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市甲子福壽善堂慈善會

陸豐市甲子福壽善堂慈善會 原名為福壽善堂,始創建明末清初。當時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時有餓殍,路見露己,鄉中熱心公益之父老,發起成立甲子福壽善堂,堂址設於待渡山北麓,並開展修屍殮骨,修橋鋪路,施醫贈藥等善舉。清光緒己亥年,由林炯初、陳泰源、陳達存、唐李書、黃繼禮、洪興瑞、吳祥麟,盧朝祿、張余炯諸君向社會籌資擴建新堂址,並集資創辦“六一”學校,讓數百名貧困兒童就學,此舉使善堂聲譽日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豐市甲子福壽善堂慈善會
  • 原名:福壽善堂
  • 始創:明末清初
  • 集資創辦:六一”學校
1937年,大南山25位革命志士在惠來縣鼎澳鄉榕樹頭村被慘殺,1939年陸豐華美鄉35位革命志士被害,由於敵人殘暴不讓親屬收埋,令其暴屍日曬,慘不忍睹,善堂前往收葬,令英魂得慰。1940年舊曆四月六日,甲子發生了歷史上著名“四月緊仔船”颱風慘禍,不少鄉民被巨浪吞沒,慘不忍聞,事後善堂組織勞工,日以繼夜收撈浮屍200多具。1943年日寇封鎖港口,漁船不能出港,農民餓死無數,善堂收埋死屍三萬餘具。1944年,港澳為日寇所陷,眾多同胞逃亡大陸,途經甲子,無法回鄉,善堂見狀,籌款資助,使4000多名難僑得以歸家。
1950年,中南區軍政委員會薛國標同志呈黨中央上報甲子福壽善堂在大南山修埋革命烈士遺骸數月一事,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部頒發獎狀授於本堂。解放以後二任陸豐縣縣長左賜、鄭萬生分別為該堂題寫“樂善好施”“為善最樂”的匾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