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洪君,漢族,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副會長,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華夏文化藝術委員會會長、資深媒體人、攝影家、當代書畫藝術家、公益大使、三峽大學藝術學院兼職教授、世界華人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書畫藝術委員會會員。代表作品:華夏賦、長城賦、泰山賦、江山如畫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洪君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新聞工作者
- 主要成就:具有國家新聞工作者采編資格
- 代表作品:《四十萬元沒了棗農欲哭無淚》、《播撒綠色的希望》等
- 學歷:大學本科
個人履歷,陶洪君書畫展,個人作品,書法作品,書畫代表作,詩歌,
個人履歷
曾發表《誰來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四十萬元沒了棗農欲哭無淚》、《播撒綠色的希望》等作品,獲全國優秀新聞作品一、二等獎。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華夏文化藝術委員會會長、資深媒體人、攝影家、當代書畫藝術家、世界華人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書畫藝術委員會會員。其作品:華夏賦、長城賦、泰山賦、江山如畫等作品分別被:人民大會堂、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石家莊規劃館、遼寧省鐵嶺市慈清寺等單位收藏。
2013年3月在河北省石家莊規劃館舉辦個人書畫展。
2015年10月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辦個人書畫展。
2017年7月在中國國政協文史館舉辦陶洪君精品書畫展
2018年6月捐贈中慈陶洪君愛心圖書室
陶洪君書畫展
由共青團中央《中華兒女》報刊社、印象中國藝術網主辦,《視點》雜誌社、世界華人藝術發展促進會承辦的“翰墨鑄情·陶洪君書畫藝術展”於3月11日——21日在河北省會石家莊市規劃館舉行。此次書畫展共匯集作者有代表性的書法、繪畫作品近百幅,書法作品行草兼備,小到條幅、斗方,大到20米長卷;繪畫山水花鳥兼蓄,或濃墨重彩,或淡雅工筆,風格清新,內容各具。書畫展上,觀眾欣賞到書畫大師範曾為陶洪君書法作品的親筆點評,以及中國書畫院、將軍書畫院、河北省書協、美協諸多書畫名家的賀展作品。
陶洪君,當代青年新銳書畫藝術家,祖籍河北滄州,60年代生於牡丹江,現任《視點》雜誌社總編輯。他平生喜歡文學,酷愛書法、繪畫、攝影。作為一名青年藝術家,其最大的特點在於熔書畫詩文為一體,兼新聞工作與書畫藝術於一身。既立足現實,犀利敏銳,又哲理深思,藝游八極。他的新聞作品屢獲全國優秀新聞獎,書畫作品尤其深受年輕人喜愛,被眾多知名機構或資深投資家收藏。
陶洪君的書法諸體皆擅,尤工行書。用筆洗鍊、剛勁,行筆快捷、流利。落筆如急雨行舟,運筆放中有斂。雄中寓秀,巧中藏拙。墨色枯、澀、濃、淡變化適宜;章法錯落有致、穿插不亂,灑脫、雄勁、舒展的同時蘊含連綿不絕之神韻。最值得一提的是其字型結構,深得傳統書道真髓,古中有新,面目端莊而神采秀麗。范曾先生為陶洪君書法作品親筆點評:“觀陶君其書,飄逸有出塵之致,非時流逐怪追異者可同年而語。其結體神會殷墟書契,自有上古遺韻。昔觀陶書,觥斝常為佳句滿,翰毫信待墨池屯,傳經劉向遂心愿。”范曾先生還專為此次書畫展題寫了展名“翰墨鑄情——陶洪君書畫展”。
本次活動得到了新華社、河北電視台、石家莊電視台、 河北青年報、 燕趙都市報、人民網、中國書畫藝術網、視點線上、中國名家書畫網、中國國家藝術網、中國城市文化網、長城網、河北廣電網、新文廣網、香港中華兒女出版社等媒體和各界書畫名流的大力支持。
個人作品
書法作品
其書法作品《法宇冠峰巔雲環萬象 禪心澄郭外磬擊纖塵》被遼寧省鐵嶺慈清寺收藏並刻制為大雄寶殿兩側豎匾。《秋雨洗我心》、《上善若水》、《翰墨情緣》、《神安粹章》、《禪境佛心》、《精強博敏》等作品被一些國家機關單位、媒體、知名企業及外國朋友收藏。
