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蠡(陸聖泉)

陸蠡

陸聖泉一般指本詞條

陸蠡[lǐ](1908一1942),字聖泉,天台平鎮岩頭下村人,學名陸聖泉,原名陸考原,現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譯家。資質聰穎,童年即通詩文,有“神童”之稱。 巴金認為他是一位真誠、勇敢、文如其人的作家。

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綠記》(《囚綠記》已被選入人教版語文必修2第3課;以及粵教版選修4第5課,和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第二課,及滬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四課)等,曾翻譯俄國屠格涅夫的《羅亭》,英國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法國拉·封丹的《寓言詩》和法國拉馬丁的《希臘神話》。

1942年僅34歲的陸蠡死於日寇酷刑之下,在1983年4月,國家民政部批准他為革命烈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蠡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浙江天台
  • 出生日期:1908
  • 逝世日期:1942
  • 主要成就:散文家、革命家、翻譯家
  • 代表作品:《海星》《竹刀》《囚綠記》
  • 性別:男
  • :聖泉
  • 拼音:lù lǐ
人生經歷,早期經歷,後期生活,堅貞愛國,文學歷程,犧牲事件,追思悼念,文學藝術,個人作品,散文,部分作品簡析:,翻譯,社會評價,

人生經歷

早期經歷

1919年進浙江基督教蕙蘭中學。
1921年轉入浙江之江大學附中,開始閱讀文學作品並嘗試寫作。
1922年跨越國中,考入之江大學附屬高中部,初露文學創作的才華。
1924年升入之江大學機械系。
陸蠡散文集陸蠡散文集
1927年,轉國立勞動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二年後畢業。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學
1927年,轉國立勞動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二年後畢業。
1928年轉學到上海勞動大學機械系。
1930年任教於杭州中學。
1931年秋,陸蠡與發人吳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學理化教員,課餘從事創作和翻譯。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這時寫的。
1932年開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編輯,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學任教。
1934年,陸蠡到上海南翔立達學園農村教育科任數理教員。
1935年,因吳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創辦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辭去教職,改任編輯。
1938年,應老友朱洗的邀請,到臨海琳山農校任教, 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間,經常與著名作家巴金、麗尼、許天虹等促膝交談到深夜,使其文學創作邁上了新的台階。繼處女作《海 星》於1936年8月問世後,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編入《文學叢刊》第五集。
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綠記》,列為《文學叢刊》第六集。三個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鍊、質樸,蘊藉而秀美。陸蠡也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的感覺總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後期生活

寂寞感在陸蠡的許多散文中都可以找到,越到後期,寂寞的氛圍越濃厚。這種寂寞的來源可能有兩個:
第一就是陸蠡自身內向的性格。即使與朋友們在一起,也顯出一種寡言少語、不願出頭露面的特性。因為喜歡沉默,所以與他人的交流就不充分,而容易沉入自己的內心,耽於自己孤獨的幻想,這種對個人內心世界的孤獨體驗,就是一種寂寞感。
第二是陸蠡短暫一生中的人生辛酸的命運遭際。如《寂寞》一文中感嘆:“世上,盡有的是行人,同路的卻這般稀少!”於是,他“如同歡迎一個老友”“開始和寂寞相習了。” 當一個人墜入寂寞的時候,他便開始了回憶。
陸蠡是一個矛盾的人,他的外表劉西渭說是“不僅貌不出眾,身體瘦小,而且右眼失明”,但是他卻敢於在生死的考驗面前毫不畏懼,慨然赴死,就像他的《秋稼》中所寫的阿富一樣。這說明他既內向、穩重,又為感情所衝擊,左右。所以他在《囚綠記·序》中說:“我羨慕兩種人”。一種是情感型,一種是理智型,而他自己則是介於這兩者之間,前後都無著落。既想徜徉於幻想世界中,卻又忘不掉現實的苦難,正是這種內在的矛盾使得陸蠡在回憶時,散文也呈現出一種溫暖的往事回憶,一種悲慘命運的回憶。

