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鋼板書

陵川鋼板書

陵川鋼板書是山西省陵川縣的地方說唱藝術。因說書者手持鋼板演唱而得名。由當地“乾板書”吸收河南“四股弦”音樂素材演變而成。流行於陵川全境,盛行時曾流傳澤州、高平、長治、壺關以及河南輝縣與陵川相鄰的部分地區。以演唱中長篇書目見長,也是演唱傳統曲(書)目數量較多的曲種。坐場演唱,以唱為主,說唱相間,一人多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陵川鋼板書
  • 地區:山西省陵川縣
  • 性質:地方說唱藝術
  • 特點:以唱為主
歷史沿革,藝術特色,發展歷史,保護現狀,

歷史沿革

陵川鋼板書因說書者手持鋼板演唱而得名,由當地“乾板書”吸收河南“四股弦”音樂素材演變而成。流行於陵川全境,盛行時曾流傳澤州、高平、長治、壺關以及河南輝縣與陵川相鄰的部分地區,現僅存於陵川縣曲藝隊。
陵川鋼板書形成年代無從考證。據老藝人講,清道光年間就流傳在民間。演唱時圍桌而坐,主說者手持鋼板並掌握書鼓,其餘人分操三弦、四股弦等樂器伴奏或伴唱,沒有表演動作,一人多角。清末民初出現藝人二、三人合作演唱的形式。1946年,陵川縣成立了盲人宣傳隊,陵川鋼板書成為盲人宣隊主要演唱的曲種。新中國成立後,伴奏樂器去掉了四股弦,加進二胡和打擊樂器小鈸,增強了伴奏效果,人數也增加至五、六人,改一人多角為分角演唱。

藝術特色

陵川鋼板書以唱為主,說唱相間。唱詞以十字句和七字句為主。音樂結構為單曲體唱腔結構;有[引腔]、[正腔]、[緊腔]、[哭腔]等不同唱腔。演唱的傳統曲(書)目相關作品有《包公案》、《劉公案》、《響馬傳》、《武松打店》、《羅成算卦》、《樊梨花招親》、《佘太君表功》、《郭巨埋兒》、《王祥臥冰》、《王員外休妻》等80餘部;也有一些反映現實的新段子。如《二嫂忙支前》、《月下開荒記》、《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歷史上較有名的藝人有劉聚發、王秀魁等。
該曲種的部分傳統書目多以表現家庭倫理道德和婚姻愛情為內容,故它的表演對活躍民眾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音樂資料於2004年入輯《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山西卷》。
農村業餘文藝宣傳隊基本解散,鋼板書藝人逐漸減少,只有陵川縣曲藝隊尚有人能演唱陵川鋼板書,且大都年齡偏大,青年演員多數不再從事該行業,加之演出機會少,鋼板書的傳承發展面臨困境。

發展歷史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成年代無文字記載。相傳,早在清末演唱活動就已滲透到百姓們的婚喪等風俗習慣中。清末民初,出現了藝人相約二三人合作演唱的方式。1946年陵川成立盲人宣傳隊,陵川鋼板書成為盲宣隊演唱的主要曲種。演唱的傳統曲(書)目有《包公案》、《劉公案》、《響馬傳》等80餘篇。它的音樂唱腔屬單曲體唱腔結構,有[引腔]、[正腔]、[緊腔]、[哭腔]等唱腔。歷史上有名望的演員有劉聚發、王秀魁等10餘名。該曲種音樂資料已收編於《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山西卷》。

保護現狀

陵川鋼板書長期囿於傳統形式而較少革新創造,也是它逐漸走向衰弱的主要原因,陵川鋼板書處於瀕危狀態。
該曲種音樂資料已收編於《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山西卷》。陵川鋼板書處於瀕危:
一、隨著農村生產責任制的施實,農村業餘文藝宣傳隊基本解散,民間零散吹打樂者自由相約組成八音會辦婚喪掙現錢極為普遍,村傳統藝術缺乏研習意識。而鋼板書藝人逐漸減少,只有陵川縣盲人曲藝隊尚有人能夠演唱陵川鋼板書。
二、陵川鋼板書長期囿於傳統形式而較少革新創造,也是它逐漸走向衰弱的主要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