曾為《交通安全的守護神》、《台灣映像》等專題片題寫片頭。發表詩作有《夢裡》、《夢在漆黑中遊走》、《滿目月色寄鄉愁》、《在下一個夢裡等你》、《思念》、《想念就像喝一杯茶》、《我願做一把傘》等。攝影作品《北京的雪》、《初冬的那片葉子》、《江南小鎮》、《蟹島一瞬》等作品被一些媒體和雜誌使用。
對月起舞 懷鄉覓詩——陶洪君書法的詩意2012年03月08日
書法家、畫家、攝影家、新聞工作者,兼而為詩人,在當今書畫藝術家中,陶洪君屬於獨特的一位。
這些看似龐雜的門類,在身處文化前沿的陶洪君身上,其實並不衝突。尤其在當今紛紜繁雜的世界裡,在首都政治文化經濟飛速發展、思想觀念交相碰撞的前沿之地,作為一個堅強生活的個體,這一切似乎又不可或缺——生活的壓力催促著奔跑不停的腳步,而藝術的追求與執著,卻讓他在沉靜的時候,進入另一方天地。由此而觀陶洪君的書法作品,使人更多地感受到了一分詩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漁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寫這幅作品時,陶洪君想到了什麼?也許是家鄉那片開滿蘆花的葦子地,是海灘上奔跑追逐的馬尾辮,是遙遠鄉愁的一聲嘆息:
風中飄來一片白絮
那是蒲公英的種子
我的思念又蹉跎了一載
在編輯出版《陶洪君書畫集》時,他堅持要把以往的詩作收入一部分進去。並不是因為這些詩有多好,而是有一種惦念,可能讓他一生不能忘記:
鄉愁珍藏在心底
永恆的歌謠
蔥鬱茂盛而無聲
總在寂寞的時刻
輕輕響起
我相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當書家揮毫潑墨、意興正濃、進入一種物我兩忘的創作境地時,那一縷潛藏心底的歌聲便會悠然響起,猶如天籟,而融入了迎風飛揚的筆墨點劃里。這樣的書法,就是詩;而這時的詩,就是書法。當沉浸在這樣的境界中時,誰能說這不是一種天地無言之大美呢。
秋風 越來越濃
鄉愁 越來越醇
我用單薄的高傲 永世的孤寂
飛越紅塵的白髮蒼蒼
飛越世俗的蜚短流長
飛越人間的苦難無雙
假如這時候我們再返而細觀陶洪君的書法作品,那種鄉野的美,田園的美,那種切近人的本性自然的美,難道還是一種掩飾和矯情嗎?
在陶洪君的書法作品裡,他堅持用20米長卷的巨大尺幅,以擅長的行書一氣呵成北宋文學家范忠淹的《岳陽樓記》。那感動了書家情懷而使其不能自已的,也許不是春和景明、波瀾不興的湖光山色,而是陰風怒號、暮色沉沉之中歷代遷客騷人共有的“去國懷鄉”之慨、“憂讒畏譏”之懼、“感極而悲”之情。20米長卷,讓我們看到浩浩湯湯的氣勢,奔涌跳躍的情感,寵辱偕忘的超脫和把酒臨風的揮灑自如,更看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終生,悲涼慷慨,一往情深。
“心若水,意自如,思無邪”。當陶洪君把筆墨傾灑在一派詩意之中時,這婉麗之形,同時也造就了一位婉麗詩人。與其說陶洪君的書法充滿了詩意,不如說其本人,就是這樣一位詩意的書法家。
詩酒畫茶 靜遠清新——陶洪君書法的禪味
一方“佛”字,姿態平和,筆圓墨潤,端正莊嚴地靜坐於我們的面前。仰目而觀,頓如面對慈懷,心宇澄清。這便是品讀陶洪君書法作品的突來感覺。假如還要對這片意境做一個補充,且看他的另一幅書法:“寄情山水之間”——那種清淡深遠的意味,似便可讓人倘漾其間了。
書法與人心的關係,自漢代楊雄提出“書為心畫”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便不斷被歷代文人大家提起,形成書道至重的一條規律:書法是人的心意的天然表達,是人的內心的純真意態。只是在很長的時間裡,人們未說清這種意態的表達究竟來源於何處。出於對文字神聖的敬畏,人們總愛將書法歸結為一種由不可知的力量指使的活動,覺得它純粹是一種神到天來——當然,這種認識在古人看來是非常自然的。中國歷來有“蒼頡造字,天雨粟,鬼神哭”的傳說,人們普遍地敬畏字紙,更不要說崇拜那些能書寫文字的人了。世界上有多種文字,唯獨漢字的書寫方法受到人們如此重視,乃至成為一門生生不息的藝術,其中緣由正是與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天人合一”觀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與禪的精神又是一致的。因為禪的觀念進入書法範疇之後,很自然地便將書法與人的本心直接聯繫起來,與書聖大家不謀而合地在書法中提倡表“意”。“我心即佛”、“以心傳心”。在禪宗看來,外在的萬事萬物不過是我心的外化罷了。所以古人看待書法,並不僅僅是把它看成點畫的書寫技巧,而是認為它體現了天地萬物的精神——道,透露了大自然的生命信息。由此看來,書為心意,書品即人品等等論述,就顯得十分貼切了。
