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魯

陶魯

陶魯(1434年~1498年),字自強,玉林人。陶成之子,明代邊疆名臣。曾身兼湖廣布政使(從二品)、廣東按察副使,並治廣西兵備,權力及於三地,故被時人稱為“三廣公”。弘治十一年(1498年),卒於任。嘉靖四十年(1561年),朝廷敕建“忠烈祠”(在今陶街)以祀之。

(概述圖片來源:明代畫作《陶三廣像》)

基本介紹

  • 本名:陶魯
  • 別稱:陶三廣
  • 字號:字自強
  • 所處時代:明代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玉林
  • 出生時間:1434年
  • 去世時間:1498年
簡介,原文,譯文,

簡介

陶魯是明代邊疆名臣。 其人其事於《明史·陶魯傳》中有所記載。
陶魯,陶成之子,生於1434年,20歲即任新會縣丞,後任知縣、廣州府同知。明成化二年(1466年),陶魯效力明朝,平定內亂,任升僉事(按察使屬官,五品)。不久升廣東按察副使(四品)、湖廣按察使(三品)。弘治年間,先後身兼湖廣(今湖南湖北)、廣東、廣西三地要職,達到仕途巔峰,1498年病卒。封典為通奉大夫(二品),葬於廣東番禺,衣冠冢於仁東鎮三山。
陶魯的父親陶成畫像陶魯的父親陶成畫像
陶魯曾身兼湖廣布政使(從二品)、廣東按察副使,並治廣西兵備,權力及於三地,被時人稱為“三廣公”。可以這么說,他一生做了兩件事:一是平定起義。《明史》載,陶魯“為官四十五年,始終不離兵事”,先後俘獲策反的義軍兩萬多人,搶救被劫掠的民眾十三萬多人,並安撫這些人恢復家業。二是積極保一方安寧,並興建了不少學宮、書院,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據史家陳白沙為陶魯所作的《新遷電白縣儒學記》,陶魯升任廣東按察副使後,每次過電白縣時,“未嘗不瞻顧徘徊,以學校之興廢為己責”。
景泰五年(1454年),陶魯任新會縣丞。天順六年(1462年),廣西起義軍進攻新會,陶魯的“敢勇兵”擊退起義軍。後提升為新會知縣、廣州府同知。如今,陶魯當年加築的子城,已經成為旅遊景點,這也是新會縣唯一保留下來的明城牆遺址。正統至成化年間,大藤峽起義推向高潮。成化元年(1465年),朝廷徵調官兵、狼兵(即壯族土官兵)16萬人,平定起義,並派出號稱“智勇過人,兼文武才”的浙江參政、左僉都御使韓雍前往平定,新會丞陶魯在韓雍麾下。因有功,不久被提升。成化七年(1471年),陶魯巡視新會,專程了解當年“敢勇兵”陣亡情況,經徵求陣亡者家屬意見,並報欽差同意,於新會興建“敢勇祠”,以祭祀陣亡將士。成化十五年(1479年),敢勇祠建成。陶魯親自撰寫《敢勇祠記》,刻石立於祠中,於民國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廢毀,記碑倖存。
1498年,陶魯卒於任上。逝世三十年後,當地人仍然感念其恩德。明嘉靖四十年,敕建“忠烈祠”於忠賢坊后街(即今陶街)以祀之,史稱:“三藩岳伯、父子忠勛”。陶忠烈祠一直保存到1992年。由於歷史原因,造成毀壞。後經陶成後代與有關部門協商,祠內原物保存於大平山正陽村。自此,忠烈祠已不復存在。

原文

陶魯,字自強,蔭授新會丞。當是時,廣西瑤流劫諸府,破城殺吏無虛月。香山、順德間,土寇蜂起,新會無賴子群聚應之。魯召父老語曰: “ 賊氣吞吾城,不早備且陷,若輩能率子弟捍禦乎? ” 皆曰: “ 諾。 ” 乃築堡砦,繕甲兵,練技勇,以孤城捍賊沖,建郭掘壕,布鐵蒺藜刺竹於外,城守大固,賊來犯,輒擊破之。天順七年,秩滿,巡撫葉盛上其績,就遷知縣。尋以破賊功,進廣州同知,仍知縣事。魯善撫士,多智計,謀定後戰。鑿池公署後,為亭其中,不置橋。夜則召部下計事,以版度一人。語畢,令退。如是凡數人。乃擇其長而參伍用之,故常得勝算而機不泄。羽書狎至,戎裝宿戒,聲色不動。審敵可乘,潛師出城。中夜合圍,曉輒奏凱。賊善偵,終不能得其要領。歷官四十五年,始終不離兵事。大小數十戰。凡斬首二萬一千四百有奇,奪還被掠及撫安復業者十三萬七千有奇,兩廣人倚之如長城。然魯將兵不專尚武,嘗語:“ 治寇賊,化之為先。不得已始殺之耳。” 每平賊,率置縣建學以興教化。

譯文

陶魯,字自強,因先輩的功勳被授職為新會縣丞.在此時,廣西瑤民流竄劫掠各府,沒有一個月不攻破城池,殺死官吏的.香山,順德一帶土匪成群,新會縣那些遊手好閒,品行不端的人成群聚集與他們相呼應.陶魯召集有威望的長者,對他們說:"賊寇的氣焰似要吞滅我們的縣城,如果不早作準備就將會陷落,你們這些人能率領子弟捍衛嗎 "他們都說:"行."於是就修築營寨,整治武器裝備,訓練兵勇,要憑一座孤城來抵禦敵寇的進攻.他們修建外城,挖掘壕溝,並在外面布置了鐵蒺藜,刺竹等,使城防十分堅固,敵寇若來進犯,總是把他們擊敗.天順七年,陶魯任職期滿,巡撫葉盛上奏他的功績,朝廷就近提升,讓他主持縣政.不久,他又因攻破賊寇的功績,晉職廣州同知,而仍然主持新會縣的政事.陶魯善於撫慰士人,足智多謀,謀略確定後才去作戰.他在辦公處所後面開鑿一個池塘,在池中建一個亭子,卻不建橋樑.夜間就召部下到亭中議事,用木板把他渡過來,商議完畢,讓他回去.像這樣總共跟幾個人商量,才綜合比較選擇其中最好的採用它,因此他常能克敵制勝卻又不泄露機密.當警報輪番到來的時候,陶魯身穿軍服,素有戒備,斂聲屏氣,神色莊重,等到弄清敵人的弱點,才秘密派兵出城,半夜把敵軍包圍,早晨就取得勝利.敵寇雖然很善於偵探,卻始終不能把握陶魯的要領.陶魯做官四十五年,始終不離開軍事,歷經大小几十次戰役,總共斬敵二萬一千四百多,奪回被劫掠以及安撫恢復舊業的人有十三萬七千多,兩廣人倚重他,把他當作"長城".然而陶魯統帥軍隊卻不崇尚武力,他曾說:"防治盜賊,要先感化他們,萬不得已才殺死他們."每當平定賊寇,都在那裡設縣建校來教化當地人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