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重慶大學法學院法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銳(重慶大學法學院法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銳,男,安徽潛山人,重慶大學法學院教授,法理學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銳
  • 別名:男
  • 國籍:中國
  • 職業:法理學教授
  • 畢業院校:安徽師範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南開大學
  • 座右銘: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個人簡介,教育背景,工作經歷,研究領域與學術專長,主要成果,主要榮譽,個人自述,座右銘,

個人簡介

陳銳,男,安徽潛山人,重慶大學法學院教授,法理學博士生導師
陳銳教授近照陳銳教授近照

教育背景

1990年,安徽師範大學法學學士;
1996年,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碩士;
2001年,南開大學哲學博士;
2000-2001,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訪問學者;
2007-2008,北京大學訪問學者;
2011年,台灣中央研究院訪問學者。

工作經歷

2009.6-2012.12,西南政法大學法理學博士後研究。
2011.7-2011.12,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大陸訪問學人;台灣政治大學法律學院訪問教授。
1996.7-2013.12,西南政法大學任教。
2013.12-2017. 西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與學術專長

本人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英美法律思想史,專攻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之一的法律實證主義學派。本人從事該領域的研究已有10餘年,且一直將主要精力都放在該領域,故成果頗多。到目前為止,本人已翻譯出版與“法律實證主義”這一主題相關的著作三部:(1)《法律實證主義:思想與文本》(Brian Bix, Legal Positivism: Thought and Text),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2)《法律實證主義:從奧斯丁到哈特》(Neil Duxbury, Legal Positivism: From John Austin to H. L. A. Hart),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3)《作為實踐理性的法律》(Martin Lyon Levine, Law As Practical Reason),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約100萬字。同時,還出版個人專著1部:即(4)《多面的法律實證主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30萬字)。在上述基礎上,本人還在《政法論壇》、《比較法研究》、《現代法學》、《法律科學》等高水平法學核心刊物上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5篇,計30餘萬字,其中1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另有5篇先後被《人大複印資料》、《高校文科學報文摘》全文轉載,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本人在該領域的研究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法律方法”是本人從事的第二個重要研究領域。自1994年發表“論法律推理”一文以來,在此方面研究已有20餘年。其間,共出版學術專著3部:(1)《規範推理與法律科學》,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法律推理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3)譯著:《法律與真理》(Dennis M. Patterson, Law and Truth),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以及即將出版譯著(4)《無需真理的法律》(Anna Pintore, Law without Truth),以上計100餘萬字。同時,還在《現代法學》、《山東大學學報》、《華東政法大學學報》等高水平學術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20餘篇,計40萬字,其中有5篇被《人大複印資料》、《高校文科學報文摘》全文轉載。本人在該領域的研究在國內同行中間也享有盛譽,位列前茅。
自2011年以來,本人還開展了“中國傳統律學研究”,先後在《法制與社會發展》、《環球法律評論》、《現代法學》等法學類核心刊物上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2篇,其中代表性的文章有:“從系統論的觀點看《唐律疏議》”、“唐代判詞中的法意、邏輯與修辭”、“《晉書·刑法志》中的法哲學”、“‘例分八字’考釋”、“從‘類’字的套用看中國古代法律及律學的發展”、“清代的法律歌訣方法探究”等文章獲得了法史學家們的好評,認為創新性很強,填補了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本人還曾受台灣大學與政治大學法學院、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以及台灣中國法制史學會之邀,就相關主題發表演講,並與相關專家展開討論。

