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集聖
- 別名:又名阿谷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省仙遊縣鯉城洪橋街
- 出生日期:1925
- 逝世日期:1948年
- 職業:革命者
- 畢業院校:福建學院
- 信仰:共產黨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
個人簡介
陸集聖(1925~1948年),又名阿谷,仙遊縣鯉城洪橋街人。出生於教師家庭,少時就讀於仙遊現代國小、仙遊縣立初級中學和莆田哲理中學。在哲理中學求學時,受進步學生影響,開始接受革命思想。中學畢業後,在仙遊城關文虎國小任教,參加抗日劇社,宣傳抗日救國。
民國35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領導福州大中學校學生總罷課、遊行和靜坐示威,被國民黨當局列為拘捕對象,被校方除名。離校後,在福州從事地下革命活動,不久擔任中共閩江工委組織幹事,受黨組織派遣赴台開展地下革命活動,在台期間,以成功出版社編輯職業為掩護,秘密開展活動,先後在台灣師院等處建立革命據點,發展黨員,籌集經費,建立中共台北龍安支部。同年冬返閩,翌年3月,任中共福(州)長(樂)閩(侯)地委書記。在福州期間,集聖勇敢機智地完成了閩浙贛區黨委交給他深入國民黨軍事機關取出一套福建省軍事地圖的任務,還隻身冒險從福州海關碼頭冒領一批棉布和棉紗,打破了國民黨當局對南方革命根據地實行的禁運計畫。“布案”發生之後,他二度赴台,為準備迎接解放台灣作了許多工作。同年底,集聖奉命回閩,任中共閩中地委城工部部長。
民國37年,集聖屈死在黨內“左傾”路線的槍口下,年僅23歲。
人物生平
1932年,陸集聖進入仙遊城關國小讀書。
1937年考入仙遊縣立初級中學。
1940年,陸集聖因成績優異被莆田哲理中學錄取。
哲理中學素有閩“革命搖籃”之稱。在這所學校里,陸集聖受到進步學生的影響,開始傾向革命思想。他經常撰文投稿,用“顯”、“鐵芙”、“疾迅”等筆名在校內外各種文藝刊物上發表文章,以犀利的筆鋒抨擊腐敗的社會政治,熱心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因而深受師生們的敬佩,被大家譽為“哲理的茅盾”。同時,他還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進步活動,經常聯絡進步學生,召開辯論會、時事討論會和出牆報等,揭露學校當局的無理苛求和學校三青團組織的陰謀活動。陸集聖的行為惹怒了學校當局,被校方開除。
1942年下半年,陸集聖被聘任在仙遊城關文虎國小任教。時值抗日戰爭處於相持階段,中華民族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欺凌和踐踏,血氣方剛的陸集聖在國難當頭之際,同愛國師生一道,組織抗日宣傳隊,上街遊行,四處演講抗日道理;他還積極參加仙遊抗日劇社,親自編寫劇本,扮演劇中主角,以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抗日救國道理。1944年秋,在親人的資助下,陸集聖考入福建學院政治系。
1945年下半年,福建學院學生會改選,由於陸集聖為人耿直忠厚,待人熱情,又善於團結人,在同學中享有較高的威信,所以,學生們一致推選他為學生會主席,成為福建學院的活躍人物。同年秋,中共閩中地方組福州地區的負責人陳振先等地下黨員,為了引導陸集聖走上革命道路,設法同他接觸。由於他有較好的思想基礎,情趣相投,很快就成為莫逆之交。在陳振先的引導下,陸集聖如饑似渴地學習馬列主義書籍,如《大眾哲學》、《新經濟大綱》、《歷史唯物論》等;積極參加福州地下黨組織的各種政治活動,使自己的階級覺悟和思想認識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1946年初,陸集聖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陸集聖入黨後,為了擴大革命影響,壯大黨的力量,引導更多的同學走上革命道路,他利用掌握學生會經費的機會,購置了大批進步書刊供同學們閱讀。