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伏散是一是一劑中藥方劑,製作原料是蟬蛻、姜蠶等,主治痘瘡陷伏。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陷伏散
- 主要適用症:痘瘡陷伏
- 用法用量:每服1錢,紫草湯送下
- 劑型:中藥方劑
- 拼音:xiàn fú sǎn
陷伏散是一是一劑中藥方劑,製作原料是蟬蛻、姜蠶等,主治痘瘡陷伏。
陷伏散是一是一劑中藥方劑,製作原料是蟬蛻、姜蠶等,主治痘瘡陷伏。組成蟬蛻、姜蠶(薑汁炒)。製備方法上為末。1...
陷胸散是《聖濟總錄》中的藥方。組成 前胡(去蘆頭)1兩,甘遂(麩炒)1兩,甜葶藶(隔紙炒)1兩,大黃(銼,微炒)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1兩,馬牙消(研)1兩。主治 傷寒結胸,伏陽在里,心下堅硬,按之則痛。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生薑蜜水調下,更看虛實加減。製備方法 上為末...
羅浮方 羅浮方主治痘瘡灰白陷伏。【別名】羅浮散 【處方】烏蛇、僵蠶、山甲、全蠍、官桂、黃耆。【功能主治】痘瘡灰白陷伏。【用法用量】羅浮散(《痘疹仁端錄》卷七)。【摘錄】《治痘全書》卷十四
洗身散 洗身散是主治痘瘡陷伏不起、或隱在皮膚中者的藥劑。組成: 枳實4錢,陳皮4錢,紅花4錢,牛蒡子4錢,黑豆3錢,桃枝1尺五寸,桑枝長1尺五寸。 主治: 痘瘡陷伏不起,或隱在皮膚中者。 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5合,洗遍身。
傳春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古今醫統大全》卷九十一。主治痘瘡之出未出,陷伏不起,或隱在皮膚之間。方劑組成 梅花蕊、桃花蕊(各取陰乾)、經霜絲瓜、硃砂各二錢,甘草一錢。用法用量 上為末。每服五分或三分,煎紫蘇飲送下。功能主治 痘瘡之出未出,陷伏不起,或隱在皮膚之間。文獻記載 原方選錄 《古今...
還神散 還神散,中醫方劑名。出自《痘疹仁端錄》卷十四。主治痘疹內虛寒,外灰白陷伏者。組成 人參、麥冬各二錢,附子一片,黃芪二錢,甘草一錢。用法用量 上為末。每服一錢,防風湯下。主治 痘疹內虛寒,外灰白陷伏者。
傅春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古今醫統大全》卷九十一。主治痘瘡已出未出,陷伏不起,或隱在皮膚之間。組成 梅花蕊、桃花蕊(各取陰乾)、經霜絲瓜、硃砂各二錢,甘草一錢。用法用量 上為末。每服五分或三分,煎紫草飲下。主治 痘瘡已出未出,陷伏不起,或隱在皮膚之間。方義 梅花蕊活血、通便;經霜絲瓜、...
自外而散兮,根於五臟。可喜者苗而秀,秀而實,如鳥之脫距,所惡者枯而陷,陷而伏,如虎之伏崗。東赤南白,西黃北黑,各分布而有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自流行而無疆。初出血點兮,紅鮮得生之氣。次化生液兮,白瑩漸長之狀。膿成而色黃兮,欲收之候,痂結而色黑兮,已藏之象,謂腎無症者,...
二神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啟玄》卷十二。主治痘正發時遇大寒,變為陰症,腹痛,口氣冷,嘔吐,泄瀉,灰白陷伏難發者。組成 丁香九粒,乾薑(炒)一錢。用法用量 上為末。每五分,白湯下。少刻痘紅活為止。主治 痘正發時遇大寒,變為陰症,腹痛,口氣冷,嘔吐,泄瀉,灰白陷伏難發者。方義 氣血原實...
1.《張氏醫通》:“參芪內托散治潰瘍感冒風邪,痘疹觸穢伏陷,及癰疽久不潰。保元湯加川芎、當歸、肉桂、白芷、防風、桔梗、木香、厚朴。本方去木香,名十宣散,治痘癰。”2.《廣嗣全訣》:“參芪內托散治里虛發癢,瘡不潰,倒靨。”3.《醫學纂要》:“參芪內托散治痘證里虛.發癢倒塌,毒膿不化,膿...
名稱:神通散 組成:地龍(緊者,去土,微炒)一兩,硃砂(別研)一兩,生乾地黃(為末)一兩 用法:上同拌勻。每服一字,煎胡荽酒少許同溫湯調下,不拘時候 主治:小兒瘡疹倒黶,伏陷不出,毒氣稍輕,大小便通利者 出處:《衛生總微》卷八 名稱:神通散 組成:硃砂一錢(3g),雄黃五分(1.5g),沉香一...
在歸途,後金兵與明援軍大戰於撫順城外,明軍陷伏,總兵張承胤、副總兵頗廷相戰死,一軍皆潰。撫順之戰,後金大勝,連下東州、馬根單、撫順三城,俘獲人畜三十餘萬。七月,努爾哈赤又親領大軍從鴉鶻關入明,攻破了清河城,副總兵鄒儲賢所部明軍被殲。這兩次戰爭也稱“撫清之戰”。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
《普濟方集要》:“夫頭圓象天,故居人身之上,為諸陽之會。頭疼之疾,非止一端。如痛引腦巔,陷至泥丸宮者,是為真頭痛,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非藥物之可療。今人之體氣虛弱者,或為風寒之氣所侵,邪正相搏,伏留不散,發為偏正頭疼,其脈多浮緊者是也。抽刀一字散。”《奇效良方》:“抽刀一字...
” “其人平日不慎,口腹不謹,房勞營衛失守,邪得乘虛入,伏陷不得外出,入里漸深,變證漸重。此外損之因於病者,不善調攝所致也。”“以內傷為外感者有之,以外感為內傷者有之。虛虛實實,致人於死,此外損因於醫者之不明所致也。”吳氏既有繼承又有發揮,倡虛損分內外,首創外因致外損說。認為外損...
經言五郁者,言五行之化也,氣運有乖和,則五郁之病生矣。其在於人,則凡氣血一有不調而致病者,皆得謂之郁證,亦無非五氣之化耳。故以人之臟腑,則木應肝膽,木主風郁,畏其滯抑,故宜達之,或表或里,但使經絡通行,則木郁自散,是即 謂之達也;火心應與小腸,火主熱邪,畏其陷伏,故宜發之,或虛或實,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