堅貞愛國

陸蠡是一位堅貞的愛國者。抗日戰爭中,在“孤島”和淪陷的上海,他堅守出版崗位,廣泛聯繫進步作家,並接待、掩護在滬的地下黨員,為抗戰文化做出貢獻。他經歷“九一八”、“一二八”,特別是“七七”、“八一三”抗戰,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愛國者,他目睹日本帝國主義的步步入侵,祖國和人民所經受的災難日益深重,陸蠡的愛國救亡意識與日俱增。他曾與巴金、曹禺等63位作家一起,在抗議日本侵略的《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上籤名,發出“我們決不屈服,決不畏懼”的呼號。
1937年8月,吳朗西、巴金分別去重慶、廣州籌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陸蠡負責。幾年中,在敵機轟炸中出版的書籍竟達數百種,還有十幾種叢書。期刊《少年讀物》因有抗日內容被強令停刊,他又先後主編了《少年讀物小叢書》和《少年科學》。他不僅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寧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進駐上海租界,由於在淪陷後的上海堅守文化工作崗位,他於1942年4月13日被捕,陸蠡發往西南的抗日書籍在金華被扣,日本憲兵隊追蹤到上海,查封了書店,沒收了全部《文學叢刊》。陸蠡不顧胞妹的勸阻,親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關押。後被解到汪偽政府所在的南京審訊,不久由巡捕房轉到虹口日本憲兵拘留所,刑審數月,慘遭殺害,臨刑時年僅34歲。

文學歷程

上海淪陷,陸蠡一如既往地編書、印書、售書。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前夕》。作為文生社重要作者、陸蠡的好友靳以,抗戰爆發後去重慶,花了3年工夫寫成這部以抗日救亡為題材的45萬言的小說。靳以為了防止敵偽檢查扣壓,分散投寄,每天只寄三、五封。幾個月的工夫,這部篇幅浩繁的書稿被化整為零,源源不絕地遞往申城。陸蠡收到後,也採用流水作業,邊加工編輯,邊發稿付排,變零為整。最後編定為兩冊,居然順利出書。
《陸蠡研究》書刊《陸蠡研究》書刊
陸蠡心靈歷路的這種嬗變演進,在他的三本散文集中留下了清晰的軌跡。頭兩本集子創作於抗戰之前,多寫家鄉浙東山水之美和剛強堅韌的鄉民受難與不平。
陸蠡以散文集《海星》步入文壇,後來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綠記》。他的散文,在現代散文的百花叢中,有著奪目的光彩和獨特的風格。中國許多出版社爭著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灣先後出版了《陸蠡集》、《陸蠡傳》。好多本中國現代文學史在論述散文部分里,都寫到了陸蠡中國現代散文的各種選集,也都選進他的許多作品。
陸蠡精通英、法、日、俄和世界語,先後翻譯了馬爾丁的《葛萊齊拉》,屠格涅夫的《羅亭》《煙》等著作。他於1933~1936年間寫的《海星》,那種絢麗婉約得如散文詩般的文字,更是風靡一時。
1936年7月《海星》、1938年3月《竹刀》、1940年8月《囚綠記》三本散文,分別收在巴金主編的文學叢刊第二集和第五、第六集中。他還用六角的筆名,發表過天文學的文字。

犧牲事件

1942年3月初,陸蠡和張宛若女士喜結良緣。正值新婚燕爾,新人還沉浸在蜜月的愉悅之中,災禍突從天降。4月13日,盧家灣捕房查抄文生社,聲稱要找負責人,並砸開書庫大門,劫走存書數萬冊。當天陸蠡正好外出,得知此事後,友朋家人勸他先躲一躲;但他卻不以為然,認為自己身為負責人,社裡有難不能逃避,理應前去據理抗辯,追回被搶圖書,為社裡討個公道。他孤身來到捕房,落入虎口,當即被戴上手銬。第二天,朋友索非等到捕房打探,告知已被移解到四馬路市警察局;到了市局,又說那是日本憲兵隊要抓的人,早就押送到江灣憲兵司令部了。索非等又通過一個懂日語的熟人,找到憲兵司令部“相當高級的負責人”,那人證實:陸蠡確實關押在這裡,因為“他是共產黨”。由此看來敵人查封文生社、抓捕陸蠡是蓄謀已久的了。
1942年3月,陸蠡與張宛若女士結婚1942年3月,陸蠡與張宛若女士結婚
又過了些日子,據懷玖介紹,有個陌生人來到陸蠡家,一進門就交還一件陸蠡被捕那天身穿的大衣。那人解釋說,他也是被抓進憲兵隊的,與陸蠡關在同一牢房,彼此很熟。日本人曾提審陸蠡,問:
“你愛國嗎?”
“愛國。”
“贊成南京政府(按:指汪偽政權)么?”
“不贊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國?”
“絕對不能征服!”
明知凶多吉少,人們還是心存僥倖,希冀有一天他會突然歸復。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至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仍然音訊全無。只有在這個時候,人們才不由得不相信,陸蠡是永遠也不會回來了。因為堅持愛國抗日立場,不屈不撓,被日軍刑審數月,虐殺而死。據推算,死期當在被捕後的第四個月,即1942年7月。民政部追認陸蠡為革命烈士,也是以此為依據的。

