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再生

陸再生

陸再生,棉紡技術專家,教育家。曾從事我國特種紡織品的開發工作,參與完成一批國防用和工業用紡織品的開發;積極開展棉紡新技術研究,完成研究課題多項;編寫教材9種,為中國的紡織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做出了成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再生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省江陰縣
  • 職業棉紡技術專家,教育家
  • 畢業院校江蘇省立蘇州工業專科學
  • 主要成就:參與完成一批國防用和工業用紡織品的開發
  • 代表作品:編寫教材9種
簡歷,生平,主要論著,人生成就,教學成就,教學理論聯繫實際,研究生培養,對工廠技術人員的培訓,主要貢獻,“中長纖維在棉紡設備上加工的研究”,“轉杯紡的紗線結構研究”,“轉杯紡接頭機理的研究”,“交絡變形和噴氣變形機理”的研究,“中細支摩擦紡工藝理論”的研究,“90年代後期國際國內紡織科技發展前景”,棉紡新設備和新工藝的論證和研討,工作作風,

簡歷

1929年11月 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今部分劃歸張家港市)。
1946-1951年 在江蘇省立蘇州工業專科學校學習。
1951-1954年 上海第十棉紡織廠細紗車間技術員、副主任。
1954-1958年 紡織工業部技術司技術員
1958-1961年 紡織工業部紡織科學研究院技術員
1961-1965年 華東紡織工學院研究生。
1965-1971年 紡織工業部紡織科學研究院工程師
1971-1993年 天津紡織工學院(現天津工業大學)副教授、教授。
1993年 退休。

生平

陸再生,1929年11月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今屬張家港市)。1946年國中畢業後考入江蘇省立蘇州工業專科學校(五年一貫制),1951年畢業。由國家統一分配到上海國營第十棉紡織廠(今九廠)。1952年,陸再生參加華東紡織管理局幹部技術訓練班,重點學習實際操作技能。在此,他堅實地掌握了細紗機的設備安裝和維修技術。1952年10月分配到上海第八棉紡織廠任細紗車間技術員、副主任等職,在該廠建立和健全了細紗機的保全保養和維修制度,為提高設備效能創造了有利條件;主持了細紗機的牽伸機構改造,使該機的牽伸倍數提高兩倍,為加重粗紗定量和減輕前紡負擔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4年9月調紡織工業部技術司新組建的特種產品科,開發國防用和工業用紡織品。陸再生重點參加降落傘的繩帶套件和輪胎帘子布的開發。因國內從未生產或很少生產這種產品,只得套用蘇聯標準(ГОСТ),有時甚至通過有關部門把朝鮮戰場上的戰利品拿來分析試製。經過3-4年的辛勤努力,他和科內的同事一起依靠地方力量共同完成了棉帘子布、降落傘、飛機蒙布、各種篷布以及過濾布等共百餘個品種的開發,並制定了有關技術條件和內控質量標準。1958年10月調紡織工業部紡織科學研究院(今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不久,參加由紡織工業部技術司組織的靜電紡工作組去杭州第一棉紡織廠指導靜電紡的開發研製。1959年,在北京拉鎖廠進行尼龍拉鎖織帶工藝的研究,分析試驗達數十次之多,終於獲得成功。1961年10月經組織推薦,考入華東紡織工學院攻讀研究生。在導師嚴灝景指導下,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PLY帘子線疲勞測試儀樣機,於1964年和1965年分別參加上海四新展覽會和北京全國儀器展覽會展出,後由常州儀器廠批量生產供有關輪胎廠和帘子布廠使用。1965年6月,陸再生研究生畢業,仍回紡織科學研究院工作,擔任專題組長、工程師等職。當時正值“文化
大革命”,各項工作幾乎處於停止狀態。他以堅忍的毅力堅持搞科研,自1968年起,主持中頻電機轉杯紡(氣流紡)的開發研究,經過兩年多時斷時續的艱苦工作,在一台單頭機上試驗成功(後擴大到6台),紡出了58-28tex的純棉紗,紡杯轉速高達6萬轉/分(當時國內的轉杯紡轉速一般為3-4萬轉/分)。1971年3月,調天津紡織工學院,至1993年退休,歷任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副教授、教授等職。1978年以後,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和各項政策的落實,激發了他為國家振興科教的工作熱情。先後為各個班級講授六門課程,撰寫中文講義五種,英文講義一種,主編教材兩本,合編教材一本,主審教材一本;與此同時,積極開展科技活動,完成多項研究課題。這是他一生中在學術上最為活躍的時期,成為天津紡織工學院棉紡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在同行中享有較高的聲譽。陸再生在社會上兼任多項學術職務。1984-1991年擔任第一屆、第二屆全國紡織工程專業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和紡織工程統編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是我國紡織教育改革和教材建設的推動者和實施者之一。1989-1995年擔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技術經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管理科學院天津紡織軟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組織了在天津和包頭等地舉辦的全國紡織軟科學學習班。1991-1994年擔任《紡織軟科學研究》副主編。陸再生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評定為教授。自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陸再生是棉紡技術專家陸再生是棉紡技術專家