同時還積極組織學術會、學習會、校友會、時事報告會、座談會以及出校刊和牆報等,幫助學生們開闊眼界,提高思想覺悟。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一系列違背民心的做法,遭到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全國掀起了一場反內戰、爭民主的愛國運動。尤其是各大中專院校,反內戰的學潮運動一浪高過一浪。身為學生會主席的陸集聖根據黨組織的指示,立即組織學生加入學潮運動行列。當福建學院的學生們在街上遊行示威遭到警察刁難阻撓時,陸集聖便組織學生集結在省政府門口靜坐示威,抗議國民黨當局發動內戰、鎮壓學生的暴行。學潮平息後,國民黨福建當局伺機報復,四處捕抓共產黨人和學生會組織者,陸集聖被列入重點對象。但福建學院擔心逮捕陸集聖可能再度引起學潮,只好對他“從輕處置”,並趁放暑假之機將他除名。
陸集聖離開學校後,開始在福州城裡活動,不久便擔任中共閩江工委組織幹事。在當時情況下,他無固定職業,經濟收入非常有限,給他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困難。但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一心撲在革命工作上。為了能夠順利開展工作,陸集聖經常向在福州經商的親友借糧借款,有時還直接派人回老家向父母要錢。他的父母了解他的所為,儘管家中並不寬裕,但總是千方百計滿足他的要求。
1946年夏末,中共閩江工委為了加強閩台之間的聯繫,派陸集聖到台灣地區發展組織,開展革命活動。同年9月,陸集聖到達台北,通過在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任職的原仙遊文虎國小一同事的引薦,擔任台灣成功出版社的編輯。從此,他以編輯職業為掩護,公開出入國民黨台灣當局的黨政機關、工廠、學校和各民眾團體,奔走在台中、新竹、台南等城市,秘密開展活動,發展黨員,積蓄革命力量。當時,台灣剛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復不久,社會環境十分惡劣,各派鬥爭錯綜複雜,便衣暗探沿街皆是。陸集聖憑著滿腔的熱情,懷著對黨的赤膽忠心,置自己的生死於度外,機智勇敢,巧妙地與敵周旋。有一次,陸集聖完成任務歸來,在列車上遭暗探緊緊盯梢,無法脫身。他臨危不懼,鎮靜自如,趁列車進站旅客們整理行李忙亂之機,敏捷地躍出車窗脫險。由於列車速度較快,陸集聖重重摔倒在路基旁,昏迷多時後才甦醒。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努力,陸集聖在台灣師院、台灣大學、台南報行以及台灣綠島酒家等處建立了革命據點,吸收了一批進步學生和工人骨幹入黨,並建立了中共台北龍安黨小組。
1946年冬,閩江工委活動經費出現困難,便指示陸集聖設法搞些經費。他利用職務之便從成功出版社取出一筆經費 ,通過地下交通站送到大陸。事後不久成功出版社因負債累累、經濟困難而倒閉,陸集聖也因此受到牽連。由於陸集聖事前有所準備,故按照閩江工委指示,迅速撤離台灣。
1947年2月,根據閩浙贛區黨委的決定,將閩江工委改為區黨委下屬的城市工作部(簡稱城工部)。同年3月,又成立了中共福(州)長(樂)閩(侯)地委,隸屬於城工部,陸集聖任書記。從此,年僅22歲的陸集聖挑起革命重擔,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運籌帷幄,果斷處事,顯示出他出眾的才華和高超的領導藝術。