追思悼念

陸蠡的死震動大上海。《大公報》、《文藝復興》等多家報刊開闢紀念專號,唐弢、柯靈、李健吾、黃源、吳朗西、朱冼、雨田、索非等作家紛紛撰文追思悼念。
陸蠡譯陸蠡譯
鄭振鐸在《蟄居散記》中說:“文化生活社的陸蠡先生被捕時聽說也曾向他追究過復社的事。即使他知道若干,他如何肯說出來呢 ”“陸蠡的死,最可痛心。”他建議為包括陸蠡在內的抗戰死難者“建立一座‘無名英雄墓’來作永久的追念”。靳以痛心地說:“敵人特別指出《前夕》是抗日的,因此就找到書店的負責人”;對於陸蠡的死,他“心上永遠懷著一點洗不去的疚恨”。
說得最為懇切動情的是巴金。1946年從內地返滬後所寫《懷陸聖泉》一文,深情回眸十多年來與陸蠡相識相知的全過程,對其文品人品和感人的抗日事跡,給予高度評價;盛讚他有一顆“崇高的心靈”,推許他是最“值得驕傲的朋友”。他認為陸蠡之死“惟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強硬,他對敵人說,汪精衛是漢奸,大東亞戰爭必然失敗。他可能為這幾句真話送命。”巴金十分感喟和惋惜:陸蠡“雖然為‘抗’敵犧牲,也沒有人尊他為烈士”。而巴金正是尊陸蠡為烈士的第一人,他是這位抗日英烈的最知心最知音;《懷陸聖泉》一文,更是一座為烈士立傳的不朽豐碑。在亡友罹難以後很久很久,巴金仍然難以釋懷,長念不已。
直至建國以後,還念念不忘為亡友編纂遺著。1958年,在百忙之中和不斷受到來自四面八方批判圍攻的情況之下,編成《陸蠡散文選》一冊,交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那一篇篇由巴金從眾多遺作中拔萃出來的美文佳作,那一頁頁由巴金親手謄錄的字型端莊娟秀的手稿,哪一字、哪一句、哪一篇不浸透凝聚著巴金對亡友披肝瀝膽的深情和愛心 可惜,由於三年自然災害和十年動亂等原因,這本小冊子胎死腹中,未能成書。在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之後不久,浙江文藝出版社編輯出版了“浙籍烈士文叢”,與應修人、殷夫、潘漠華、柔石等浙籍烈士一起,《陸蠡集》也應運而生。書內輯收陸蠡三個散文集的全部作品以及集外小說《覆巢》《秋稼》,並附錄巴金、唐弢、柯靈等多人的紀念文章。這不僅圓了巴金多年以來為亡友出版遺作的美夢,而且對長眠九泉的陸蠡烈士也是一個很大的慰藉。
陸蠡憑著高超的藝術技巧和過人的藝術稟賦,以三十四歲的年輕短暫的生命(1908-1942),卻留下了三本質量頗高的散文集,並在現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至今還讓人們不斷地懷想他,可以說陸蠡是幸運的。