主要論著

1 陸再生.在棉紡設備上加工70毫米化學纖維的試驗.天津紡織工學院《紡織科技》,1973(1)
2 陸再生等.氣流紗和環錠紗在結構上的差異(一)(二).天津紡織工學院《科技通訊》,1981(12);1982(1)
3 陸再生(合編).棉紡學.紡織工業出版社,1981
4 陸再生.專業外語教學法的研究.天津紡織工學院《教學研究》,1982(1)
5 陸再生.金州紡織廠引進新機消化資料彙編(細紗).遼寧出版社,1983
6 陸再生.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卷(軋棉).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
7 陸再生等.環錠細紗動態捻回傳遞的研究.天津紡織工學院學報,1985 (1)
8 陸再生等.氣流紡紗接頭機理的研究.紡織學報,1985(11)
9 陸再生等.提高氣流紗質量的試驗研究.天津紡織工學院學報,1986(2)
陸再生是棉紡技術專家、教育家陸再生是棉紡技術專家、教育家
10 陸再生等.摩擦紡凝聚區內纖維分布的研究.天津紡織工學院學報,1988(1)
11 陸再生等.長絲在交絡噴嘴絲道內橫向振動的頻譜分析.天津紡織工學院學報,1988(3)
12 陸再生等.平行長絲噴氣變形機理的研究.天津紡織工學院學報,1989 (3)
13 陸再生等.摩擦紡機輸棉管道內流場分布的研究.紡織學報,1989(5)
14 陸再生等.新型紡的技術經濟分析和發展預測.棉紡織技術,1990(5)
15 陸再生等.現代紡織詞典(棉紡).中國紡織出版社,1993
16 陸再生等.摩擦紡引紗方向對成紗質量的影響.棉紡織技術,1992(6)
17 陸再生(主編).棉紡工藝原理.中國紡織出版社,1995
18 陸再生(主編).棉紡設備.中國紡織出版社,1995
11 陸再生等.長絲在交絡噴嘴絲道內橫向振動的頻譜分析.天津紡織工學院學報,1988(3)
12 陸再生等.平行長絲噴氣變形機理的研究.天津紡織工學院學報,1989 (3)
13 陸再生等.摩擦紡機輸棉管道內流場分布的研究.紡織學報,1989(5)
14 陸再生等.新型紡的技術經濟分析和發展預測.棉紡織技術,1990(5)
15 陸再生等.現代紡織詞典(棉紡).中國紡織出版社,1993
16 陸再生等.摩擦紡引紗方向對成紗質量的影響.棉紡織技術,1992(6)
17 陸再生(主編).棉紡工藝原理.中國紡織出版社,1995
18 陸再生(主編).棉紡設備.中國紡織出版社,1995

人生成就

教學成就

陸再生自1971年調入天津紡織工學院後,為本科生講授棉紡學、新型紡紗、棉紡質量控制與產品設計、紡織專業英語等課程,為研究生講授新型紡紗、化纖混紡、紗線結構與質量分析等課程;為尚比亞留學生用英語講授棉紡工藝學課程。他身為教研室主任,以身作則,凡是新編教材或開設新課,他總是第一個上講台。即使這門課程他已講過多遍,也要充分做好準備。一年冬天,他備課到深夜,疲勞過度,暈倒在火爐旁。他還經常指導青年教師進行試講,組織全室教師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和課程體系的改革,耗用大量業餘時間編寫教材講義,為提高整體教學水平費盡心血。

教學理論聯繫實際

陸再生來到教學部門之前,在工廠和科研單位做過多年的生產管理和科研工作。因此,他講課時能理論聯繫實際,方法靈活多樣,教學效果好,受到學生普遍歡迎。在講牽伸時,他套用科研成果和生產實踐知識,系統講解了我國棉紡牽伸機構的演變過程,數據充分,說理透徹;在講新型紡紗時,他聯繫自己的科學研究實踐,講解了為什麼要在轉杯紡的紡杯隔離盤上開導流槽以及槽的出入口位置和方向是如何確定的等等,學生聽了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反映很好;在講牽伸區內纖維分布狀態時,他組織學生成立課外科研小組,在業餘時間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和測試,讓學生自己統計數據和畫出分布曲線,再和書本進行對照,不僅使學生對書本知識理解深刻,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分析能力。由他教過的學生,在1982年全國紡織高校統考中獲得了棉紡專業個人第一名。陸再生堅持課程體系的改革。1983-1985年,他根據全國紡織教育改革會議的精神,在天津紡織工學院主持了棉紡專業的課程改革,組織編寫與之配套的《棉紡設備》、《棉紡工藝原理》和《棉紡質量控制與產品設計》三本教材,以原理為主幹課,設備為先行課,質控為後繼課組成了棉紡專業的課程體系,克服了過去只有《棉紡學》一門課程難以完成棉紡專業全部內容的弊端。這項改革獲天津市1989年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研究生培養