主要成果

(一)期刊論文(以發表先後為序)
1.“隔閡與落寞:分析法學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及其命運”,《政法論壇》2009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9年第4期全文轉載。
2.“法律判斷如何證成”,《山東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4期。
3.“法律方法上的西方經驗與本土資源”,《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10年第4期全文轉載;收入劉兆興主編:《比較法在中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4.“法律實證主義的多重轉向”,《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4期。
5.“法律實證主義散論”,《政法論叢》2009年第3期。
6.“論法律與真理”,《法學論壇》2009年第4期。
7. “拉茲的法哲學趣向:將法律實證主義導向實踐哲學”,《法律科學》2010年第5期。
8.“能動司法:喧囂過後的反思”,《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9.“真理符合論在法律領域的困境及其超越”,《政法論叢》2010年第2期。
10.“分析哲學與分析法學之間的內在關聯”,《比較法研究》2010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10年第7期全文轉載。
11.“宋代的法律方法論”,《現代法學》,2011年第2期;收入張中秋主編:《道與法:中國傳統法哲學新探》,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12.“兩漢經學與漢代的法律解釋”,《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
13.“維根斯坦後期哲學對哈特法哲學的影響”,《比較法研究》2012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5期轉載。
14.“從系統論的觀點看《唐律疏議》”,《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15.“漢代的法律方法論”,《法律方法》2012年第12卷。
16.“素樸的技巧:《法律答問》中的法律解釋方法”,《政法論叢》2012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12年第4期全文轉載。
17.“唐代判詞中的法意、邏輯與修辭”,《現代法學》2013年第4期,收入台灣中國法制史學會主辦:《法制史研究》2012年第21卷;收入張中秋主編:《道與法:中國傳統法哲學新探》,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18. “《晉書·刑法志》中的法哲學”,《政法論叢》,2014年第2期。
19.“規範邏輯是否可能?——凱爾森後期法哲學研究”,《法制與社會發展》,2014年第2期。
20.“功利、邏輯與現代性——邊沁法哲學研究”,《人大法律評論》,2014年卷第2輯。
21.“約翰·奧斯丁法哲學再探”,《北方法學》,2015年第3期。
22.“‘例分八字’考釋”,《政法論壇》,2015年第2期。
23.“我國現行刑法典中的體系性問題”,《政法論叢》,2015年第3期。
24.“從‘類’字的套用看中國古代法律及律學的發展”,《環球法律評論》,2015年第4期;收入張中秋主編:《道與法:中國傳統法哲學新探》,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25. “論《大清律輯注》的注律特色及創新”,《政法論叢》,2016年第6期。
26.“清代的法律歌訣方法探究”,《現代法學》,2017年第1期。
(二)學術著作(以出版先後為序)
1.《法律推理論》(獨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法律與真理》(譯著),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3.《法律實證主義:思想與文本》(譯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法律實證主義:從奧斯丁到哈特》(譯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5.《作為實踐理性的法律》(譯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6.《道德相對主義》(譯著),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
7. 《法律與邏輯:法律論證的批判性說明》(譯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8.《多面的法律實證主義》(獨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9.《英國法的塑造者們》(譯著),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
10. 《H.L.A.哈特與內在觀點》(譯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
(三)主持的課題
1. 法律實證主義在中國,2009年重慶市人文社科一般項目,已結項,優秀;
2. 法律方法上的西方經驗與本土資源,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已結項,優秀;
3.現代法治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法律方法研究,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在研。
(四)參加國際性的學術會議情況
1.2011年10月,曾參加在台北舉辦的東亞法哲學大會,提交論文“唐代判詞中的法意、邏輯與修辭”,並作了主題發言。
2.2010年月,曾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第屆“世界法哲學大會”,提交論文“論維根斯坦後期哲學對哈特法哲學的影響”。
3.2011年6月,曾參加北京舉辦的“凱爾森法哲學與東亞法律文明”,提交論文“規範本體論與規範邏輯——凱爾森後期法哲學思想研究”,並作了大會發言。
4.2012年6月,曾參加北京舉辦的第一屆“世界華人法哲學大會”,提交論文“綜論《晉書·刑法志》中的法哲學”,並作了大會發言。
5.2013年6月,參加在香港舉辦的第二屆“世界華人法哲學大會”,提交論文“功利、邏輯與現代性——邊沁法哲學研究”,並做了大會發言。

主要榮譽

2004年獲重慶市首批“中青年骨幹教師”稱號;
2006年列入重慶市“322”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
2008年重慶市第二屆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2012年,全國優秀博士後;
2012年7月,中國法理學會理事;
2001年至今,中國邏輯學會理事,法律邏輯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2008年至今,西方法律思想史學會常務理事。

個人自述

餘生於農村,長於山野之間,早年的理想是長大後當一鄉長,綠化家鄉的童山禿嶺,由於父親阻撓,最終未能如願。後在父母嚴責之下,如他們所願地當上了大學老師,從此過上了晨鐘暮鼓的修道士生活。為不誤人子弟,吾三十才留意於學問,後遇章潤大師指點迷津,方確定研究方向,至今已有10餘年矣。經過多年的艱苦勞作,終於在某些偏狹的領域,有了自己的一點淺陋見識。
夜深難寐之時,捫心自問,發現自己前半生,能皈依儒教,修成一星半點正果,竟全屬被迫。先前是為父母所迫,中間是為生活所迫,後來卻是為學生所迫。至此方悟大道理:“被迫”也並非全是壞事!再細加探究,卻有了更大發現:世間的各種知識多半是“被迫”出來的。從此,再也不相信“自由意志”之類的鬼話了。
余駐錫於歌樂山下,辟有“陳銳道場”,門下弟子10餘眾,閒暇時就指點三招兩式,忙時竟任其自由發展。對待學生,常以墨子的一句話自況:“能談辯的談辯,能從事的從事”。

座右銘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