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道(中醫藥名詞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陶道,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督脈。督脈、足太陽之會。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第一肋間動脈後支。主治發熱,瘧疾,頭痛,項背強痛,及癲癇,精神分裂症等。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道穴
  • 出處:《針灸甲乙經》
  • 隸屬經絡:督脈
  • 主治:解表清熱、截虐寧神
  • 功能:督脈、足太陽之會
  •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 主要配伍:配肺俞,風門主治外感熱病
名稱釋義,功能作用,治法,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配伍,功效,附註,相關論述,

名稱釋義

陶有樂的含義。穴在大椎節下間,主治鬱悶不暢、恍惚不樂、針此可使胸懷舒暢,其樂陶陶,因名陶道。

功能作用

解表清熱、截虐寧神。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定位

在第1胸椎棘突下。

解剖

陶道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棘突間的椎外(後)靜脈叢,第一胸神經後支的分支和第一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

脊項強急,頭痛,熱病,頸肩部肌肉痙攣,瘧疾,感冒,癔病,頸椎病。

操作

斜刺0.5~1.2寸;可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感冒、瘧疾、頸椎病等。

配伍

配肺俞,風門,可宣肺解表、熄風止痙,主治外感熱病、角弓反張;配大椎、曲池,可清熱截瘧,主治瘧疾;配陰郄、復溜,可滋陰降火,主治陰虛發熱;配身柱、懸樞,可通經活絡、行氣止痛,主治脊背痛。

功效

本穴有解表清熱、鎮驚安神的作用。

附註

督脈、足太陽之會。

相關論述

《類經圖翼》:“善退骨蒸之熱。”
《針灸甲乙經》:“頭重目瞑,淒厥寒熱,汗不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