陸再生自1981年起指導研究生,共培養碩士畢業生16名,其中有的已晉升為教授,成為本單位的專業學科帶頭人。

對工廠技術人員的培訓

陸再生還熱心於對工廠技術人員的培訓,先後在成都、保定、邯鄲、石家莊、臨汾、襄樊、包頭、呼和浩特等地舉辦的師資班、工程師班、技術人員進修班講課多次。由於講課效果好,能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很受學員歡迎,得到舉辦單位的讚賞。

主要貢獻

“中長纖維在棉紡設備上加工的研究”

1971年以後,陸再生一方面擔負繁重的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堅持進行科學研究。1972-1973年,由他主持的“中長纖維在棉紡設備上加工的研究”課題,完成了設備改造和工藝配置的研究,制織了滌粘仿毛華達呢和凡立丁等面料。之後,在上海召開的全國中長纖維紡紗開發工作會議上做了介紹,展示了面料樣品,獲得與會代表的好評。當時中長纖維在棉紡設備上加工成仿毛產品在國內尚屬起步階段,陸再生的研究成果為此提供了寶貴經驗。

“轉杯紡的紗線結構研究”

1980-1982年主持“轉杯紡的紗線結構研究”,採用纖維浸沒示蹤法揭示兩種紗線的內部纖維排列形態,並就轉杯紗與環錠紗在結構上的差異寫成論文,在校刊刊登後,由《棉紡織技術》轉載。

“轉杯紡接頭機理的研究”

1982-1984年主持“轉杯紡接頭機理的研究”,採用高速攝影頻閃技術,揭示了轉杯紡接頭過程的全幅圖像,引起同行的極大興趣,為研究轉杯紡接頭過程中的動作—時間配合提供了科學依據。

“交絡變形和噴氣變形機理”的研究

1985-1986年主持“交絡變形和噴氣變形機理”的研究,採用頻閃攝影技術和頻譜分析方法對交絡成結和噴氣成圈的形成機理做了較深入的分析研究。

“中細支摩擦紡工藝理論”的研究

1987-1989年主持“中細支摩擦紡工藝理論”的研究,製成一台雙向引紗的摩擦紡試驗機,製作多種塵籠摩擦加捻器和多種輸棉管,紡出14.5-32tex的棉紗,引紗速度100-120米/分。專家鑑定認為這一課題對輸棉管道內流場分布和凝聚區內纖維分布的理論分析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

“90年代後期國際國內紡織科技發展前景”

1996-1997年,陸再生作為負責人之一參加“90年代後期國際國內紡織科技發展前景”的軟課題研究。他撰寫的《新型紡的技術經濟分析和發展預測》一文獲1996年陳維稷優秀論文獎。

棉紡新設備和新工藝的論證和研討

陸再生還積極參加棉紡新設備和新工藝的論證和研討。他多次受聘為主任委員主持並條機、精梳機和粗紗機的技術鑑定工作,為該類設備的選型定型以及投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1988年參加“紡織工業工藝技術路線研究”棉紡組的評議驗收工作,這項工作為棉紡企業的技術改造、科研攻關、新機的設計與製造指明了方向,為領導決策和發展計畫提供了依據。1989年主持中國兩套“環錠紡工業化試驗”的技術考核工作,嚴謹細緻,深入車間,找工人座談,進行現場測試等,為正式驗收投產和第三代棉紡新設備(FA系列)的一條龍開發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工作作風

陸再生參加工作後,經常被抽調出來完成一些臨時任務或調配別的工作。他服從需要,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無論什麼工作,只要是組織分配的,都能在具體崗位上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地把它做好。1951-1952年,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他回響號召,毅然申請領取供給制待遇;1954年,由上海調到北京,由於前者執行地方企業標準,後者執行國家機關標準,致使他的工資下降達40%以上,他毫無怨言。1955-1956年,他被抽調進行幹部的政審工作,不辭辛苦,走遍了華北、東北、西北、華東和中南的不少城市和鄉村,認真負責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的留用人員做了實事求是的政治結論,使一批具有專長的老知識分子得到合理的安排和使用;1970年,在紡織科學研究院負責籌建棉紡實驗工廠時,經常吃住在工廠,一心撲在建廠工作上;1989年主審《棉紡質量控制與產品設計》一書時,他一絲不苟地進行校對審核,遇到需要修改的內容,不遠千里到撰寫單位與撰寫人員商榷,還主動將自己編寫的資料給撰寫人員參考使用,受到撰寫單位的高度評價。陸再生在工作中的嚴謹求實作風也很突出。1989年和1990年主持“環錠紡工業化試驗”技術考核和粗紗機的鑑定工作時,只因個別指標完成得不夠好,討論時意見有分歧。陸再生從確保工程質量的原則高度出發,和承擔單位一起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措施,得到承擔單位的認同。等到指標完全合格後重新開會鑑定才獲得通過。為此受到上級機關的好評。陸再生已逾古稀之年,還要參加有關學術會議、評審論文等工作。凡是有客來訪或來信,他都熱情接待,有求必應。他說:學習無止境,工作無止境,要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