幾年的白區工作,給陸集聖提供了很好的鍛鍊機會,積累了豐富的對敵鬥爭經驗,練就了一套與敵巧妙周旋的應變本領。他平時執行任務,小心謹慎,善於喬裝打扮,時而西裝革履,儼然社會名流;時而長袍大褂,酷似富商大亨,經常單槍匹馬出沒於繁華鬧市之中。在特務橫行、便衣遍布的福州城裡,他來回穿梭,如魚在水。一旦遇到緊急情況,他臉不改心不跳,鎮靜自如,泰然處之,每次都能逢凶化吉,轉危為安。
1947年4月,閩浙贛游擊縱隊開展游擊戰爭需要一套福建省的軍事地圖,區黨委將這個任務交給城工部,而城工部又落實到陸集聖身上。為了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陸集聖竭盡全力,千方百計打通各種渠道,實施了好幾個搞圖計畫。最終通過地下黨員羅山的關係(其父為國民黨福建軍管區司令部參謀室參謀)搞到一份五萬分之一的絕密軍用地圖,並順利地送到閩浙贛游擊縱隊。
“竊圖”任務完成後,正值南京發生了國民黨軍隊血腥鎮壓學生的五二○血案,全國學聯決定於1947年6月2日舉行全國總罷課。福州各大專中院校在地下黨組織和城工部統一領導下,準備熱烈回響。在籌備全市罷課過程中,陸集聖夜以繼日,四處奔波,深入到各大中專院校動員鼓動。1947年5月31日,國民黨福建當局獲知訊息後出動了大批軍警包圍搜捕各大專院校,逮捕了一批學生。為了避免損失,城工部決定停止罷課。陸集聖等人又積極組織疏散已暴露的黨員和學生領導人,營救被捕同志。
1947年夏,國民黨當局為維持其搖搖欲墜的統治,禁止南運棉花紗布,因此造成市場棉紗緊張。福州五家私人商店趁機設法從上海運進一批布匹和棉紗,準備在榕拋售,想不到被福州海關扣留。因此,商人們紛紛打通關節,搶先辦理領貨手續。城工部獲悉訊息後,決定趁機冒領,為游擊區的軍民解決過冬的衣服。
一個星期六的上午,陸集聖西裝革履,風度翩翩,打扮成“商人”模樣,招呼著幾個“夥計”來到碼頭。陸集聖大搖大擺地跨進海關辦公樓的鐵門。沒多久,他和海關職員陳文湘手執偽造的海員提貨單出了大門,順利地從碼頭倉庫提出了一批棉布和棉紗。早已在碼頭等候的兩艘貨船,以最快的速度將棉布棉紗裝上船,並迅速離開碼頭。
案發後,福州市輿論譁然,商界要求海關立即賠償,福州海關急忙呈報者政府和海關總署。海關總署催逼福建省政府迅速偵破“布案”。一時間,福州地區滿城風雨,雞犬不寧,便衣特務四處查緝,捕抓布案“嫌疑犯”。同年8月,城工部負責人孟起的女傭人不慎泄露線索,導致孟起夫婦雙雙被捕,陸集聖也被列入逮捕名單。
1947年10月,陸集聖為了躲避通緝二度赴台,寄居在親戚家裡。他一到台灣,立即召集黨員開會,傳達國內的形勢和目前黨的中心任務,以及解放區的訊息。會後又發動尤安黨小組的黨員深入各大中專院校、工廠、農村宣傳解放區的訊息,增強台灣人民開展革命鬥爭的信心。
1947年底,“布案”事件平息,上級黨組織將陸集聖調回福建。任中共閩中地委城工部部長。
1948年3月,閩浙贛區黨委因城工部內部出現了個別叛徒而決定肅清黨內內奸,於是成立審查委員會。在“左”的思想指導下,城工部的一些黨員被審查,組織被強迫解散。在錯誤決定的指導下,中共閩中地委於同年4月也將陸集聖等一批城工部組織的人員逮捕並審查。在事發之前,曾經有個別戰友向陸集聖暗露內情,勸他暫避風頭。但他毫不介意地說:“我為革命光明磊落,忠心耿耿,從未做過對不起黨的事。上級布置的任務,不管有多么艱難,我總是堅決完成,不曾失職,這一場小誤會算得了什麼?男子漢大丈夫,坐不更名,行不改姓,何須迴避。我相信組織上會把問題搞清楚的。”事後不久,閩中城工部的一些黨員遭錯殺,陸集聖也沒有逃脫“城工部事件”的血光之災。臨死之前,陸集聖正義凜然地向閩中地委表示:他服從組織決定,但請求組織上重新審查他的歷史,給予恢復黨籍,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對黨忠貞不移的高尚情操。
歷史是公正的,功過是非終有定論。1956年6月,中共中央專門為在“城工部事件”中被錯殺的人員平反昭雪,陸集聖冤情大白,並被追認為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