文學藝術

陸蠡的散文主要藝術特點是,從瑣細的生活情節中,挖掘出某種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誠、淳樸心靈的閃光,作品大都矚目現實社會和下層人民的貧窮疾苦,通過對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淳樸的優良品質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的頌讚,表現出作家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和可貴品格。在藝術上,那鄉野泥土的氣息,憂鬱動人的故事情調,優美清麗的文筆,嚴謹的構思,形成他自己獨特的風格。其文筆縝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樸實、誠摯。
含有優美、清麗的感染力
余光中在《散文的知性與感性》一文中說道,“其實,早期的散文家裡,感性散文寫得最出神最出色的,恐怕得數名氣不及徐志摩而夭亡卻更早的一位作家——陸蠡。例如《貝舟》一文,破空而來,戛然而止,中間的神秘之旅原來是一場白日夢。該文章幻而似真,敘事、寫景、筆法都飄逸清空。最出神入化的一篇《讖》,只從一絲縈念的線頭,竟抽出了一篇唯美而又多情的絕妙小品。”從以上的評論中,想像到陸蠡的散文是非常華美、有韻致和美感的。
擁有豐富的想像力
想像力是一個作家必備的素質之一,沒有想像力就沒有了飛騰的翅膀,文思就枯了。非凡的想像力不僅代表了作者廣博的見識,而且昭示著作者多姿多彩的心靈世界,說明他的內心世界是多么的豐富。而一個美好的想像,一個無暇的比喻,可以使一篇文章蔚然增色。在陸蠡的散文中,他卓越的想像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比如《蛛網和家》把“家”比喻成“蛛網的中心”,織成這“網”的是“道路”和“回憶”,人們或是走在回家的路上,或是躲在離家遙遠的一角,思念著家鄉,回憶著家鄉的往事。《網》的另一篇文章寫的卻是另一張“網”——命運之網。整篇文章幾乎用一個比喻貫穿:“我想說命運好比漁夫,不時不節在生命的海中下網。
富有平淡、舒緩的表現力
陸蠡的語言是很有特色的,“陸蠡口齒鈍拙,情深意斂,天性純樸且常帶幾分羞澀,這種性情投射到散文,使其語言自有一種別人所無法模仿的簡潔雅致的神韻。用詞造句不露穿鑿之痕,語氣節奏恰似促膝而談,熨貼,自然。”“字裡行間顯得那樣從容自如,不露任何吃力和用勁的樣子。” 他經常用的是一種講故事的筆調,平淡、舒緩卻具有很強的表現力,讀者像聽故事一樣不知不覺就沉入了他的世界當中了。
具有光彩、獨特的魅力
從他第一本散文集《星海》裡面的個別篇章都可以看出裡面雋永的話語;而後期散文《寂寞》和《門與叩者》更是描寫了生的空虛、虛無。陸蠡的散文,在現代散文的百花叢中,有著奪目的光彩和獨特的風格。作品前半篇很優美,後半篇則顯得很雄壯,“前者在幽婉縹緲中突出一種風懷旖旎之情調,後者在慷慨悲涼中表現一種深沉雄渾之風骨,使前後形成強烈的反差” ,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個人作品

散文

《黑夜》、《海星》、《鐘》、《橋》、《夏夜》、《失物》、《春野》、《蛛網和家》、《窗簾》、《元宵》、《貝舟》、《麥場》、《光》、《夢》、《松明》、《蟬》、《紅豆》、《榕樹》、《麻雀》、《母鼠》、《荷絲》、《水碓》、《啞子》、《蟋蟀》、《八哥》、《溪》、《竹刀》、《秋》、《廟宿》、《嫁衣》、《燈》、《網》、《讖》、《苦》、《囚綠記》、《光陰》、《池影》、《寂寞》、《門與叩者》、《乞丐和病者》、《昆蟲鳥獸》、《私塾師》、《獨居者》、《覆巢》、《秋稼》、《少年讀物》發刊詞、《給亡妻》手記、《陸蠡散文集》。
陸蠡部分著作陸蠡部分著作

部分作品簡析:

《燈》就是這樣一篇飽和著醉人的溫馨氛圍的散文。在農村,天已經完全黑下來了,到了燈點的時候,燈亮起來了,飯也已經熟了,飄出了米飯的香味,一家人於是一邊吃飯,一邊和鄰居閒談,古事今事,今謎舊典,談笑間,千百年過去了,無數的煩憂過去了,這樣安穩、閒散的晚上,情味是多么悠長。
《蟋蟀》讓作者想起了自己“那美麗的我的童年的光陰”,如何和幾個“淘伴”一塊在深夜找到蟋蟀藏身的地方並作好記號,然後早晨再去把它抓在手裡,不管“露濡濕了赤腳穿著的鞋,衣襟有時被荊棘抓破”,而到了秋天又為這“活不過白露”的小蟲的命運而擔憂,翻曆書,問大人,而最終仍然是自己親手把它埋葬了。
《虎》寫的是一些與虎相關的往事。整體上是一種溫暖、安適、綿長的氛圍,讓人沉浸在往事中,仔細咂摸著往昔的歲月,感嘆著時光的無情,而這種感嘆仍然是老老實實,沒有怨意的。
《讖》寫的是人的命運遭際,兩個女子無意中隨口說出的話,沒想到卻真應驗了。命運對人總是捉弄,所以人生無常,難以預測,這雖然充滿了一種悲觀宿命的氣息,但卻有一種苦痛的人生經驗在裡面,是從許多人的悲慘命運當中提煉出來的。
《水碓》講述的是一個十五歲的童養媳的悲慘命運:她嫁給了十一歲的丈夫,要忍受一切童養媳應受的折磨和虐待,而更殘酷的是,“在遠離人居的沙灘上”,“在雨雪交加的冬令,天地凝凍成一塊”,她被迫一個人去守那水碓。“黑夜的恐怖包圍著她,長夜無休息的疲勞侵蝕她”,終於在一個冬夜她被卷進臼里,搗成了肉醬。
《嫁衣》講述是一個農家女的故事:“她從七歲便開始織薴”,準備嫁妝,然後又“累寸盈尺的織起帶子來了”,並且在帶子上織了很多吉祥的話,於是有一天她出嫁了,一兩百人抬的大小箱籠,招搖過市,“照紅了每一個女兒的眼睛。”然而婚後的生活卻突轉直下,消耗了自己寶貴的時光,而十幾年前她花了整整一個青春織就的帶子、布匹上落滿了灰塵,開始霉爛。
《溪》講的是“用左手打人會使人臨到不幸”,“迷路人倘若遇見左纏的藤,那是碰到鬼了,將尋不到要去的地方。但是可以把它砍下,拿回家來,便會得了一根極神秘的驅邪的杖”。

