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大均

陶大均(1858年~1910年),字杏南,清會稽陶堰(今浙江紹興)人,近代中國第一代日語翻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大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清會稽陶堰(今浙江紹興)
  • 出生日期:1858
  • 逝世日期:1910
  • 主要成就:近代中國第一代日語翻譯
個人簡介,個人經歷,

個人簡介

陶大均(1858~1910),字杏南,清會稽陶堰(今浙江紹興)人。年十四,官費留學日本,專修日語。7年學成,先後供職於橫浜領事館及駐日使館。光緒十七年(1891),北京同文館組建東方館,回國任教習。近代中國第一代日語翻譯。

個人經歷

光緒十七年(1891),北京同文館組建東方館,回國任教習。二十一年,清廷以甲午戰爭失敗,命李鴻章與日本議和,大均被聘為通譯,同赴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為李鴻章所賞識,回國後入其幕府,任職於天津直隸總督署。二十四年,鴻章調任兩廣總督,大均赴京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上行走。二十六年,義和團起義。大均以為朝廷縱容拳民,將導致洋人報復,中國積弱,必至潰敗。為拳民所執,欲屍諸市,得貴要者為之辯白,乃置之獄。未幾,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獄吏逃散,乃得出獄。時侵略軍焚掠無虛日,大均出獄後,未返私室,即赴北城日軍占領區,勸令斂兵勿殺,辭氣慷慨。日師乃與各侵略軍約定,劃地相守,以俟和議,民乃得安。旋李鴻章入城議和,復聘大均入幕。大均以為議和必胸有成竹,先發制人,乃為鴻章設計條款若干,以為折衝之地。次年,訂立《辛丑和約》,侵略軍撤退。而外人以政府錮康、梁黨人,無革新之意,大均乘機向朝廷進言,以為康、梁變法,實當民意,今錮其黨人,終身勿復用,士氣摧沮,將不能振,要求肆赦黨人,以振士氣,朝廷從之。三十年,由道員借補商部會計司郎中。明年,任奉天巡驛道,復任奉天交涉使。宣統二年(1910),任外務部左丞。逾月,授江西按察使,旋改提法使。七月,卒於任所。?
一生經歷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兩次參贊李鴻章幕府,為我國近代史見證人。著有《中日戰紀》2卷,《戊戌政變紀要》1卷,《庚子劫餘錄》3卷,《平龕文存》4卷,《劫餘委游草》1卷,《平龕公牘》5卷,《平龕日記》13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