐,為肺脾兩經之氣本弱,復因炎暑所逼而致,宜清暑益氣湯。病後多眠,身猶灼熱,為余邪未清,正氣未復,宜沈氏葳蕤湯。狐惑症見默默多眠,可辨證選用甘草瀉心湯內服、苦參湯熏洗。風溫陽脈浮滑,陰脈濡弱,發熱,咽乾苦,微惡寒,閉目欲眠,為少陰伏邪發出,感太陽客邪,宜黃芩湯加桂枝、石膏,甚則葳蕤湯加減。熱病得汗後,脈沉細身冷喜臥,或脈沉細昏沉不省,為陽氣內遏,急與藥令四肢溫緩,不爾有熟睡死者,宜四逆湯。汗下後酣眠者,為正氣已復,可不用藥。參見嗜臥、多眠、善眠等條。

記載

多寐指不分晝夜,時時欲睡,呼之即醒,醒後復睡的病證,亦稱"嗜睡"、"多臥"、"嗜眠"、"多眠"等。
古代文獻對本病的認識1.《靈樞·口問》明確敘述了睡眠的基本生理,說:“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2.《靈樞·大惑論》明確指出陽氣受阻,久留於陰,是造成多寐的主要病機。3.漢·張仲景《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指出陽虛陰盛也是多寐的主要病機。
與某些疾病的關係發作性嗜睡病神經官能症某些精神病。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位在心、脾,與腎關係密切,多屬本虛標實。
本虛主要為心、脾、腎陽氣虛弱,心竅失榮;標實則為濕邪、痰濁、瘀血等阻滯脈絡,蒙塞心竅。
多寐的病機關鍵是濕、濁、痰、瘀困滯陽氣,心陽不振,或陽虛氣弱,心神失榮。
病變過程中各種病理機制相互影響,如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水津停聚而成痰濁,痰濁、瘀血內阻,又可進一步耗傷氣血,損傷陽氣,以致心陽不足,脾氣虛弱,虛實夾雜。
證治分類1.濕盛困脾證2.瘀血阻滯證3.脾氣虛弱證4.陽氣虛衰證 

濕盛困脾證

頭蒙如裹,昏昏嗜睡,肢體沉重,偶伴浮腫,胸脘痞滿,納少,泛惡,舌苔膩,脈濡。
治法:燥濕健脾,醒神開竅。代表方:平胃散加減。常用藥:蒼朮燥濕健脾;藿香芳香化濁;橘皮理氣和中;厚朴、生薑寬中理脾祛濕;菖蒲醒脾化濕,提神開竅。

瘀血阻滯證

神倦嗜睡,頭痛頭暈,病程較久,或有外傷史,脈澀,舌質紫暗或有瘀斑
治法:活血通絡。代表方:通竅活血湯加減。常用藥:京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生薑、黃酒溫通以助行血:老蔥、麝香開竅醒腦;紅棗顧護正氣。

脾氣虛弱證

嗜睡多臥,倦怠乏力,飯後尤甚,伴納少便溏,面色萎黃,苔薄白,脈虛弱
治法:健脾益氣。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湯加減。用藥:黨參、茯苓、白朮、甘草健脾益氣;半夏、陳皮化痰和中;木香、砂仁理氣醒脾。

陽氣虛衰證

心神昏濁,倦怠嗜臥,精神疲乏懶言,畏寒肢冷,面色恍白,健忘,脈沉細無力,舌淡苔薄。
治法:益氣溫陽代表方:附子理中丸合人參益氣湯加減。常用藥:附子、乾薑溫補脾腎之陽;炙黃芪、人參、白朮、炙甘草大補元氣;熟地黃、五昧子、川|穹滋補陰液,陰中求陽;升麻昇陽,以助清氣上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