翻譯

【法】拉馬丁原著,《葛萊齊拉》(1936)
【俄】屠格涅夫原著,《羅亭》(1937)
【俄】屠格涅夫原著,《煙》(1940)
【英】笛福原著,《魯濱孫漂流記
《寓言詩》
《希臘神話》

社會評價

翻開《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幾行字跡映入眼帘:“陸蠡(1908—1942),原名陸考源,字聖泉,浙江天台人,1942年他作為留守上海文化出版社的負責人,被日本敵特機關逮捕,在監獄中英勇不屈,最後被秘密殺害。”寥寥數語,還不能表明陸蠡在文學上的傑出成就和其作品的藝術思想價值。
台灣余光中先生所評:“感性散文寫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陸蠡了。”“他的散文獨創在於斷然割捨繁文雜念,而全然投入單純的情感,務求飽滿的美感。《貝舟》、《囚綠記》、《讖》等只從一絲縈念的線頭,便會抽出一篇美麗而多情的絕妙小品來。”“陸蠡是散文家中的純藝術家。”因此,陸蠡被讚譽為“絕代散文家。”。
巴金在《懷陸聖泉》一文中寫到:“聖泉這樣有義氣,無私心,為朋友甚至交上生命,重視他人幸福甚於自己”,“就是這個沒有響聲的老實人,平時沒有一點英雄的樣子,危機來了,卻比任何人都勇敢”,“這是一個具有璞玉般心靈的人”。
巴金在寫於1946年11月的《懷陸聖泉》一文中說:“’在我們中國每天有千千萬萬人死亡,許多家庭殘破,生命像骨頭似的被隨意拋擲。一個讀書人的死活,更不會有人關心。然而就在這樣中間,也有人愛理想,愛正義,恨罪惡,恨權勢,要是他們有一天讀到聖泉的書,知道聖泉的為人,明白他的愛和恨,那么他們會愛他、敬他,他們會跟著我們呼喚他,呼喚他回來,呼喚那個曇花一現的崇高靈魂重回人間。”
唐弢在寫於1946年12月20日的《聖泉紀念》一文中說:“用文字來紀念聖泉,伸紙落筆,終覺得一無是處。他的生命是短促的,但他用短促的生命寫了人生這部大書里最偉大、最動人的一章,我們又如何能再著一字。”詩人柯靈在1946年12月20日寫的《永恆的微笑——紀念陸蠡》一文中說:“在文人傳統中有寧靜澹遠的一路,聖泉正是這一類。不趨時,不阿俗,切切實實,閉戶勞作,勞作所得,殷勤地獻與世人。他決不‘孤芳自賞’,或者‘顧影自憐’。他是淳樸的,一個道地的山鄉人。這點淳樸使他在品格上顯得高,見得厚,也正是他終於默然地為祖國獻出生命根基。”
他女兒陸蓮英憶述:“父親還從外地帶回許多革命書籍給大家看,其中有馬克思的《資本論》,有《列寧的生平》和《共產黨宣言》等等。有一次國民黨反動派軍隊駐在我們家裡,他們看到這些革命書籍,就懷疑祖父是共產黨,把他抓去關起來,揚言要槍斃。後來費了許多周折,才把祖父保出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