作為一名書法界的後起之秀,陶洪君的書法深得中國傳統書道的真髓。其字結體平正,筆畫圓潤,面目清麗,秀中蘊力,於中可見其書寫時的天然心態,以及內心的平靜安逸,絕塵脫俗。這一點,在當今繁華浮躁的社會和追怪逐異的書界裡,尤其難能可貴。
禪的本義是沉思,以禪之意,排除來自外在和內在的干擾,使意識集中到一種單純的、空明的“本心”狀態,通過讓“本心”的領悟歸復到清淨的佛性中,其所謂唯有禪境才是人生至境。機緣巧合的是,書法這種不著物象、純粹人為的線條,不依傍一切自然物象的抽象的形象恰恰有助於參悟禪機,較之藉助於其它的藝術形式更為得心應手。因此,精於書道之人,入得至境,便入得佛境。禪僧可朋《觀夢龜草書》詩中說:“興來亂抹亦成字,只恐張顛顛不知。”在他們看來,即使張旭的草書,還處在“人為”階段,還是作為一個技巧純熟的書法家的事,其終極的目的還是寫字,而禪僧卻已經超越了這一階段,他們所追求的,是隱藏在草書書寫中的直切本心的啟示,其中寄託遙深之狀,遠遠超越了處在“人為”境界的書家。
蘇軾說過:“吾書曾不佳,然自出新意”。 (《評草書》)蘇軾認為,“意”即是“心”,重視“心”的作用,只要通“意”,就可以摒棄所有的法則。而書法的優劣,不是要對某家書法模擬的精到,而在於書法家能否“出新意”,從而表現出自己的主觀情態。在這一點上,陶洪君意摹心追,早有參悟。凡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在書法習字上從不像一般人那樣標榜“筆山墨海”、“十年苦臨”,而是意會神追,天然成新,正應了蘇軾那首詩:“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次韻子由論書》)陶洪君書法所關心的,正是書法與個人心意之間的最大默契。
即使是不懂禪學的一般人,也會有這種感覺,就是面對一幅好字,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無論是狂來輕世界,醉書酒一杯,還是座有清茶梵音長,歷來藝術家追求的創作最高境界,無非是擺脫外在的束縛,創造出最切近人的本質的藝術作品來。藉助於禪的直悟本心的力量來完成書法的創造,達到在進入創造時擺脫外在束縛、淨化靈魂的目的。在書法家說來,只有這樣的自我淨化,才能與書法藝術直切生命本源的獨特功能達到深層契合。
書畫代表作
《小村之戀》、《萬里山河秀》、《商榷》均被國內外一些著名收藏愛好者收藏。
詩歌
1
風中飄來一片白絮
那是蒲公英的種子
我的思念又蹉跎了一載
撿起阡陌上的一顆石子
將它投向故鄉田野的深處
讓蟬鳴留在秋的末尾
沒有人來糾正枯萎的諾言
是否會有一隻火鳳
涅槃漸然逝去的青春
我在等待著無可等待
思念的輕舟已然啟錨
駛向遠方的彼岸
——《火鳳》
2
鄉愁珍藏在心底
永恆的歌謠
蔥鬱茂盛而無聲
總在寂寞的時刻
輕輕響起
習慣了安靜地守望秋天
聆聽窗外雛菊盛開的聲音
歲月如歌
村口的小溪依舊歌唱
舊日的黃昏已模糊了
當初的模樣
不敢追憶
當年那個扎馬尾辮的小姑娘
秋風 越來越濃
鄉愁 越來越醇
我用單薄的高傲 永世的孤寂
飛越紅塵的白髮蒼蒼
飛越世俗的蜚短流長
飛越人間的苦難無雙
無論飛得多遠
只有媽媽的目光——
一如既往的安詳
成全我千年的解脫 千年的救贖
長年不熄 在夜未央
在曠世的寂廖里 唱響
——《未央》
3山石築起的老屋旁
陪了老廟幾百年的水井還在野菊花藏在荒草叢中
誰能理會她的孤獨
灰黑色屋頂長滿蒿草
木門上掛著斑斑銹跡的鐵鎖
不捨得離開村莊的守候者
是年逾百歲的老爺爺
那顫顫巍巍的話語裡
是想把來客留下多坐坐
他多么希望啊重新找回往日的紅火村里人快讓新民居吸空了
炊煙稀少,蛙聲還在
田野一壟壟瘦成皮包骨
昔日喧鬧已經遠去
一塊塊被時間磨平的石頭
依然守候著這個村莊
生機在漸漸地消失
我真擔心,過不了多久
再也找不到這片故土
——《即將消失的村莊》
4
盧舍那之愛給了春天
於是就有了盎然的生機
絲絲細雨
花紅柳綠
盧舍那的愛給了夏天
於是就增添了浪漫的激情
炎炎烈日
彩霞雲虹
盧舍那所愛給了秋天
於是就多了豐收的喜悅
累累碩果
收穫歡笑
盧舍那的愛給了冬天
於是增添了冰花的詩意
皚皚白雪
銀裝素裹
盧舍那把愛給了四季
於是萬物就有了靈性
春華秋實
幸福安康
——《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