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遺址代表性樂器。木質。鼓身呈豎立桶形,由樹幹挖制而成,外壁施粉紅或赭紅色底,以白、黃、黑、寶石藍等顏色繪出幾何形、雲雷紋等圖案,十分精美。出土時鼓皮已朽,鼓腔內散見鱷魚骨板數枚至數十枚不等,可證原為鱷魚皮蒙鼓,即古文獻中所言的“鼉鼓”。在墓中成對出土,為當時的重要禮樂器。
陶寺遺址代表性樂器。木質。鼓身呈豎立桶形,由樹幹挖制而成,外壁施粉紅或赭紅色底,以白、黃、黑、寶石藍等顏色繪出幾何形、雲雷紋等圖案,十分精美。出土時鼓...
陶寺遺址代表性樂器。石質。由青灰色石灰岩打制而成,倨句形,外形粗陋,未經琢磨。在大墓中與鼉鼓同出,上端兩面對鑽一孔用以穿繩懸掛。器物一般通長80厘米,器...
陶寺遺址代表性陶器。泥質灰陶。器形似長頸葫蘆,筒狀,圓鼓腹,頸、腹之間置雙耳,腹底部有四個小孔,可能是發音孔。筒口下有一周圓乳釘狀小紐,筒身磨光,腹部飾...
鼉鼓發掘於華夏文明起源的襄汾縣陶寺遺址,距今有4300年歷史,被公認為“天下第一鼓”,它是幾千年來鼓樂發展的基石。《丁陶鼉鼓》就是依據汾河之畔晉南民間流傳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