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瓶(新石器崧澤文化)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陶瓶的作用是是汲水。陶瓶,小口尖底,有可供繫繩的耳。可將陶瓶拋於水中,待瓶子灌滿了水並浮起後,她就可以收起繩索,提上或背上瓶子回家去。陶瓶雖非飲器,也與水有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陶瓶
  • 出土地點:加興郊區大橋鄉南子村大墳遺址
  • 所屬年代:新石器
  • 質地:泥質陶
人首陶瓶,時代:,質地:,發掘地址:,尺寸:,陶瓶簡介:,

人首陶瓶

時代:

新石器(崧澤文化)

質地:

泥質陶

發掘地址:

加興郊區大橋鄉南子村大墳遺址

尺寸:

高21厘米 腹圍28厘米
人首陶瓶&amp人首陶瓶&amp

陶瓶簡介:

泥質灰陶,呈人首三節葫蘆形瓶體。瓶首塑小頭人面,兩眼內凹,鼻樑隆起,雙耳聳立,張口若語,腦後束短辮,長頸粗脖,溜肩,弧胸,鼓腹,體態肥碩。胸前開一橢圓形大口,口內中空,與瓶體貫通。瓶底作小圈足,略外撇並飾鋸齒狀缺口若干,整個器物造型奇特,生動古樸。此陶瓶很可能與當時祭豐收,求甘雨、降生靈等原始宗教祭祀活動有關,這在國內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尚屬首見,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呈示在我們面前的,是數千年前遠古先民使用的兩件陶器陶碗和陶瓶。碗用於盛食物或飲水,瓶則是汲水器。
碗,是東方民族最普通的飲食器皿。用不著以考古學上的專有名詞加以描述,孩童都能在一堆古陶器中認出它。因為幾千年來,碗的基本形狀一直如此,只是在容量大小、底部圈足之有無或尺寸上略有變化而已。幾種不同類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的碗都大同小異。碗的出現很早,在距今8000—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如陝、甘一帶的老官台文化遺址)中已有手制的砂質紅褐陶圈足碗,比較粗糙,鬆脆易碎。這裡介紹的是新石器時代中期著名的仰韶文化陶碗。仰韶文化延續約2000年,分布廣泛,內涵豐富,是中國新石器文化中的主幹,為較發達的定居農耕文化,當時人們的口糧主要是粟和黍。面前的這件陶碗儘管樸素、簡潔,或許並不能代表仰韶文化的陶藝水平,但遠古先民千百年來就是用它喝水、盛粟米飯,過著簡樸而忙碌的生活。
陶瓶陶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