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母崗遺址位於太康縣城東南4公里毛莊鎮陶母崗行政村,陶母崗遺址是一座集龍山文化、商文化為一體的遠古文化遺存。屬於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母崗遺址
- 地理位置:河南省太康縣城東南
陶母崗簡介,陶母崗典故,地圖信息,
陶母崗簡介
陶母崗遺址是一高崗,面積約為8500平方米,最高處距地面6米,東西長131米,南北寬65米,位於太康縣城東南4公里的於莊村和韋莊村之間,北距老渦河2公里,南距蘭河1公里,遺址屬龍山文化、商文化,還曾在崗內發現一些漢墓遺存。1963年,陶母崗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陶母崗遺址保存基本完好,其北邊斷崖處遺蹟、遺物豐富,暴露有灰坑、墓葬,文化層厚約6米,地面上散存的遺物主要有陶片,也有石器、蚌器。
龍山文化遺物屬於生產工具的有蚌、鐮和石刀。陶片以泥質灰陶居多,也有少量的夾砂灰陶,紋飾有方格紋及素麵磨光。器形有罐、磨光灰陶觚形器、鼎,鼎足呈扁三角形。
商文物陶片以泥質灰陶居多,夾砂紅陶次之,也有泥質紅陶和極少量的夾砂褐陶。紋飾主要是粗繩紋。器形有罐、鬲、瓮、豆。在遺址南端採集到商代卜骨1塊,為牛肩胛骨,燒灼痕跡清楚。 商代遺物有罐、豆、釜、圈足壺。
根據考古專家在遺址中揀到的大量陶片、器物可以看出,陶母崗遺址主要特徵具有龍山文化和商文化的性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原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周口地區文物科曾先後對陶母崗遺址進行過調查,這是一處內涵遺蹟、遺物豐富的龍山文化、商文化遺址。
陶母崗典故
相傳,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因戰亂不想拖累陶侃,而隨著大批流民一起四處流浪,靠討飯為生,後來流浪到今天的太康一帶。
隨著全國戰亂的平定,身為大將軍的陶侃奏請皇上外出尋母,得到皇帝恩準之後,陶侃帶著一班隨從四處查訪,後來打聽到陽夏(今太康)西部興隆鎮(今太康縣遜母口鎮)時,得知老母曾在集鎮東5里的一個村莊住過,陶侃立即來到這個村莊仔細詢問。村民說,逃荒的人多,有一位老婆婆說過他的兒子姓陶,正在做官,村民只知道這位老婆婆朝東邊走了。後來,村民才知道這位尋母之人就是當朝名臣陶侃。該村村名從此又叫“逃母營”,後來演化成“陶母營”。後人為了紀念陶侃這位名將,就把興隆鎮改名為“尋母口”,後來又成“遜母口”。
陶侃一行又朝東一路尋訪打聽,一天,他們來到太康城東南8里處一個村莊。當地村民得知陶侃的來意後,便領著他來到一個高大的土冢前。土崗一帶有座孤墳,村民介紹說,有位老婆婆討飯至此,拉家常的時候說起他的兒子是當朝大官陶侃,後來就病死在這裡,村民就將她掩埋在此。陶侃聽後悲痛欲絕,就奏請皇帝在此給陶母重新安葬。當地還傳說,陶母之魂思歸心切,原來的土崗日漸高大,後人就將此崗及其附近的小村叫做“陶母崗”。
地圖信息
地址:太康縣003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