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灣組

陶灣組,是以組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是變質地層。時代屬青白口紀震旦紀。由閻廉泉等1959年命名。分布於西起陝西洛南、蘭田藍橋鎮,經河南盧氏東延到欒川廟子鎮。成分主要為大理岩片岩,與下伏寬坪群和上覆三岔口組均呈不整合接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灣組
  • 外文名:Taowan Fm
  • 階代碼:Qb-Z1
  • 地區代碼:23
命名,沿革,特徵,構成,接觸關係,分布,備考,

命名

閻廉泉等1959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河南欒川縣陶灣鎮

沿革

陶灣組名稱及含義幾經變化,秦嶺區測大隊原稱陶灣系(組),其上為三道撞組不整合,時代定為古元古代;趙祥生(1974)將時代改為薊縣紀;1976年柯元、武震及河南地質三隊,陝西區測隊先後將陶灣組改稱陶灣群,擴大了其含義,時代改為青白口紀—震旦紀及震旦—寒武紀。1974年陝西區調隊提出原始陶灣群實際包括斷裂相隔的南、北陶灣,其中南陶灣改稱謝灣組,歸屬於寬坪群上部,北陶灣作了進一步劃分;1980年張秋生認為陶灣群屬長城系,其上為羅田組(三岔口礫岩)所不整合,次年王作勛詳細劃分陶灣群(時代屬於青白口紀)自下而上劃分為風脈廟組、秋木溝組、中溝組。其上為大莊組三岔口組、羅田組,1982年河南區測隊將陶灣群又置於古元古界,三岔口組置於震旦紀;到1983年該隊又置陶灣群為奧陶紀,並自下而上為廟灣組、屈垌組、石板河組垢神廟組;1989年楊巍然、付海之等劃分本群的寶山溝組、三岔口組為奧陶紀;張維吉1990年又補充陶灣群,包括(自下而上)竽園溝組、三岔口組、風脈廟組、秋木溝組及石板河組,時代為寒武—奧陶紀;張壽廣等(1993)改稱為陶灣岩群,採用了上為三岔口岩組;中為風脈廟岩組,下為秋木溝岩組。1993年河南區測隊地層清理經過對原始命名剖面,對照原始定義,認為“陶灣”只能恢復原來的原始含義,將原始命名剖面斷層以南的“謝灣組”單獨劃分出,其餘仍稱陶灣組,其內容包括秋木溝段、風脈廟段之大理岩與片岩,其上為三岔口礫岩(原三道撞礫岩)所不整合覆蓋。其他新建的組如條件成熟不排除單獨建組,但不應與陶灣組相提並論。取消“陶灣群”這一概念。

特徵

構成

本組下部秋木溝段(部分研究者認為屬上部)以大理岩為主,為灰、灰白色厚層—中厚層大理岩中夾含赤鐵礦炭質千枚岩及黑雲絹雲石英片岩;上部風脈廟段主要為絹雲白雲石大理岩、薄層條帶狀大理岩、石英千枚岩、含礫絹雲千枚岩,局部地區千枚岩中亦夾大理岩。厚930—2000m左右。本組含微古植物:Lignum nematoideum, Polyporala microporosa,?Triangumorpha sp., 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 Taeniatum crassum, Laminarites sp.,Leiopsophosphaera sp., Margominuscula sp., Trachysphaeridium sp. 等。

接觸關係

其上部為三岔口組鈣質礫岩所不整合覆蓋,下界未出露或不整合於寬坪群之上。

分布

本組分布較廣,西起陝西洛南、蘭田藍橋鎮,經河南盧氏東延到欒川廟子鎮,東西延長230km以上,在構造上目前所指的陶灣組僅限於鐵爐子—欒川斷裂北側的陶灣組。

備考

編撰者:王自強
作者1:閻廉泉
年份1:1959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